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围棋先走?
——出自中国古代围棋规则。
芦苇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自诩“琴棋书画无所不知”。“琴棋书画”也是钟鸣家族保持气质的必备。这里的棋指的是围棋。中国的围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古典文学。
最近编辑部的英文编辑小王正在编辑加工《两拍》(第一瞬间的惊奇和第二瞬间的惊奇)的中英文双语版,其中涉及到中国古代围棋是“白先黑”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译文可能会出现智力上的错误。因此,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
《两个瞬间的惊喜》第二卷,题目是《一个小小的路人试图让世界女棋手终身免于两局》,涉及到围棋中的“放开棋局”问题。故事:宋代,蔡州围棋大师周国能(假扮道士)为了找到理想的妻子,向大师挑战。结果他全国无敌。于是他去了辽国,见到了辽国第一高手苗观。道长见苗观长得漂亮,棋艺又比自己低,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由这个故事改编的电影把周国能刻画成放荡不羁、傻头傻脑的样子)...
书中有一段话:妙观使路人为客,坐东下白棋。苗官请路人先生。小路说:“我的孩子,你说话算数。你必须先饶过世界上最好的选手,永远不要先下车。这一局(先下第一颗棋子)赢了,这小子才拿。”妙观只好拱道:“见谅!最低的应该先走。”果不其然,精彩的景色从一个儿子开始,路人欣然响应。
译者将其翻译为手持白色柜台的路人。根据上面这段话,苗关肯定是先打的。那么,苗关是不是在白玩?还是街上的人都拿白棋?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围棋都是“先抓白”(不同于现代围棋规则的“先抓黑”)。如果是这样的话,苗官先下的棋,苗官应该走白棋,也就是说路人应该走黑棋。上面这段话让人觉得很迷茫。中国古代的围棋是“白首”吗?
《春之物语》讲的是宋哲宗、惠宗时“天下第一棋”的江南棋手刘仲甫的故事。有一年,江南人刘仲甫从江西进京,途经钱塘,住在一家旅馆里。几天过去了,刘仲甫每天早出晚归。客栈老板永远也猜不到他做了什么。今天一大早,店主突然发现门上飘动着一个封面,上面写着:“江南棋手刘仲甫,免天下第一。”过了一会儿,门口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全城的人都知道,有一个棋手愿意牵着白子,让人家先下手为强。见刘仲甫成竹在胸,取出一壶银酒,价值约三百两银子,作为赏赐。第二天,果然来了几个棋手。他们还收集了三百两银子,选出一个最高级的人邀请刘仲甫到城北的紫霄宫下棋。……
由此可见,作为大师的刘仲甫,是白手下棋,让别人下(和饶子下棋),也就是自己先白手下棋,再白手下棋。先查查刘仲甫的《不朽之画》确实是黑的。周国能的部分故事与刘仲甫的经历几乎相同。可见《二拍》的作者凌濛初对古代围棋高手的故事非常熟悉。
《两个瞬间的惊艳》第二卷明确指出,在中国古代,围棋分为对手棋、饶齐贤(饶子琪)和前两盘棋。查《忘忧享乐集》:据说三国时期的古谱,孙的棋局图,唐代明太祖观音的棋局图,宋代严和顾师言的金花碗图,都是先白,即高者先白;而《兴国图》、《万寿图》、《长寿图》都标注为“饶某某黑第一”;有许多静态图,其中白色占大多数。一直到清朝都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中国古代围棋是“白首”。那么,现代围棋中“黑先”的规则是怎么来的呢?
清代的围棋是一种区块制。所谓鞍系,就是把一黑一白两个儿子,放在星星的四个角的对角线上,白的是先黑后黑。清末,中国人的棋艺下降,而日本围棋水平达到巅峰。后来又归结于座次制对中国围棋布局理论发展的影响。所以中国逐渐采用了日本围棋的规则(清末民国),脱席,率先黑掉。日本围棋的白子是由一种珍贵的海蚌壳石制成,而黑子是由一种相对便宜的石头(那智黑石)制成。下棋的规则是,棋艺高、天赋高的人让棋艺低的人走第一步,让棋艺高的人走最好的棋子是自然的、礼貌的,所以日本形成了先下黑棋的规则。“先走黑”的规则被世界围棋界所接受,成为现代围棋规则。比较和坚持目的的规则是后来才有的。
根据以上考证,可以知道:一个对手的棋(水平相当的)一般是先持白;高级和低级棋局中,高手执白,下饶子,即低级棋手先执黑。在“二拍”的故事中,是由路人和妙观扮演的饶子琪,妙观先拿黑;刘仲甫也在打饶子棋,而且是打完白棋再打。所以译者翻译成路人执白棋是对的,但不能说中国古代的围棋规则是“先执白”。
这个问题与我们在编辑加工稿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不能轻易放过稿件中自己不懂的问题,也不能想当然地做出判断。正确的做法是查参考书或者请教专家,否则稿件中正确的修改会是错误的,或者错误的修改还是错误的。比如编辑只学过一两门外语。对于他们不懂的外语,比如梵语、古希腊语,要查《辞海》、《古希腊汉语词典》或者权威书籍。对于敏感的宗教问题也是如此,比如藏传佛教。有些人通常称之为喇嘛教,但最好不要在手稿中称之为喇嘛教,因为这伤害了藏传佛教信徒和藏族同胞的感情。简而言之,政治、宗教和知识分子问题是我们编辑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