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的起源基本上都是沙漠?比如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发源于黄河。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第十四古代文明不能代表所有举世闻名。诚然,第四古代文明是中国学术界流传了一个世纪的概念。我国人民历来有崇尚经典的优良传统。然而,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持续了一百年,世界文明的起源并不仅限于第4古代文明。目前网上很多人对第4古文明的漏洞解释充耳不闻,我们不能对新发现视而不见。第二、第四古文明不仅限于沙漠,尤其是把黄土高原当成沙漠是荒谬的。我们可以参考下图来反映黄土高原在夏天的面貌。这些茂盛的植被怎么能被定义为沙漠呢?诚然,由于人为的破坏,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正在逐渐荒漠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黄土高原本身就是沙漠,荒漠化也是局部地区。今天黄土高原的陕西、山西一带依然人口稠密,当然不是沙漠。要注意一些刻板印象造成的认知偏差。

但需要肯定的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他三个都在相对干旱的地区,早些年就有学者解释过这一点,即半沙漠地区植被覆盖较少,在人类掌握金属工具之前砍伐树木开发土地的成本非常高,所以沙漠比森林更容易孕育文明。但是这个理论本身受到了中美文明的挑战。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美洲古代文明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中美两国的土著通过木制和石制农具以及放火烧林的技术,将森林大规模开发为耕地,甚至依靠这种看似极其落后的生产技术,在一片狭小的领土上养活了2000万到3000万人(见下文中美文明区的范围)。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开发古代世界的林带来养活。

然后我们回到文明的诞生和沙漠的欢乐。沙漠能产生文明吗?当然不是,沙漠人类无法生存,怎么可能产生文明?但是我觉得沙漠还是可以促进文明的出现。下图是古埃及的地图。不仔细看就知道,古埃及文明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两岸的沙漠里。根据目前的考古,撒哈拉沙漠在公元前10000年之前,曾经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土地,这里生活着大量的猎人。然而,公元10000年后开始的干旱导致了撒哈拉地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直到公元前3000年后的数百年间,埃及东西两侧完全变成了沙漠。七年多前的沙漠化过程驱使人们像尼罗河谷一样集中,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尼罗河谷的社会自然也越来越复杂。虽然撒哈拉沙漠的形成不适用于西亚和印度河,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即这些干旱地区的大流域自然会吸引人口集中,加速这些河流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同样,70年代以后在中南亚阿姆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文明也是一样的,只是阿姆河不是大河。

当然,不能认为只有干旱地区的大河流域才能产生文明,这不仅是教条式的,也是违背事实的。首先,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文明起源于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另外,新大陆的中美文明、安第斯文明、西非的约鲁巴文明都不符合这个规律。就是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能教条地把驱动人口迁移的因素固定为沙漠,也不能把吸引人口定居的因素限定为河流。这显然是受到了西非考古的启发。西非的约鲁巴文明虽然成熟较晚,但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根据考古,约鲁巴人城邦的发展与一个叫做“村组”的组织有关。也就是说,以一个聚落为中心,围绕着它划分出大量的其他聚落。久而久之,中心聚居地吸收周边聚居地,形成城邦约鲁巴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村落群?对于约鲁巴人来说,热带森林的环境是残酷的,瘟疫、野生动物和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导致居民抛弃家园,所以早期小聚落的寿命并不长。但是,如果一个聚落能够长期存在和繁衍,居民就会自发地在聚落周围定居,一方面是因为聚落周围的自然和环境,当然更多的人相信这些地方是有神灵保佑的,所以信仰也可能是驱使人们迁徙和定居一个地区的重要因素。下图是早期约鲁巴人和城市的分布。下面画着人头雕像的城市是著名的费城,是约鲁巴人的文化中心。约鲁巴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起源于Ife,所以这座城市是神圣的。

那么假设,如果一个地方自然环境好,人口没有动力集中,会发生什么?其实我们也有类似的案例,就是铁器时代的欧洲。公元前800年后,欧洲中北部开始形成各种小城镇。每个城镇都是当地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也有像国王这样的统治者居住。他们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建造防御工事。但直到罗马帝国征服之前,大部分地区从未形成真正的国家,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无数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小政治实体,但这些小城镇的人口只有几十万,难以与地中海周边的古典文明大都市相比。以下是米兰凯尔特城镇的复原图。在罗马征服之前,欧洲内陆有数以万计的这种城镇,而在罗马未征服的地区,这种城镇一直存在到中世纪,尤其是北欧,可能会持续到8、9世纪。

然后我们回到中国,我们将考虑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事实上,中国东部有三个早期文明的摇篮,即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中红山文化在辽河流域的文明方言是最早的,但同时在走出文明萌芽阶段之前就衰落了。更有意思的是,红山人发展了自己的仪式中心,但没有明显的人口集中,这在早期的美洲社会也很普遍,尤其是安第斯文明的查万,北美的纳斯卡和堆筑文化,但他们产生了高度复杂的社会,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和精美的艺术,然后在公元前3300年到3000年,良渚文化在环太湖地区兴起。良渚文化中后期已经明显具有早期城市的性质,随后长江中游的大溪-屈家岭文化也有类似的发展。关于长江流域早期城市的出现可能有很多讨论,但我个人认为洪水可能是一个方面。即在长江洪水频发的环境下,人口自发集中到防洪墙保护的祭祀圣地,从而发展了城市。相比之下,北方的仰韶-龙山文化同时期发展缓慢。公元前3000年,红山文化中的社会和铁器时代的欧洲非常相似,有很多小国家。在这一点上,黄河流域和中北欧差不多,因为环境相对优越。事实上,在中上游的森林被大规模砍伐之前,黄河的水土流失并不严重,所以黄河水患也没有后来那么严重。而且作为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农业不需要大规模的灌溉设施。这导致人口迁移的动力相对不足,因此黄河流域早期文明发展一度停滞。但直到公元前2000年河洛地区二里头文化兴起,才正式形成了一批新城市和新的国家组织,也出现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宫殿建筑。见下图复原图。关于二里头文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其实有很多讨论。有人认为,河洛地区作为中世纪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农业带和农牧混合带的交汇处,也是河流水运枢纽,可以聚集平原地区的农产品和山区的矿产、狩猎产品,促进商业发展,最后自然形成经济发达的人口密集的聚落。当然,在这一点上还需要更多的讨论,但我认为这个解释在现阶段有其合理性。

最后,我们要明确,世界文明的起源是多样而复杂的。虽然其中可能存在* * *同性,但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发生干旱的大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不得不依靠灌溉设施,而埃及人有尼罗河的自然泛滥,不需要大规模的建设和灌溉。美索不达米亚人使用灌溉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所以需要休耕。在埃及,由于尼罗河的洪水带来了上游的有机物,土地非常肥沃,根本不需要休耕。这些自然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塑造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在安第斯文明区,同一文明区有两种不同的农业制度。一个是以灌溉农业和渔业为主的社会,一个是以立体梯田农业为主的社会。众所周知的印加帝国和蒂瓦纳库起源于后者,而查温、莫切、纳斯卡、奇穆等著名文明则起源于前者,前者依靠平坦的山谷和沿海丰富的渔场,后者则依靠。下图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农业体系同时出现在一个文明地区。即使是同一个文明也有其复杂的分支,而世界上的文明又怎么能简单地归结为起源于沙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