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陆路边境口岸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说中国与邻国的贸易关系。中国最大的边境贸易伙伴是俄罗斯,对俄口岸主要是黑河、满洲里、逊克。其他的像越南蒙古比较分散,有些港口不是太集中。以下转载。

二战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固有的政治经济格局被打破。虽然世界政治新格局尚未形成,但世界政治多元化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区域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地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地缘政治又促进地缘政治,形成了相互之间的互动局面。

中国22,800km的内陆边界线,从东北的鸭绿江口到北部湾的北仑河口,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等15个国家接壤[3]。周边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沿边口岸体系的形成。中国实行开放政策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缅甸等周边国家也相应实行了开放政策。周边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外经贸政策的制定、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条件对我国边境口岸的设置有一定的影响。

1.2中国内陆边境地区情况分析

进入90年代后,中国沿边开放与沿海开放遥相呼应,形成了“陆海共开、东西互帮、南北共荣”的格局[3]。毫无疑问,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从根本上促进了沿边带状口岸体系的形成。

从城镇体系的形成来看,边境地区的口岸初步从主要从事边境贸易的边关、渡口、集镇发展到小规模贸易、地方政府贸易、国际贸易的计划口岸体系,甚至扩展到转口贸易、转口贸易、国际贸易,并与周边国家合作建设跨国自由经济区。

2 .中国沿边带状口岸体系现状分析

2.1边境口岸分布

我国九个内陆省区构成了有机带状边境口岸的整体体系,即地处边境,与邻国接壤,几乎沿边界线包围了我国东北、西北、西南的整个带状边境地区。内陆边境上,有公路口岸、铁路口岸、内河航运口岸等数十个国家一类口岸[5](见表1)。

表1中国边境带状口岸系统-一类口岸

省份和地区

公路港、铁路港和水运港

丹东丹东辽宁省丹东市

吉林省东部开山屯、南平、三河、临江、珲春、泉河集安、图们和珲春大安港

绥芬河、东宁、密山、虎林绥芬河、黑河、逊克、同江、漠河、

饶河、富源、萝北、嘉荫、

内蒙古满洲里,甘旗茂路满洲里孙吴,呼玛石围,黑头山

内蒙古二连浩特、阿里哈萨特、准噶尔达布齐二连浩特

甘肃西部的马鬃山

北疆老爷庙,阿拉山口红山嘴塔克什肯乌拉斯台

区港口、黑土别克、吉木乃、巴克图、

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穆扎尔口岸、

红旗拉伊尔格什坦港图尔加特

富港,都拉塔

西藏普兰、吉隆和日乌

滇西瑞丽、万鼎、河口、磨憨、金水河、天河口、思茅、景洪。

南堡和猴桥

东兴凭祥水口广西友谊关

此外,还设置了一批二类口岸,其分布与边境走向一致。由于边境走向不同,各省区口岸体系的分布形式和格局有所不同。黑龙江省边境口岸分布呈倒“V”字形“严阵”格局,即抚远为“岩头”的顶点,漠河、东宁口岸为两翼端点,新疆、云南口岸与之相似。

中国与15国家相邻,因此形成了许多不同国家的港口。这些不同国家的港口往往成对出现,对应的港口距离和数量不同,大小也不同。

(1)从国内外相应口岸的距离来看,新疆、内蒙古、西藏的口岸距离周边国家相应口岸都在几十到几百公里。比如中蒙边境的老爷庙口岸,距离蒙古国布尔加斯泰口岸223公里,而凭祥口岸和黑河口岸距离其对应的口岸最近,只有几百到2000米的距离。

(2)不同国家中外口岸数量不同,中国、俄罗斯、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中朝口岸较多;中巴、中吉、中塔、中老口岸一对;中尼、中印口岸两对;中越口岸数量居中。

(3)在规模上,边境线两侧相应口岸的合作规模也不同。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一些主要港口不仅实现了铁路过境运输,还实现了公路过境运输,以及国际贸易、边境贸易、劳务服务、过境旅游、转口贸易等多功能综合性港口业务。一些边境口岸城镇,如满洲里、黑河、绥芬河,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许多优惠政策,被批准为沿边开放城市,并据此建立了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

从地形条件来看,边境地区有口岸,如图尔加特口岸,位于山口处;有些位于山间盆地,如瑞丽和塔克什肯;有些仅次于河谷平原,如霍尔果斯港。

2.2边境口岸的特点

对周边国家的依赖性很强。双边互补互惠,如:西南中缅边境的中国口岸面对缅甸这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大部分是制成品,进口的主要是国内紧缺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相比之下,中国经济水平较高;与云南中缅边境口岸进出口商品定位相反,我国东部沿海水运、航空口岸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商品主要是高价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商品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相比之下,中国处于较低的经济水平。内陆边境港口比沿海港口更便宜,更容易开发,也更有效。与周边国家的边境口岸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但海港与空港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周边国家凭借多种贸易功能,通过边境口岸开展边境商品贸易、边境服务贸易等国际边境经济合作活动,内容丰富、交流广泛、联系密切,参与人数之多是沿海口岸无法比拟的。进出口货物交货快,运输成本低。毗邻国家边境口岸,因为它们距离很近,比如黑河口岸码头距离布拉戈维申斯克口岸仅2.5公里,使得经过该口岸的进出口商品快速送达,运费低,交货快。2.3边境口岸的功能。

边境口岸的功能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功能包括现金贸易、易货贸易、转口贸易、转口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6];对外运输的职能是承担进出口商品和过境人员的运输任务;管理职能包括对出入境旅客、货流和交通工具的管理,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海关、商检、卫检、动植物检验等口岸自身机构的监督检查职能和管理。;服务功能包括港口基础设施,如仓储、邮电、通信、银行、保险和其他进出口贸易服务。

2.4边境口岸与腹地之间的经济联系

边境口岸腹地是指与边境口岸保持密切联系的经济辐射地。腹地与边境口岸的关系,本质上是区域与枢纽的关系。港口的实际价值取决于它们与腹地之间的这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密度与地理距离、运输方式及其容量有关。一般来说,位于经济重心或交通干线的港口功能最强,腹地系统的经济实力越强,港口城镇的发展潜力越大;腹地系统中心城市越发达,其作用范围越大,对港口城镇的带动能力越强;港口城镇离腹地系统中心城市越近,越容易接收中心城市的辐射。目前,我国边境地区的边境口岸在其腹地体系中形成了一批经济实力相当、距离较近的中心城市。比如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昆明、南宁等等。这些腹地中心城市和其他工业城市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边境口岸的建设和发展。

从宏观上看,对边境口岸产生影响的腹地系统应该由国内外两个腹地区域系统构成。理论上,我国边境口岸对应的境外口岸和境外腹地体系的构成,应与我国腹地体系相对应,包括周边国家边境口岸城镇所在的区级区域核心腹地;港口城镇所在的省(州、边境地区)组成的近场腹地;由大型经济区或地区(如俄罗斯远东经济区)和全国组成的远场腹地体系。

3边境口岸体系的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边境口岸的建立促进了中国边境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这种超常规的港口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特殊的政策环境、特定的贸易形式和方式等有利的国际地缘经济环境下实现的。以中俄边境口岸吞吐量为例,黑龙江省边境口岸进出口总额从1988增长到1993,增长了90倍,达到1993年的2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7年的2.4%提高到69%。造成这种局面的特殊历史环境条件是:上世纪80年代中苏刚刚恢复边境贸易,口岸体系初步完善,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造成消费品严重短缺,钢铁、木材、水泥、化肥、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相对过剩。中国和俄罗斯都缺乏外汇,两国都采取了特殊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边境地区发展地方贸易,以特定的易货方式交换货物。中国凭借商品优势,用日用工业品和农副产品换取俄罗斯的生产资料,产生高额差价,获得满意的比较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俄边贸获得高额差价的特定历史条件不复存在,俄罗斯可以易货的远期商品供应量锐减。此外,其他条件和因素的变化使中俄边境贸易从65438锐减到0994,边境口岸的发展受到制约[8]。这种情况迫使我们思考制约我国边境口岸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复杂区域经济因素,既有国内区域经济因素,也有境外因素,还有中外双方的共同制约。

3.1制约边境口岸发展的外部因素

(1)边贸风险制约边境口岸发展。独联体国家国内政治动荡和经济形势恶化使中国与独联体国家的边境贸易存在风险,这主要表现在改革措施和方法的差异上。特别是这些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一些限制边境贸易的政策或通货膨胀可能会使边境贸易的利润减少到少数,从而限制口岸的改善和发展。

(2)周边的政治经济环境对边境口岸的发展有很大的直接影响。比如东北边境口岸的发展,就受到俄罗斯、朝鲜、蒙古的影响。俄罗斯政局不够稳定,远东是俄罗斯经济落后地区。原有的边境管理体制变化缓慢,边境口岸建设缺乏规范性。朝鲜的罗晋-咸丰地区早就作为自由经济贸易区开放了,制定了近30部对外开放的法律。但由于多年来经济严重衰退,朝鲜半岛局势不明,港口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蒙古东北基本不发达,所以口岸的经贸活动还是很有限的[9]。

3.2制约边境口岸发展的国内因素

盲目开新港,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国内对外开放环境影响,形成了沿边开放热潮。许多新港口应运而生,各种商品竞相出口或进口,边境口岸数量激增,仅东北地区就达40多个,分散了建设资金,严重影响了口岸的整体效益。此外,港口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等因素也成为制约因素。

3.3双方的共同约束

双边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关税税率的提高严重制约了口岸的发展,珲春口岸禁止进口整车和钢材及出口粮食,制约了口岸规模的扩大。其他周边国家受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边境线两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从而影响了口岸的规模和功能(见表2)。

表2东北边境出口国中国东北朝鲜俄罗斯远东蒙古毗邻地区资源要素互补和产品优势汇总表

吸收方

中国东北B2B3B4 A2A3B2B3 B2

朝鲜A1A2B2B45B 6A2A3B2B3B2B5

俄罗斯远东a 1a2b 1b5 b 1b2b 5

蒙古A1A2A3B1B4B6 A2A3

资料来源:袁书仁,黄彦军,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与中国东北产业发展前景,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

表中符号为:A1资本,A2高科技,A3冶金、机械、化工产品,B1劳务,B2能源、矿产原料,B3建材、木材,B4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纺织产品,B5鲜活农畜产品,B6粮食。

从表2可以看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资源要素和工农业产品,在该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中,A类属于资本和高科技资源要素及其工业产品;B类包括劳动力和依靠劳动力形成的初级产品以及矿、林、草、土等自然资源要素。在毗邻东北边境的国家和地区,这两种资源要素及其产品的赋存总体上相当丰富。各种资源要素的赋存及其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极不平衡。B类资源集中在朝鲜和蒙古,而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都很丰富,但俄罗斯远东以A类资源为主,中国东北以轻工业和粮食资源为主。形成了东北边境两侧的资源互补[4]。

在政治、经济、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建立跨国边境自由贸易区,使边境地区经济进入双向循环。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在亚太地区,由于各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同,不可能大规模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6]。但在一些边境地区,可以利用边境两侧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建立次区域或双边跨国边境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的新马印尼增长三角为多国边境地区经济合作提供了发展模式。图们江三角洲合作正在积极酝酿。在西南地区,由中国、泰国、老挝、缅甸组成的“黄金四角”跨国经贸合作区正在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开放为中国边境口岸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边境口岸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促进了内陆边境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振兴。通过边境口岸体系的作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这无疑将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一体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