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是什么?(3)
曹化清: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前不久看了王晓蓉[1]的文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分析与教学思考》。文章中很多观点看完耐人寻味,很有启发。但对于王先生认为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是晚清腐朽落后的社会这一观点,仍有一些质疑。最近由于本科教育实践的指导,笔者必须直接面对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实习学校用的教材是人版教材。有同学搬出了王老师的观点,要不要采纳人版老师书里关于近代民族危机根源的说法。但笔者认为否认外国列强入侵是近代民族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还有待商榷,所以我写下面这篇文章是为了把真相说得更清楚,请大家指正。一、民族危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王老师从语义学和哲学领域阐述了“根源”的概念,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为了探究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更有必要对“近代中国民族危机”这一概念进行区分。在本文中,王先生借用了许多学者的观点来证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是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P.19),如的“从乾隆后期开始,中国社会逐渐由盛转衰,在鸦片战争时期已经处于危机之中”,的“总的来说,从18世纪后期到末期,那么就不会有外来的冲击,清朝的治理也不容易保护。”毫无疑问,张岂之先生指出的危机是社会危机,而郭廷以先生的观点显然是治理危机。在进一步的论述中,王先生还引用了的话,认为清政府“总是被迫变革,而且被迫变革时非常被动,最终崩溃”[1] (p.20),并由此强调了内部因素的作用。但是,这也是一个执政危机的问题。清政府的崩溃不代表中华民族的崩溃!在当代中国,社会危机包含民族危机,但不等于民族危机;执政危机与国家危机有关,但它们也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为了找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我们需要对社会危机、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社会危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民族、意识形态和文化。社会危机是“突然出现的自然或社会问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对人们的基本生活状况造成或即将造成严重不利影响,从而使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难以为继的情况。”[2]清朝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官员腐败、财政困难、内乱频仍等现象揭示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民族危机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民族”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所表达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危险的根源;二是严重困难的关键时刻[3]。作为“共同体”的民族,狭义上指一个主权国家内的所有群体,如汉族、苗族、维吾尔族等,广义上指主权国家本身,如中华民族、美洲民族等。因此,民族危机可能不仅仅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中尖锐的民族问题,也可能是指民族国家所遇到的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后者的民族危机要么表现为外来侵略威胁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要么表现为民族的落后和停滞而被淘汰。因为“在汉语中,“民族”一词是近代才广泛使用的,与中国近代史和民族民主革命有关”[4] (p.4131),所以可以说,“近代中国”语境中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国家。所以,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是后者,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正处于紧要关头,人民版《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中涉及的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特指中华民族在西方侵略下的生死存亡危机。执政危机是指统治阶级用来控制或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政权受到威胁,有被推翻的危险。每个朝代的末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执政危机。就清朝的统治而言,天地会、剿灭“阎罗妖”的太平军、驱逐鞑靼人的同盟会,都把矛头直指清朝政权,不同原因造成的统治危机伴随清朝自始至终。(见表1)晚清社会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的落后,统治的腐朽,社会的封闭。执政危机根源于统治阶级倒台导致的统治阶级与普通民众的尖锐矛盾;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是西方列强入侵扩张造成的。第二,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是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扩张。王老师的一个重要论点是,蒋介石在国民党退守大陆后,从内部总结了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以比较的方式强调危机源于内部。我觉得两者没有可比性。国民党的失败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政权更迭。当然,改变的根源是因为当权者的腐败,人民被迫起来推翻它,从而导致天怒人怨。一个充满活力的好政府,没有人会推翻它,也没有人能推翻它。王老师的理论在分析执政危机方面很有说服力,但以此推断民族危机的根源似乎有些牵强。那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作者用下图来论证(见图1)。毫无疑问,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是晚清西方侵略和腐败共同作用的结果。示意图直接呈现了对两大因素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分析,或者说两大因素影响下历史发展的可能趋势。一般来说,西方列强的入侵可能发生在两种场景:示意图中的①和②。在情景1中,外国列强的入侵带来了民族危机,但处于危机中的民族能够奋起,坚决捍卫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使民族危机得以解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情景二,由于被侵略民族弱小可欺,民族危机加深,最终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如近代广阔的亚非拉。在晚清社会腐朽落后的情况下,历史会如何发展?中国古代的改朝换代规律其实已经告诉了答案:一般情况下,会朝着示意图的方向运行,即民众会揭竿而起推翻王朝的统治者,实现王朝的更迭,或者推动统治者的改革和调整。清末也出现了这种趋势。安百里起义、捻军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下层阶级的尝试。但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拯救民族免于灭亡成为更重要的任务,所以这种历史发展势头没有延续下去。腐败的清朝得以生存,并与西方侵略势力交织,导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即示意图中的情景③和⑤。要探究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源,就必须找到外国列强入侵与晚清腐朽落后之间的必然联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规律已经清楚地表明,如果没有西方世界的扩张和外来侵略,日益腐朽落后的晚清统治也许会被推翻,中国在政权更迭后开始新一轮的大起大落,但绝不会把整个民族推向亡国的边缘。换句话说,晚清的腐朽落后与当时的民族危机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但是西方世界在东方的扩张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掠夺是一切资本主义生存的原则。斯塔夫里和阿诺斯反复强调西方在全球历史中必然扩张的观点。他指出“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扩张的黄金时代,达尔文主义被用来为帝国主义辩护。有些人认为殖民地是强大国家繁荣和生存的必要条件”[5](第486页)。出于传播宗教的狂热和“工业化的欧洲需要为其剩余资本和制成品寻找原料来源和市场”的愿望[5](第506页),西方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扩张。对于中国来说,18年末,欧洲人对中国的崇拜开始消失,他们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5] (p.469)。1793年,康乾盛世还活着的时候,英国大使马嘉尼一行就去了中国,意味着他们已经染指了中国巨大的市场和资源。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无疑是西方殖民者觊觎的宝地,扩张侵略中国的战争不可避免。从根源上看,正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是对其他弱小民族国家在坚船利炮下赤裸裸的掠夺。自19世纪中叶以来,这种侵略和掠夺愈演愈烈。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就是这样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在《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中指出:“这些国家(亚洲国家)被殖民化,只是因为当时它们与西方的差距确实很大”,也就是说,亚洲国家被殖民化,是因为这些国家不发达[6]。梅洛蒂的说法感觉有点强盗逻辑,但晚清社会的落后和腐朽确实给了。第三,历史教学要坚持具体问题。分析王先生文章的基本依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之外而在事物之内,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1] (p.19)。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种对内外因关系的认识是带有真理的普遍认识。由于历史本身的过去性、复杂性、综合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对历史的理解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简单套用某种理论去切割史料,完成历史分析,是不可取的。在历史认识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最应该坚持的基本方法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活的灵魂。试想,如果单纯从内因总是变化的理论出发,下面这些关于民族危机根源的问题可能很难解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末期都有社会腐朽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家危机?反而有些朝代在强盛的时候受到少数民族的骚扰,形成了当时语境下的“民族危机”。30年代的中华民族危机(日本侵华)是否也根源于当时中国社会的腐朽落后?要知道,20世纪30年代前后,由于国民政府发起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全国经济形势好转,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美国原住民面临种族灭绝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原住民的落后还是殖民主义者的贪婪受其扩张主义本性的驱使?落后就要挨打吗?二战的时候德国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很多领土,很多国家面临民族危机,因为这些国家落后?好像不是。其中许多是先进国家。换句话说,一些制度先进的国家也面临着国家危机。上述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是因为主权国家遇到的民族危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国家,其表现形式和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类似“和平演变”的民族传统被湮灭;固步自封使国家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进而失去应有的国际地位;民族国家的安全受到外来侵略的威胁;民族国家灭亡或者滑向灭亡的深渊等等。从民族危机的根源来看,大致有几种:一是外部侵略,如日本侵华战争、殖民屠杀、驱逐美洲原住民等;二是战争造成的民族生存发展困难,如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流亡;第三,国内的问题引来国外的干涉,也就是俗话说的,国内的贼引来国外的鬼。典型的例子是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当时,在18世纪中叶莫卧儿王朝衰落后,一些官员为了获得封臣的地位,与外国势力联络,使得“英国人可以挑拨一个印度王公对抗另一个印度王公,直至成为整个半岛的主人”(p . 573);第四,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或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楼兰古国、庞贝古城的崩溃。显然,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来设定民族危机的根源是值得商榷的。理解历史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历史认识上,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语境中分析特定的历史对象,充分考虑这些特定的语境、特定的背景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影响。至于本文所讨论的“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必须充分考虑近代中国的特殊性、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特殊性和近代国际关系的特殊性。另外,从心理归因理论来说,王老师特别担心外部归因可能导致人的情绪反应和责任判断偏差。但笔者认为,由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事关整个民族的尊严和荣誉,所以不必意识到外国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事实上,纵观中国近代史,我们已经意识到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一批批仁人志士以革命的手段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也高举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旗帜,向西方学习,努力实现自己的强国梦。两年前,笔者写过一篇文章,呼吁历史教学要摆脱简单化、片面化、肤浅化、教条化的现象,让历史回归生动、具体、丰富、深刻[7]。这里老话又上来了,希望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更接近历史的真相,更好的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