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死了,就没有三国了。他有多“可怕”?

江东基业最初的开拓者不是孙坚,也不是孙权,而是孙策。孙坚对江东基业的唯一贡献就是给孙策留下了一批老战友的挚友。这些老战友的挚友,成了孙策乃至孙权打天下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勇敢无畏,而且忠心耿耿。这些人包括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人,但孙坚一生都没有在江东下过苦功。他一生的奋斗足迹从中原到西凉,再到荆州,最后死在荆州。也许是遗传的原因。17岁时,孙坚只身一人拿着大刀就敢抓一群强盗,而17岁时,孙策的父亲孙坚被刘表的大将黄祖射杀。17岁,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但孙策已经承担起了生活的重任,在为父孙尽孝两年后,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

孙坚被箭射死,孙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打动袁术,迫使袁术把孙坚前本部的一千多人还给孙策。这一千多人是孙策在六郡奠定江东基础的资本。要知道孙策这一年才20岁,还在虚岁。用古人的话说,20岁是弱冠之年,也就是刚刚成年,刚刚步入成年的年轻人,却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打下江东。比如拿刘备和孙策比。刘备于公元184年随黄巾军创业,直到公元209年才打下荆南四郡。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领地。刘备用了25年,孙策只用了6年。如果拿袁绍和孙策比,袁绍从公元190年进入冀州,到公元200年前拿下河北四州,用了190年的时间,虽然袁绍的家世、名声、威望都远强于孙策,但创业的速度显然不如孙策。

孙坚、孙策、孙权,一个20岁的小伙子,只带着父亲留下的1000多老人,渡过长江来到江东,然后一路奋战,打败了刘友,抓了王郎,收了太史慈,打败了黄祖,降服了华歆,拒绝了刘盼,强行打下了江东六郡的地盘。孙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亲自率军以武力打下江东六郡。虽然刘备、曹操等人亲自领兵打仗,但是和孙策相比还是差了一点,因为孙策打仗的时候会冲到前面,而刘备、曹操等人只在后面打仗,这就不一样了。另外,在所有平定江东的战役中,孙策从没输过一场,大部分都是胜仗,偶尔也有几场打成平手,这也是孙策保持不败战绩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在评价孙策的时候会说这样一句话:难与人争。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小疯狗,很难和他抗衡。要知道曹操当时占据中原四州,实力与袁绍相差不大,却给了孙策如此高的评价。只能说曹操很怕孙策,暂时不想和孙策为敌。

因为孙策打仗特别勇猛,曹操总是自己一个人出去,总是留下护卫,造成了徐公三剑客刺杀孙策。原因是孙策不喜欢带侍卫,这个习惯被敌人知道了,所以安排了暗杀。另一个原因是孙策喜欢杀人。只要他不满意,总喜欢杀他们,比如吴郡太守。当时孙策在江东,权势、威望、实力已经如日中天。在巩固江东六郡的地盘上,孙策继续向外发展,如西攻荆州刘表麾下的黄祖,北攻徐州,这是曹操的地盘。孙策两次派孙权攻打陈登镇守的广陵郡。如果孙策没有被暗杀,那么下一步肯定是攻打许都,夺回汉献帝。

孙策虽然历史上郭嘉预言孙策会被刺客杀死,以至于曹操对孙策的威胁放弃了防御,但如果孙策还活着,曹操无疑会抽出一部分精力来对付孙策,因为当时孙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抢汉朝的许多城市来供奉皇帝,以此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孙策真的攻打许都,曹操能抵抗孙策吗?从理性上分析,曹打不过的两条战线。北方的袁绍已经兵临城下,曹操和袁绍在黄河沿岸自西向东数千公里的边境上对峙。如果曹操再分兵防守许都,那就两头不讨好了。本来曹操在官渡前线打的很辛苦,现在看来更加艰难了。如果要守住北方,孙策可能会冲进许都。如果他选择阻挡孙策,那么曹就不可能在官渡前线取得胜利。一旦败在官渡,就会动摇国家的根基。如果曹操两条战线作战,肯定会牺牲一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曹操迅速崩溃。

孙策,然而,孙策即使攻下许都,也需要理想城和理想城才能攻下。事实上,孙策曾经派兵攻打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孙策派出了十倍于广陵守军的军队,但还是被以陈登为首的广陵守军击败。况且广陵离许都还有630公里,孙策的势力范围在江东。如果孙策长途跋涉去攻打许都,那绝对是一场奇遇,因为战争不仅仅是。孙策虽然是被徐公的爪牙杀死的,但是和陈登也有关系,因为孙策是在丹徒被暗杀的,孙策是来丹徒攻打广陵郡的,陈登是广陵郡的知府,但是孙策还没有正式攻打陈登就被暗杀了。陈登被孙策杀死是因为他的表哥陈军,所以他也打算联合其他势力对付孙策。陈登相当足智多谋。

孙策遇刺,就算孙策打败了陈登,也不一定能到许昌。毕竟还有630公里要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孙策已经远离他的势力范围,他所征服的江东六郡都不稳定。如果孙策远征,可能江东六郡还是属于孙策的,所以孙策进攻许都是不可取的。只能对曹操造成一定的威胁,但无法动摇曹的势力范围。虽然孙策打了一些激烈的仗,在江东六郡所向披靡,但我们也要看到孙策的不足。一个统帅可以轻易被敌人暗杀,这本身就是一个缺陷。孙策的死实际上并不影响三国,也就是说孙策会不会死,三国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特殊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让曹操无法统一天下,这和孙策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