安东卫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流传着哪些历史故事?
据史书记载,安东卫,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一座纪障之城。《春秋》和《左传》中记载,鲁十九年(前523年)秋,齐高发帅师攻鞠,鞠子撞上纪障。《山东省续考古志》卷二十一,《日照县》篇下曰:“纪障南九十里,今安东魏故城”。《日照县志》(光绪版)也说:“聚义东海,赣榆东北,有纪障之城,今安东卫为其所。”卫城东,今有教场地名,相传是战国大将孙膑在此练兵,撰有《孙子兵法》,史书尚未见。明朝以前安东卫的历史、建立和演变,由于史籍的湮没,暂时无法考证。明朝以来的简介如下:
一、“安东卫”命名的由来
据《董黯·魏徵·礼治篇》记载:“魏出海五十里,依言,‘魏’围之,防之。都城之外,护屏一方,东海汛期,守卫最多,在东者多此,故名。”“卫”是明朝的军事机构,有5600人守卫重点地区。可见安东卫是因其地理位置和军事重要性而得名的。
第二,“安东卫”的建造时间
明代丁琪媛以后,由于倭寇的侵扰,在沿海各军事要地设置了许多警备和驻地,其中防海19处,防运19处,警备15处。由凌薇、凌薇到杜斯,都属于中央五军管辖。安东卫,明初19卫之一,名为“安东卫”,最晚出现在明初。至于具体建设时间,众说纷纭。《日照县志》(光绪版)说:“安东卫置县南九十里”,注为:“洪武十七年(1384)年”。《董黯魏徵简篇》说:“建于洪武年间”。郡人丁凯曾撰《西海远征》(乾隆二十三年)一书,记载:“智明以安东卫为洪武三十五年,是不对的。”查阅明朝年表,洪武在位仅31年,即1368年至1398年。所谓洪武三十五年,可能是智明整合“文健”四年的结果。他写作的第四年是惠帝和朱允炆逝世的一年。我们如何能负担得起建立警卫和机构?安东卫儒学部李富在《序》中说:“洪武六年(1383),倭国吕梁野掠成灾,不可收拾。它奉命信奉国主唐河,在东海两岸建立城堡,统管官吏(即判官),选练墩台,镇守棋局。在此基础上,安东卫的设置,当在洪武十六、七年,与光绪版《日照县志》中的注释一致。
三、明朝建立魏的原因
明朝建国后,侵华日军在中国沿海地区屡屡作案,先是辽东,再是江浙,再是山东。日照是山东海防的前哨,安东是山东东南的门户。在安东设置海上防御,当然是为了防御日本入侵。洪武初年,太祖派遣使臣赵志,要求日本向中国进贡,日本成为中国的朝贡国。日本以朝贡的名义,在海上航行。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胡暗中与日本沟通,勾结日本高僧汝瑶作乱,训练土匪百余人,向朝鲜借巨烛,藏火药武器,将土匪埋在贡船上。事情败露后,受到了惩罚。朝廷痛斥日本秘密汉奸,于是断绝朝贡,中断往来。从此,倭寇经常入侵我国沿海各地,烧杀抢掠,百姓水深火热,政府无法遏制。洪武十六年,朝廷命唐河、姜夏侯大臣、周德兴大臣等大臣在东海沿岸巡弋千里,并计划在要塞地区设立守备,以防日寇入侵。不久,安东卫成立,下辖本部(省级最高军事机关)、都督(禁卫军首领)、五千户(一千二百户、一百二十户)。前屋和左屋都位于卫城内,后屋位于卫城东北90英里处,名为石臼寨。明朝天顺(1458-1464)年间,天津卫调中,徐州卫调右。只有前、左、后三千户属于安东卫,各有正、副、千户、百户之职。明代安东府属青州府,设置有以下职任:同府(主管地方行政的长官)、同官(负责处理政务的官员)、经历(负责丁印出纳文书的官员)、教授(负责学部考试的学官)、训导(协助学官教育学生的官员)。清初,军事打击更加官方化,卫戍(武官,卫军政长官)被兵部选为安东,负责保卫事务。所有的城市、人社部门、学校和钱粮都和郡县一样,仍然有一个有经验的教授、司令(武官)、总司令,还有一个石臼的总监。顺治十五年(1685),巡抚张宣西差赴安东卫,特力安东卫都督营,守汛期。康熙五年(1666),魏乾宗、白宗、石臼乾宗被裁。乾隆九年(1744),魏裁并日照郡。其地、钱、校、村、路社分别属诸城县、日照县,原卫守备、教授、经验同时下岗。还有安东吉炜和安东魏莹,城市由安东英管理。营部设都司一人,一人,日照卫(仅次于钱武官)一人,总经理一人,莒州总经理一人。嘉仓巡检司于乾隆八年迁至安东卫,其罗章、桃罗、蓝山、关隶属于巡检司。加仓、金家沟、石臼所、王龙等海口,属于县衙(专管缉捕、监狱的官员)的历史。
四。卫城建筑
据《董黯·魏徵·盛兴篇》记载,“原城建在城北十里的广场口,遗迹犹存”。关于何时迁都今安东魏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洪武之季。康熙十年驻军赵双璧在《魏徵文昌阁序》一文中说:“安东卫城建于旧明洪武之季...唐访编,到魏西北治师,欲筑城垛...土木工程并不繁荣,偶尔青鸾在斯里兰卡举旗,斯里兰卡就是今天汤唯的地方。信国环顾而胜,见左山如屏,右河如带,海绕于前,山在后,故移其地,城变矣。”这种说法虽然没有说明建城的具体日期,是迷信的说法,但也反映了历史时代,是在唐河考察之后修建的。另一个是建于明弘治三年。如《山东通志》(雍正版)附文说:“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周五,它有20英尺高,20英尺厚,有1300个婴儿床和4个门卫室。这个游泳池有20英尺宽,8英尺深。虽然以上两种说法不同,建筑年代相差一百多年,但城池最初建在方口,后来迁到今天的守备地,这是真的。雅典卫城之后,城市被山洪破坏。嘉靖年间,健康体验部何衡上书朝廷,拨1200元给官库,稍加修缮才有所改观。城里除了门,还有三个门童,用来藏武器。东、西、南、北街有八家店铺,巷子里有四家店铺。按时巡逻,防贼。五申(康熙七年)地震,城毁夷平。
除了城之外,主要有文馆、儒馆、仓库、兵工厂、武馆、寺庙等。办事处下设以下几个部门:监察部、首府、衙衙、体验部(在汤唯东)、甄宓部(在汤唯西)、儒学部(在杰西路以北,文庙后面)、监察部(在付伟后面)、千部总局(在北门内西街)、左所(在易门东)、前所(在易门西)、前所。寺庙有关帝庙、三官庙、真武庙、火神庙、城隍庙等。街上有东西石作坊。这些古建筑经过明清时期的多次战乱和火灾,以及康熙五申大地震,已经荒废了很久。
动词 (verb的缩写)威顿泰
墩台是古代用来升起烟雾,传播敌情,防止意外发生的军事通信设施。安东卫码头主要位于沿海泄洪口。每个码头都配有旗帜、锣和烟囱。如果有警察,一定要养。千里之外,瞬间就能知道。当时日照的码头有两种:一种是军用码头,即由巡捕官把守的码头,包括皮湖码头、石门码头、黑旗码头、博峰码头、木堤码头、罗章码头、桃罗码头、小灶码头、文桑码头、南石臼码头、北石臼码头、石湾码头、董家墩码头、南灶码头。二是人民码头,即人民守护的码头,包括杨家墩、孙家墩、向家墩、贾仓、蔡家墩、焦家墩、新天地墩、牛蹄。以上八个桥墩都是加仓镇稽查部门的。每个码头有四个小卒,共112个小卒(包括士官和平民小卒),每个小卒给工人提供四两粮食和白银。墩下划出八亩配套地,建几间休息房,供墩兵安家,让他们种桑树,养鸡养狗,以守墩为业。有紧急军情时,白天点燃烟雾,晚上相信火光,把信息传递给速度。嘉靖三十一、三十四年,侵华日军入侵日照沿海,均被击退,皆得力于码头的尽职。
第六,魏屯田
在古代,屯田有三种:军用、民用和商用。安东卫的荒地属于军营,只用于驻军。明朝耕种土地,正定为役,丁羽耕田,收其税为军饷,屯定补不足。这是古代兵农结合的方法。每村分二十五亩地,三岁收三石,从臧伟收来作军需。魏屯田,原1665公顷,位于诸城、日照两县,各有其名。其中,位于诸城县的原土地占地1337公顷,51亩。村名为大布屯、张家屯、孟家屯、简家屯、毛家屯、邵婆屯、复生屯、草花屯、梁山屯、吴家屯、蔡家屯、于家屯。位于日照,原面积327公顷,48亩,包括陡沟屯、白石屯、赵家屯、朱家屯、竖旗屯。明朝末年,屯正被废除。到了清代,漕运除了地方开垦外,仍归魏和索所有,其余魏和索都划归州县,改为平民聚居区。安东卫的垦荒,直到并入日照县,才划归诸城、日照两县,并废止垦荒,按规定缴纳户均占地亩,并报官税契。由它耕种经营,原来收粮改粮。
七。卫城公平贸易
安东卫,明清以来,不仅是重要的海防之地,也是通商口岸。苏茹广阔的江淮腹地,以海为界,是朝鲜和日本的咽喉。水陆交通便利,城内外店铺林立,南北方客商众多。可谓商贾云集,百人争流,人民市场如潮。卫城集市起源于明朝。安东·魏徵说:“嘉靖初年,西街三日、八日为市,北街一日、六日会合(后废弃)。嘉靖二十年,西街三日八日聚。”这个制度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每天都有早市,就是它的证明。卫城商业在清末民初达到顶峰。
如今的安东卫,蓝燕公路横穿潍坊市门前,兰坪铁路贯穿潍坊市,新建的岚山港与之毗邻。随着振兴日照总体规划的实施,山东东南部的海防古城安东卫将以崭新的雄伟姿态矗立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