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方达基金能认购2000多亿,说明小白还是很多的。

前两天易方达的一只基金公募能募集到2000多亿(后来实际募集到6543.8+05亿),真的很夸张。

很多评论说这只超募基金的出现是市场见顶的标志,其实不然。

因为历史上集资规模是从左到右的,总会出现破纪录的情况。上一次纪录是在去年6月,鹏华巧妙精选认购超过6543.8+030亿。牛市还在继续。

相反,他的宏观意义仍然是美好的——即使是从历史的右侧回望。大概每次都有活跃的超规模基金,说明牛市还会继续。它将持续至少一年。

但从微观上看,购买这种超大型基金的投资者收益很少。

历史上曾经有一只嘉实混合型基金,发行当天就创下公募基金400亿元的纪录。那是2006年底——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2006年到2008年股市动荡的投资者来说,这将是一个遗憾。

那时候我老婆是个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新鲜人。她用攒下的第一笔1万元买了嘉实策略混合型基金。很快,654.38+00000元变成了6000元。因为她很想收回本金,所以这个基金养成了她长期投资的习惯。

现在这只嘉实基金已经运作了14年,长期年化投资回报率约为10%(如果分红全部再投资)。这个成绩虽然弱于竞品12%的平均水平,但还是合理的。

但是,在做这个比较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变量,那就是嘉实策略组合的规模从400亿变成了现在的40亿。

这只基金的规模在6543.8+000亿以上只停留了一年半,也就是2006年底到2008年年中。在大规模阶段,该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不仅远弱于同类竞品,而且以沪深300指数为比较基准,还败给了50个百分点。

一年半内损失50个百分点!

基金收益率差当然与基金经理团队的投资和运营水平有关。另外,规模大确实是一个制约因素。

单个主动基金太有钱,会面临一些问题。基金经理的资金太多,同时受到双十的约束(即不能持有超过总基金的10%,也不能持有超过单只股票的10%),所以需要持有比普通基金更多的股票。

其实规模非常大的基金最适合做被动指数基金,但是如果是被动基金,会降低基金公司的收益,所以他们不会那么做。

主动型超规模基金理论上不经济,实践上也很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易方达这样抢2000多亿基金份额的事情呢?

我猜测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销售渠道公司,都隐瞒了超规模基金业绩很差的事实,只是向普通投资者陈述,基金公司是倾向于这个基金的资源。

整体来看,易方达的基金配置并不突出,包括他们的基金经理——冯博的长期投资年化收益率为15%,在国内的基金经理中并不算顶尖。而且在执掌这只超规模基金之前,他管理的基金规模在几十亿左右。

从普通基金购买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似乎对公募基金有很多误解。很有可能是他们混淆了买基金和买西瓜的选择因素——西瓜成熟的概率高,单只基金收益不一定高。

此外,人们可能误解了新基金的稀缺性——基金销售者可能也是这么主张的。如果现在不上车,会耽误今年赚钱!

但事实是,如果你想通过公募基金投资股市,根本不会受到基金公司能否发行新基金的限制。可以买任何开放式股票基金。而且相对来说,运作时间长的基金可以参考的指标更多,从买方的角度来看,其非系统性风险更小。

超规模的主动基金真的是一件坏事。在系统层面也是如此。

超规模资金更容易在股市形成资金的“群体效应”——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更有钱,更容易操纵市场。

一般来说,所谓的基金“集群效应”,就是公募基金成了庄家,系统性地破坏了市场公平原则。监管机构避免这种情况的最佳方法是,一方面增加基金总量,另一方面限制单个基金的规模。这样一来,很多公募基金的利益划分够了,抱团坐庄对整个市场的影响自然会淡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超规模的主动基金对市场、投资者甚至上市公司都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