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训诂学的发展历史,并举例说明。

训诂学始于先秦时期。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著作,传统训诂观念形成于唐代孔,国学大师黄侃创立了现代训诂观念。

在秦汉之际产生的《尔雅》中,第一篇和第三篇分别命名为“释”和“解”。这里把“易”和“训”分开,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易”和“训”是“解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实在在的对象出现的,并不构成一个术语。这也可以从《尔雅十九篇》中“师×”的命名方法得到证明。

西汉《史记·荀列传》中,“蜀”、“荀”、“传”并列,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和二雅的基础上创造的三种释义方式。“易”大致是解释古语词等基本词的古义,“训”大致是解释连词、重言词,“传”是在“易”、“训”的基础上解释诗歌的内在含义。毛恒的“赋”、“训”、“传”有两个特点。第一,“福”、“训”、“传”的意义和用法仍有语源学特征。第二,“周南巽传一号”等人名表明,毛恒并没有“傅”。

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写《尔雅》,故传训诂。”郭璞在《尔雅·释一》第一篇下也说:“此释古今异言,解民风异言。”

唐代孔在《毛诗正义》中说:“举例传者,是注解的别称。毛的《尔雅》作品多为诗文,但他的《诗疏》、《诗训》等作品也有,所以他根据《尔雅》的指示对《诗》进行了立传。沟通者传达其意思。《尔雅》十篇有九篇,仍如云训人。谗言者,古今皆有,使人知之。训者,道也,道与事之表象,以告他人。解释是解释和被解释的区别。故《尔雅序》曰:‘释’与‘释字’通古今字,古今字不同。”训释”,字之外观也。”但训诂,理解古今异言,分辨事物的表象,那么解释的意义,都属于此。《解读父母》这本书已经出版,书中提到了身体,并解释了它的不同。也是训诂训练的意义,所以是法的目的。孔在这段话中展示了他的概括过程:从“训诂传”到“注释”,形成了一个术语,这是对这门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也是《训诂学》所总结的:“明白古今异言,分辨事物之表象。”最后还补充了一句:“所以,批评的话是足协的眼睛。”在训诂学领域,孔英达进入了定词、分物领域,从具体的对象上升到了抽象的概括。

至此,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已经形成。

到了宋代,训诂学有了许多创新。元明时期训诂学衰落,清代训诂学发展达到高峰,出现了段玉裁、王、、父子,形成了干嘉学派。

清末章太炎、黄继纲等人受到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章太炎在《论语言文字学》一文中说:“把这三者(按:指文字、训诂、音韵)结合起来,就是语言文字学。这不是小孩子能做到的。但如果还是名校小学,就用旧名,方便说明。事实上,学习语言和文字是准确的。这种学问,只有艺术和文学是依附于六艺的。今天,那些谈论小学的人似乎把它当作儒家经典的附属品。其实是小学用的,不只是为了传经。”章太炎将“小学”改名为“语言文字之学”,不是简单的改名,而是标志着语言文字概念的出现。泰妍先生是中国语言学的创始人。章太炎在学科观念的支配下,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词源学专著《石闻》。

黄侃先生在章太炎《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规训的概念。黄先生说:“因此,欺骗者就是它最初的名字。训练者是听话的,也就是延伸的。训诂学据说是用语言来解释的。如果用这个地方的语言去解释别的地方的语言,或者用过去的语言去解释今天的语言,那都是训诂学的问题,而不是章法原理。真正的训诂学是用语言解释语言。始无时间限域,论其法体,明其义,以求语言文字之体系与根源。”黄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研究对象,即“训诂语言”,没有“时空限制”,较古语明显扩大了范围;二是理论和方法,即“法”和“义例”;三是研究目的,即“寻求语言文字的体系和根源”。

黄侃的训诂学定义出来以后,训诂学的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分工派”和“综合派”。对前者影响最大的是陆宗达和王宁的“古代文学意味派”,而对后者影响最大的是尹梦伦和许嘉璐的“综合派”。

陆宗达先生说:“训诂学(狭义):语言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其核心。传统训诂学侧重于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色彩,词语的产生和发展。”陆宗达先生和王宁先生也对训诂学作了说明:“对象:古代文学语言和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训诂书;任务: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音)和内容(义)相结合的规律和意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目的:准确发掘和解释古代文献的意义。所以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语义学。如果把它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不同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意义,汉语语义学就应运而生了。可见训诂学是科学汉语语义学的前身。这可以称为“古代汉语词义学派”或“古代文学词义学派”。"

尹梦伦先生说:“训诂学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语义学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一门综合学科,具有口译、笔译(函电)以及各方面的相关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训诂学虽然以语义学为核心,但并不局限于语义学的范围。所以训诂学和西方语义学不一样。”许嘉璐先生说,“传统训诂学以训诂实践为主要形式,以文献语言的内容形式为对象,因此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以语言形式表达的语言、名物、法规、文化、风俗等都在训诂的范围之内。现代训诂学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把训诂学和社会学、文化学结合起来,这是所谓训诂学的延伸。”徐老师的训诂解释与殷老师的训诂解释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更加清晰。洪澄等人持此观点,称之为“综合解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