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发展与美学教学课件。
1,美学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程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先有审美意识,后有美学思想,近代确立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
审美意识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对自身的审美需要和外部客体产生的不成熟、无意识或不明确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主要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它可以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审美思维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是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的主观自觉的、普遍性的、理论性的思考的理论结果,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人们之所以在概念上概括和分析美的事物之美,标志着人类对美的理论研究的开始和人类美学思想的形成。
美学是有意识地从整体上、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而获得的系统理论。
原始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审美实践
原始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审美实践:从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审美创造从无到有、不自觉的演变过程。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还相当粗糙,形状不规则,多为多用;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形状趋于光滑规整,富有秩序和节奏感,功能上开始分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人类制造的石器不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而且在选材和制造技术上也表现出很高的技艺和水平,并按用途定型。
这种由拙到精、由粗到细的不断追求过程,既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隐藏着人们追求非功利性视觉形式的审美意识和动机,其中已经包含了原创的审美内涵。
原始人的装饰
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类创造了原始的精神产品——装饰品。
动物的牙齿、骨头和贝壳被用来雕刻、研磨和钻孔,以创造和美化生活。
原始艺术——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人类自古以来就产生了绘画、雕塑、歌谣、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
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
撞石打石,百兽共舞。
(《尚书·艺纪》)
国家有旱,你就帅,就跳舞。
(《李周·官纯》)
昔葛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唱。
(《鲁春秋·古乐》)
伏羲造琴,伏羲造琴,神农造琴,神农造琴,女娲造簧。
(卢春秋世本)
古代人对美的思考
中外神话传说中都有关于审美思维的记载。
古希腊有金苹果的传说,中国有女神补天的记载。
根据文献中的记载,西方最早关于美的思考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论述:“美是数的和谐。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美学思想是《国语》中“五举论美”的记载。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发生在近代。
“美学”这个名称和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美学”理论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童嘉在公元18世纪提出的,因此他被称为美学之父,也被公认为美学的创始人。
他在1735的博士论文《关于诗歌的哲学反思》中首次提出了这个词,后来他在1750发表了《美学》(我们翻译为《美学》)讲座,这标志着美学的正式确立。
二,西方美学思想发展概述
从审美思维所依赖的知识形态来看,西方美学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出现了占主导地位的美学形态,即本质主义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学美学和文化美学。
1.本质主义美学是在古希腊形成的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维传统。
本质是古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种主观设定,认为事物之所以如此,总有核心原因,这就是本质。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承认美的本质在美学中具有优先性;第二,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之中,是美学的基本问题。
比如柏拉图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有一种美的终极本质——“美本身”,即“美的理念”。
“美的理念”是各种美的现象存在的终极源泉。
2.神学美学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以基督教神学为主。
它将本质主义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认为世界的美好来自全能神的创造。
神学美学是神学主导下的西方美学的产物。
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
阿奎那。
3.认识论美学是从17世纪欧洲的“认识论转向”到19世纪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
“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以人类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趋势。它不再相信人类的知识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类通过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
它分为几个学校:
经验主义美学:这是17年至18年英国的一个美学流派,认为美学来自于人的感性经验,从而探讨审美感官、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
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休谟、英国的博克和法国的辕博里。
理性主义美学:这是17-18世纪盛行于欧洲大陆的德、法等国的美学流派。它认为审美来自于凭借理性安排直接感性经验的过程,主张为审美和艺术制定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规范。
代表人物有笛卡尔、莱布尼茨、鲍姆加登。
德国古典美学:这是活跃于18-19世纪德国的一个美学流派,以康德、席勒、黑格尔为代表。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系统地分析了美学与功利主义、形式、目的、想象、天才和自由的关系,为美和艺术建立了一个独立的领域,并对崇高范畴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
席勒的《美育书信》从人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融合中提出了“游戏冲动”的新概念,注重通过审美的“游戏”来构建特殊的“审美王国”,首次从完善人性的角度来论述“美育”,将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黑格尔美学将“美”视为“观念”辩证运动的产物,提出“美是观念的感性显现”,并对从古希腊到19世纪的西方艺术类型及其演变进行了辩证研究,标志着西方美学的系统化、体系化达到了一个极致。
科学美学:这是指19世纪后期出现的用心理学手段研究美学问题的新美学思潮。它认为科学实验方法是研究美学问题的可靠手段,主张对美学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研究。主要代表是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费希纳。
生活美学:主要指19世纪后期出现的从生活的角度来解释美和艺术的德国美学流派,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认为,非理性而是感性的“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源,也是悲剧艺术的源泉。
尼采强调“权力意志”构成了美学和艺术的源泉,悲剧艺术能使人沉溺于对生命的占有和享受。
生命美学可以看作是从感性生命的角度挑战认识论美学原有的理性至上偏见的产物,对于延续被理性压抑的感性生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导致了对理性的排斥和对生命的片面崇拜,导致了审美的非理性放纵。
美学课件很多,你得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