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历史上,有哪些皇帝真正履行了皇帝的职责?

明朝的五帝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改名兴宗,字“国端”,濠州李中人。他出身贫农家庭,少年时当过地主和放羊娃。元四年(134),因家乡灾荒,投寺为僧。郑铮十一年(1351),红巾军起义爆发。第二年,他加入了濠州的郭子兴起义军,并因其勇敢和智慧而受到重视,成为军队中有声望的人物。扩充队伍后,领兵南下至滁州、贺州。郭子兴死后,他实际上成了这支球队的主教练。郑铮十五年(1355),建立了宋朝政权,任命他为副元帅左。第二年,他率军攻克庆忌,改名应天,以应天为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

在发展自己实力的过程中,朱元璋特别重视下士李习安和人才。他重用李善长的秘书,牢记朱升“筑墙高,积粮广,缓为王”的九字方针,邀请刘基、宋濂、叶晨、张易思等先生到应天为他出谋划策。在这些人的帮助下,他亲征江西,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大获全胜,自立为吴王。他围攻平江,消灭了张土城的部队,进军浙东,迫使方国珍投降。他派人击沉并杀死了韩林儿,并在南方征服了闽桂,取得了成功。这为他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经过充分准备,朱元璋决定北上探险。1368年正月,在应天登基,年号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都城。这年八月,明军攻克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

朱元璋即位后,力图纠正元政治的失落,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主要有开垦、免税、编造黄书和鱼鳞图册、整顿户籍、清查土地、兴修水利、振兴农桑等方面的奖励;迁移强大有力,抑制合并势力;严禁官员腐败,约束功臣;实行军营、商业营,减轻私人军费负担;还奴婢于民,提高劳动者地位。这些措施使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明初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应予以充分肯定。

为了巩固明初,他分封为诸侯王,保护重地,对官员实行特务统治,屡设大牢。最重要的两个案子是胡案和海蓝宝石案,这两个案子集体杀了几万人,几乎有一半的开国功臣被除掉。这些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治理国家之初采取一些严厉的措施是有利于巩固封建政权的。洪武三十一年(1398),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因病去世,享年71岁,遗诏命皇帝的曾孙朱筠继位。葬于孝陵,称高帝,庙号太祖。

朱迪(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立为燕王,镇守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出兵讨伐元朝残余势力,大获全胜,受到太祖褒扬。毛命他控制北部边境的兵马,多次指挥将领出征,使他声名大噪。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病死。朱允炆,皇帝的曾孙,继承了王位,也就是惠帝。以吉太、黄子澄的政策,下令削藩。以齐泰、黄子澄被“峻青案”罢免为由,朱迪着手“攻坚克难”。自建国元年(1399),历经四年内战,攻占首都,夺取皇位。第二年,改国号为永乐。

朱迪即位后,为了避免重蹈惠帝的覆辙,他剥夺和解除了国王们的军权,巩固了中央集权。明初,退守漠北的蒙古军队始终是一个威胁,朱迪经常视察北方边防,指挥部署。永乐四年(1406),下令修建北京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京。北京成为明朝的政治军事中心,对于抵御蒙古进攻、确保国家统一和长城以内社会环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他在首都设立奴隶主统帅,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等地,捍卫领土完整。他六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与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为明朝赢得了很高的威望。30多个国家前来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他五次亲征漠北,解决了明太祖治理南方民族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并设立了贵州布政司,这些都有利于全国的团结和稳定。

朱迪在内政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他深知人民的疾苦,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重要位置。我刚即位时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免除山东、北平、河南在战乱郡县的三年劳役。他关心受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北京的经济发展,兴修宿松水利,掀起军营高潮。他完善内阁制,整肃官僚,重用人才,组织编纂《永乐大典》,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但他重用宦官,设立东厂,开明朝宦官从政之弊,影响恶劣。

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迪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享年65岁。死后葬于孝文帝长陵,庙号太宗。嘉靖皇帝将他的寺庙名称改为成祖。

朱瞻基(1397—1435),明朝宣德皇帝,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弘熙皇帝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永乐皇帝驾崩,长子朱高炽即位。同年,朱瞻基被任命为王储。弘熙元年(1425),弘熙皇帝驾崩,朱瞻基即位,次年改国号为宣德。朱瞻基在位10年,继承了洪武时代的政策。玄宗朝是明初统治秩序最稳定的时期。

朱瞻基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出生于太子府。年轻时,他获得了祖父永乐皇帝的宠爱。永乐九年(1441),明成祖立朱瞻基为长孙,令其跟随北伐。他还选择翰林大臣讲授历史,学习政务,拓宽知识面。不被永乐皇帝信任的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因为朱瞻基受到永乐皇帝的宠爱。弘熙元年(1425)五月,朱高炽突然病危,一夜之间死于秦安堂。朱瞻基即位,改元玄德。

宣德帝在位10年。在洪熙帝的基础上,依靠重臣杨士奇、杨蓉、杨普的“三阳”、尚书《周易》和夏元吉,形成了稳固的统治核心。解决了前朝遗留的问题后,重点转向了内政的治理。首先,汉王高旭的叛乱被平定了。早在永乐十五年(1417),深得明成祖宠爱的汉王朱,就被明成祖惩罚,迁到了安乐府(今山东惠民)。然而,他不愿意失败。玄宗年少得志,汉王企图再次进攻“京南”的故事。宣德元年(1426),调兵反叛,玄宗在“三阳”等人的支持下,亲征安乐府,平定叛乱,废汉王父子为庶人,囚禁都城,巩固中央。

宣德帝为了息战养民,改变了永乐的惩罚性政策,主动从皎殿撤军,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有利于皎殿与全国各族人民的交流。

宣德帝清理前朝积弊,整顿统治机构,革除“贪津违法”、“达不到政制”、“旧疾”者,实行精简冗员措施,以动摇朝势。朝臣被任命为地方官,这些通过推荐和馈赠任命的官,大多是当时最有能力的官员。此外,宣德帝还在一些重要省份设置了以整理赋税为主要目的的督抚。

在用人方面,宣德帝限制入仕人数,实行推荐和内定任用,目的是任用官员以得人,指导他们有效治理。宣德帝还实行了一些缓解民困的措施,如免粮、流民复工、赈灾救荒等,对明朝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宣德帝不仅是一个文化素质很高的皇帝,也是一个太喜欢射猎、打仗、促织、玩乐的皇帝。故宫博物院藏有反映宣德皇帝狩猎和旅游活动的手绘书画,如《武侯高烈图》、《三图》、《卦鼠图》、《射猎图》(后称《明玄宗射猎图》)、《戏乐图》(后称《明玄宗戏乐图》)。

宣德十年(1435),朱瞻基死于干青宫,谥号先田拜贤明圣帝秦、吴宽仁、淳。寺号玄宗。葬于北京昌平景陵。

朱祐樘(公元1470-1505),宪宗朱见深的第三子,在宪宗病逝后继位。18年病逝,享年35岁。葬于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祐樘是个孝顺的儿子,但他的童年很艰难。他的生母纪是广西姬姓土司的女儿。纪叛乱平息后,少女纪被抓入宫中,送到内廷图书馆看管图书。有一次宪宗偶尔路过,看到嵇的美貌和聪慧,就留宿了一夜。后来,纪怀孕了。宠爱后宫的万贵姬知道了这件事,命一名宫女为姬打胎。宫女天生慈悲心,不忍杀她,就谎称姬是“病妇”,没有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打入冷宫。纪氏在万贵妃的阴影下,在冷宫里偷偷生下了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派看门人张敏去淹死新太子,而张敏却冒着生命危险帮纪氏把婴儿藏起来,每天用米粉喂它。被万贵妃遗弃的吴皇后也帮助喂养婴儿。万贵妃找了几次,但没有找到。就这样,朱祐樘被秘密地关了起来,直到他六岁。

有一天,张敏在给宪宗梳头时,宪宗叹了口气说:“我老了,没有儿子了。”张敏急忙拜倒在地,说:“儿子万岁。”宪宗很惊讶,问发生了什么事,张敏才说出真相。宪宗大喜,立即下令接太子。宪宗第一次见到因为长期坐月子,胎毛还没剪就拖到地上的瘦弱儿子时。泪流满面。当天,我召集了所有的大臣,说出了真相。第二天,他向全世界发布了一封信,封朱祐樘为王子,封纪氏为妾。但后来纪氏在宫中暴毙,守门人张敏吞金自杀。显然,姬飞和张敏之的死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会杀了太子,就亲自收养了她的孙子在仁寿做官,让太子可以安全地住在宫里。

有一次,万贵妃请太子吃饭,周太后对他说:“你去了以后不要吃。”因此,王子去赴宴时没有碰任何食物,只说吃饱了。当宫人端来汤时,年轻的王子说:“我怀疑它有毒。”万贵妃既惊讶又生气。哭着说:“这孩子才几岁,就要害我!””从此,她改变了对宪宗后宫生活的控制,宪宗不再被限制在他的嫔妃中走动。嫔妃怀孕并能顺利分娩,王侯逐渐增多。万贵妃想胁迫皇帝建立另一个储君,废除皇太子的地位。宪宗一直听命于万贵妃,所以有撤换太子的意图,朝中大臣都强烈反对。这时,泰山地区突然发生地震。占卜师指出,地震的原因是上帝警告说,如果换了王子,一定会引起动乱。宪宗害怕了,下令不再讨论废太子的事。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病逝,宪宗因悲痛于八月去世。朱祐樘王子于九月登上王位。第二年,为了明孝宗,改国号为“弘治”。

实际上,宪宗留给儿子孝宗的不仅仅是混乱的朝政,更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对于这些情况,孝宗在宫里做太子的时候就知道一些。登基之初,他就着手改革弊端。起初,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朝廷重要官员的人事安排上。这些问题基本解决后,他开始注重内忧外患的管理。

成化年间,宪宗偏向佛道,导致很多不幸的小人混入朝内。李子省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神功和房术受到皇帝的宠信,后又勾结宦官梁芳败坏朝政,打击忠臣,扶植亲信,是当时朝廷的第一大害。孝宗即位后立即逮捕两人,令文武百官互相庆贺。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治,撤换成化所有通过贿赂、阿谀奉承发财的官员。改革从内阁开始,去掉了以外族齐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人”。同时,孝宗起用了一大批正直、有才能的人。成化年间,王澍、永利、马文升等官员因直言不讳而被贬;徐普、刘坚、谢迁、李东阳等先贤。为在钱建殿,朝宫俱新,称朝清之令。

万安被贬之前,人们对孝宗了解不多。我只知道他是寒宫出身的卑微宫人的儿子。后来虽然被宪宗录取,但他一直嫉妒万贵妃,甚至到了成化末年,他还有废除的危险。所以这位17岁的少年登基的时候,除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支持之外,恐怕还有一些同情。他作为王子的生活真的很艰难。然而,人们很快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的皇帝刮目相看,斥责贤良的弘治前期的施政,给成化后期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让明朝有了复兴的希望。

而且皇帝出人意料地慷慨和仁慈,甚至对迫害他生母的万贵妃家族,他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对于万贵妃本人,我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断绝了与她的来往。这一切都是出于一句孝道,孝敬父皇,维护传统,以恕为主,忠孝为先。死后被封为孝宗,正是这个原因。

包括孝道在内,最重要的政治措施就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安龄,修复五万人。弘治五年(1492),宿松河淤积泛滥。孝宗下令工部侍郎关旭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才完成。从此,宿松消除了洪水,再次成为鱼米之乡。

由于童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体弱多病。然而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每天都来早朝,还重开午朝,让大臣们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重新设宴讲学,向大臣们请教治国之道。孝宗还开设了文华堂议政,其作用是在早、午两朝的闲暇时间,与内阁讨论治国之道,讨论政事。孝宗皇帝的勤奋终于有了回报。弘治朝是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当时吏治清明,贤人任用,官僚克制,政府勤政,提倡节约,人民休息。被历史学家称为“弘治中兴”。

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生对女人漠不关心的皇帝。他不仅不宠妾,而且从来不做妾。他和张皇后过着恩爱的夫妻生活。

到了孝后期,他对佛教和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孝因童年艰难,身体一直不好,希望通过佛道改变身体状况。于是,一些奸夫再次混入皇宫,再次给国家大事带来麻烦。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信任。后来李广畏罪自杀了。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封书,命人搜查,却发现了李广贪污受贿的账本。孝意识到了这一点。李广事件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人生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期。重用刘大侠、戴珊等先贤。

弘治十八年(1505),孝宗死于五月初七,时年36岁。临终前,他致电刘坚、李东阳、谢迁等。进入乾清宫接受他的生活。他的生命传给了朱厚照王子,他告诉朱庆:“王子很聪明,但他还年轻,喜欢享乐。朱庆应该很好地帮助他,这样他就能担负起重大的责任。我会平静地死去。最后,对朱厚照王子的最后一项指控是“任命一位好大臣”。

后世史家对明孝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救危、清宁朝秩序、勤俭节约、爱民。他是国家的主人,他的成就不亚于太祖和成祖。就个人道德而言,比成功更好。

望采纳!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