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音乐的源头
中国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中国音乐的形成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包括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秦汉。这一时期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艺术形式就是钟鼓乐队。
中国音乐的萌芽期(约4世纪至10世纪)包括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中国音乐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创造了音乐国际化的新音乐风格。一方面世界音乐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中国音乐也开始走向世界。
中国音乐的整理时期(约10世纪至19世纪)包括辽、宋、金、明、清。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与普通平民阶层密切相关,表现出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其代表性的音乐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及其音乐。
扩展数据:
中国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比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早2000多年。在距今67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可能已经会烧陶罐,会挖骨哨了。(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其中一个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好。专家进行了实验,发现骨笛仍然可以用来演奏音乐,可以发出七种音调。但中国古代基本只用五声音阶。这些原始乐器无疑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了音乐的审美能力。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古代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结合的特点。葛氏族所谓“三人操牛尾,歌八招投其足”就是最好的解释。当时人们所传唱的“尊自然”、“争粮”、“总兽之极”等内容,反映了先民对农业、畜牧业和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原始乐舞,也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据史书记载,伏羲和神农会弹琵琶。神农长期去伏羲,伏羲制作琴瑟和乐器,大概是源于草创,未能完善。到了神农,神农又把它加进来研究,于是琴瑟和乐器的体系就开始像后世的了。后人追溯其原始人,说伏羲独不可,说神农独不可,于是有两个记载。创造和改良草的人叫“做”。此外,还有冷伦的旋律,歌舞,杨彦的乐谱,和伟大的乐趣,黄帝的声符,崔符作为鼓,以及凌伦和荣江铸造钟的记录。
汉民族的古代“诗”是密不可分的,即文学与音乐密切相关。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都是用曲调为人们伴奏并口头演唱的。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比如汉代的集成官诗叫“汉乐府”,唐诗宋词当时也可以唱。即使在今天,也有流行音乐家为古诗词作曲、演唱,如苏轼描写中秋节的《水调歌头》。
在古代,汉人鄙视乐师,不像画家,因为中国书画关系密切,画家属于文人阶层,在宋代甚至可以“以画考官”(其实也是因为宋徽宗个人对绘画的极端兴趣)。乐师地位低下,只是贵族娱乐的“演员”。李龟年是唐代著名的歌唱家,他没有政治地位,因为经常出现在唐诗中而受到人们的称赞。
汉族古代的“士大夫”阶层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精通“琴、棋、书画”,所谓“琴”,就是流传至今的古琴。但古琴只供文人独享,不能向大众演奏。古琴音量低,是唯一地位高的乐器。
中国古代乐理发展缓慢,在“正史”中的地位不高,更没有留下文字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修课(详见《六艺》),无疑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谣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旋律。
中国网-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
百度百科-中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