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龙水县及其县令范祖禹的龙水年间
范祖禹是范真的侄孙,曾参与编纂《仁宗实录》、《举举注》、《新唐书》、《类编》等。),而樊冲(曾主持重建宋神宗和宋哲宗王朝)是他的长子。著有《唐鉴》12卷、《帝王学》8卷、《仁政帝政典》6卷、《范太师集》55卷等。,尤其是唐鉴,也就是“唐巩建”。
范祖禹,成都华阳(今四川双流县)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于宋哲宗傅园元年十月吴佳,享年1098。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22岁的范祖禹考上国子监第一科,被选为校辅。次年,即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范祖禹赴子洲任龙水县令,历时三年多。治平四年(1067),因“司马光编修照镜”而离职。《范雎祖禹传》记载为,“嘉祐八年,中状元,授校书郎,在府龙水县。”“崇宁,列为党员。宣和八年,追至惠桧亭使,建言二年,追至龙图阁学士。”
龙水县位于四川省资中县法轮镇龙水村龙水河中游。隋炀帝以宁二年(618),朝廷为安置投降的廖毅,从子洲磐石县分出部分村镇。该州以西145英里。武乡。白土、来舍、靳东、隆基、来关。有龙水。"(《元丰九域》?第七卷?子洲路”)。《元和县志》记载为“中国龙水县”。东面120英里的州。这是汉朝中期的一个县。伊宁二年,受外族抚慰,龙水郡分于此。”
李逸是古代中原宫廷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蔑称。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认为:“贤生于竹与之血,甚为认真,是为功成。”《文献通考》指出,“蜀中无辽,至晋朝李执政时,诸辽开始出巴西、曲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子龙(今蜀川内),在谷中蔓延,十余万降,破县破县,为益州之大祸。既然桓温破了蜀,武力就无法控制了。蜀人也是东流,山里危险的地方多,就和人参住在一起,参加的人损失了不少租金。山里的都是土匪。“据元和郡县志,子洲”为汉代资中郡地。李雄之乱,夷夷居之。”
“清朝的统一编年史?卷312记载隋朝子洲刺史危文胜的事迹,在“名臣”项下。”隋,生于洛阳。仁寿初,李善作乱,出巡为京师大臣,安抚京师。我一到官,就单骑建营,说,我是刺史,我是招安皇帝来集合你的。不要害怕。小偷不敢动。于是他说有兴趣,曲帅高兴,他就走了,前后有十几万人加入。高祖欢喜,赐二千匹马。杨迪被任命为魏的卫青。这群人爬了几百英里,挥手告别。"
设立龙水县这样的县来慰劳外乡人并不是特例,当时也有很多。《元和县志》中有相关记载,“何仪县...今汉资中县之地...隋大业十二年划为何仪郡,故名为何仪。”“威远县...这是中国首都的一个县。隋三年,在此设渭源守备,招徕学生,十一年改县,属京师州。”
龙水县名称的由来与其西北流向有关。“县西北有溪,绕城如龙,因其名”(《元和县志》),其“有溪,弯抱龙”。还有龟山,是山上的城。”《史记》云:隋县位于贵龙溪。是也”(《读史与小结》)《四川通志》写道,“龙水,贵州南部古龙水县西北,从仁寿县流出,过州至磐石,入中江。“《郁芳胜览》记载为“陇西,在龙水县西北。"
龙水县从建县之初就属子洲管辖,直至因战乱而废。“文学通考?地理考试?《古良州》记载“唐为都州或紫阳郡,属建南路,领磐石、紫阳、内江、银山、丹山、龙水、月山、清溪八郡。宋乾德五年,飞岳山、丹山、阴山、清溪四郡属铜川道。灵仙四...磐石、资阳、内江、龙水。"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龙水县改名淄川县,后又恢复龙水县。《宋会·姚记·方圆·琪宇》记载“淄川县,旧龙水县,宣和二年改,今属龙水县。”南宋时,李宗居淳佑三年(1243),龙水郡因战乱而荒废。宋史?卷八十九记载为,“宣和二年,龙水改淄川,后复,淳祐三年废。”从618到1243,龙水郡建立625年。清代龙水县称龙水乡。如今,资中县法轮镇有龙水村。2007年,龙水县城遗址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水县和当时国家管辖的月山县、银山县、丹山县一样,都是小县。据《蜀中广智》记载,龙水县有龙潭,其石壁上有诗曰:“积雨如新,凉而空。探索人生很难获得乐趣。”龙水县“有昭烈皇帝碑,形似方柱,顶上有壶,文字剥落三分之一。”孙园姬叔绍兴县丙寅镇。"
“范祖禹,皇帝,杀龙水于太平”(《郁芳胜览》卷六十三)。范祖禹在《月夜舟航入京州》中写道,“我记得昨天躺在碧山,绿树丛中。白云为屏石为枕,绿萝明日长。突然,我划着独木舟,淹没了河水,山山水月还带着人在这里。白鹭在雾中飞翔。青山在汹涌的波涛之底。此时寂寞发流,川后浪停听。没有学生半夜归来,想带明月去子洲。”他对即将上任的子洲龙水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然而,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龙水县既不位于交通要道,自然资源也不丰富。只有《新唐书》记载,“龙水,中等。易宁出生于两年前。有盐。”这里虽然环境幽静,民风淳朴,但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却匮乏,甚至贫瘠。为此,范祖禹上任后,不仅勤政务实,清正廉洁,还经常深入农村了解民间疾苦,劝其务农,尤其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学校。他在龙水县创办了龙水书院,并聘请了大量教师。《四川通志》记载,“范祖禹,本名春福,任治平子洲龙水令,宽仁淳朴爱民,尤其兴学。”龙水书院作为中国早期书院之一,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登封嵩阳书院属于同一时代,均建于公元1000年前后。
在范祖禹的引导下,子洲的知识分子都以读书为乐,竞相培养人才。据《子洲直隶州志》记载,隋唐时子洲无人考中进士。范祖禹设校前,子洲只考了9个进士。然后在元丰二年、元丰五年的几年之内,子洲考上了姚腾尧、姚宗尧、何思劳、王南忠等八个进士。可以说,范祖禹为子洲宋乃至以后的人才脱颖而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出现了“文风优于川南”的局面。钦定出版的《大清统一志》引用旧志,认为子洲的风俗是“民以耕读为安”。至今,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资中文庙的著名官祠里,有一块“龙水县令范祖禹之职”的牌位。
范祖昱大方朴实。他忙于政务后,仍不忘读书写字。他经常去田里和老农民聊天,观察庄稼的生长情况。在他的统治下,龙水县和谐繁荣,连诉苦的人都没有了,以至于县衙成了鸟的天堂,朝廷授予的官印也因为很少使用而生了地衣。《蜀中广智》写道,“范祖禹知龙水郡,《龚宇纪行》诗云:郡门倚岩谷,终日朝青峰。当初借它宰,学了三个冬天。忘记鸥鸟,看庄稼,亲近老农。庭中满鸟,铜印青苔封。”据考证,《龚宇纪行》应为范祖禹《寄七主簿于龙水》一诗的一部分。他全诗的内容是“山川蜿蜒,洼地如龙。”边溪夹竹,被子脊松多长。倚岩挂门,终日朝青峰。当初我曾经是个宰,学了三个冬天。忘了鸥鸟,劝庄稼亲老农民。庭可满鸟,铜印青苔。三十年来,我梦见流浪的人。在尘土飞扬的北京和罗之间,这座城市也许会相遇。年底去玉堂,天门九深。我的心灵被冷水冲洗。我讨厌把我的儿子送回没有翅膀的西南部。替我感谢人民,我为我的白发感到羞耻。”但是,有些词如“郡”、“谷”、“借”、“观”、“苔”等是不同的。
范祖禹在担任龙水县令期间,也曾游遍子洲,遍访奇山、奇水、名胜,并写下许多诗篇。如资水、资中八首诗、子洲路靳东庙、七月五日二十四韵、子山、潭山、子洲路月山亭、渔沟夜音等,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范祖禹的诗进一步印证了《四川通志》“金灶在前,支池在后”。秀山此起彼伏,水流循环。《郁芳圣兰》中说,“山川位于左书,龙头郡是英国最好的郡。"据《蜀中广智》记载:"东蜀十余郡,山川之美不敢与资中相比,文物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