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梅的论文:

1,何桂梅,传统文化热:国家与文明的互动塑造,社科学报,2014,1.9。尚未包括在内。

2.何桂梅,《批判的想象:世代与阶级》,中华读书报,2014,12。尚未包括在内。

3.何桂梅,中国/马年春晚舞台上的梦,中华读书报,2014年3月,12年6月。尚未包括在内。

4.何桂梅,“政治有多个人化——对我的性别研究的反思”,《南开大学学报》,第2期,2014。NPC再版资料。

5.何桂梅,马年春晚与“中国梦”想象,《文学争鸣》第6期,2014。

6.何桂梅,《60年代革命通俗小说的叙事分析》(1940-1960),《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8期,2014。《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的材料转载。

7.何桂梅,海军电影与日本新民族主义,中华读书报,2014年9月3日。

8.何桂梅,《中国意识与当代文学(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0期,2014。

9.记忆的消费与政治-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之变奏曲》,《文化研究》,第15期,2013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1。

10,超越“现代性”视野:赵树理文学评价的历史反思,《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第4期,2013。

11,开放的文学研究——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2012。走向学术前沿收入,武汉出版社,2012。

12,直面当代历史的情感结构,《现代中国》第14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3,回到80年代打开中国视野,《现代汉语杂志》第3期,2012。社科学报6月12转载。《重构我们的文学景观:70后的文学态度和精神立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中国的文化意识与叙事,天涯2012,第1期。

15,革命与怀旧——红旗谱与民族形式的建构,文学争鸣,2011。

16,打开文学的历史视界——重读《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激进实践》,《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2011。

17,《文学批评的想象》,载《论洪亮的中国在梁庄》,《南方文学》第11期。

18,激活历史经验与学术知识的力量——解读刘,南方文学,第1期,20165438。

19,《势均力敌——中国文艺争鸣中的性别/民族叙事》,第9期,2010。

20.作为方法与政治的整体主义——解读王辉的《中国问题论》,天涯,第4期,2010。

21.20世纪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学科体系。《中国现代研究学报》,第3期,2010。

22.“看得见的女性”如何可能:以思想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3期,2010。

23.穿越当代文学史写作——洪子澄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65年6月438+00。

24.文学性与当代性:洪子成当代文学史研究,《文学争鸣》,2065年5月438+00。

25.两个中国(古今)叠加:重读80年代“寻根”思潮,《上海文学》第3期,2010。

26.《打开六十年的原点:回归八十年代的文学》,《文学研究》第2期,2010。

中国二十年学术思想的变迁及其现实关怀,天涯,第5期,2010。

27.复述中国的故事,天涯,2009年第6期。

28.《七八十年代的文化转型与五四重建》,《中国现代文学丛书》第4卷,1,胡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29.《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文怡报》2009年8月29日。

30.1970年代的四段诗(1950-1970)与重写诗史,《新诗评论》2009年第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31,20世纪80年代与五四时期传统与现代化范式的耦合——知识社会学视角下的考察,《文学争鸣》2009年第6期。人大转载,《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9期。

32.从“春华”到“秋实”——严家炎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

33.《中国危机与20世纪六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重建》,天涯,2009年第3期。

34.《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历史概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人大转载,《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7期。新华文摘转载于2009年第21期。

35.“19世纪的幽灵”——重读《1980年代的人道主义思潮》,《上海文学》2009年第1期。

36.1980年代“文化热”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上),《李云学刊》(文学卷),2008年第1辑(第7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7月。

1980年代“文化热”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下),《李云学刊》(文献卷),2008年第2期,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1。37.重读《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4期。38.重读浩然:超越“金光”或“魅影”的文坛,《南方文学》2008年第4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于2008年第9期。

39.想象“文化中国”的方法——“寻根”思潮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现代中国》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5438+10月。

40.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文学争鸣》2007年第8期。

41,《后冷战形势下的现代主义文化与政治——西方现代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上海文学》2007年第4期。

42.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载《重新解读——大众文学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3.《纯文学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载《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文学理论》2007年第5期再版。

44.《延安路上的性别问题——阶级与性别问题的历史反思》,《南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于2007年第3期。

45.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试析早期小说中的“革命+爱情”模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也叫《“革命+爱情”模式解析——早期小说解读》《文学争鸣》,2006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11, 2006.

46.《当代文学的建构及其合法性基础》,《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转载“NPC抄来的材料”。

47.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对丁玲“向左转”的再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转载。

48.《新的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自主”刍议》,《上海文学》2005年第4期。

49.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对丁玲“向左转”的再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7期转载。

50.三个女人与三座城市——世纪之交怀旧中的城市书写,载《南方文学》2005年第4期。人文学者的想象,《南方文学》2005年第4期。转载“NPC抄来的材料”。

29.《五六十年代“现代文学”与大学制度的建立》,《教育学刊》2005年第3期。《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陈平原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期。

51,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号。收入《2005文学评论》,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5438+10月。

52.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65438+2005年2月。

53.挪用与重构——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及历史与现实之间》,《上海文学》2004年第5期。

54.《1990s小说中的北京记忆》(删节版),《读书》2004年第1期。《1980-1990年代小说中的北京记忆》(全文版),《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转载于《NPC复印资料》2004年第10期。

55.文学性:洞穴还是飞地——文学的“自足性”初探,《南方文学》2004年第3期。

56.《再解读:文本分析与历史解构》,《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文艺理论复印资料》,2004年第6期。

《20世纪四七十年代的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57.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三个资源,《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1期。《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文化批评文选》,陈慧芬、马元熙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期。

58.知识分子、妇女与革命——从丁玲谈延安另类实践中的文化冲突,《黄海评论》(韩国首尔黄海文化),2003年。《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转载于《NPC复印资料》2004年第7期。

59.宗璞访谈录:历史沧桑与作家本色,《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宗璞文学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60.《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和女性作家作品》,《现代中国》第三辑,2003年5月。《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陈平原和山口主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61,女性文学的现代传统,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18。

62.直面小人物的不幸人生——解读江洋的散文《老王》,中国建筑,2003年第1期。

63.当代中国人文主义思潮分化的要素和过程,《韩国评论》(文学评论,韩国釜山),第46-66页,2002年。

64.“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研究的实践与可能性,《解放军文艺》第3期,2001。东方2001,第8期,转载。

65.《现代性》、《当代》与“五四”——新文学史写作范式的转变》,载《现代中国》第一辑,陈平原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0。

66.跨学科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文学争鸣》2000年第1期。后来收到2000年中国论文选,丽江出版社,2001。

67.从晚清开始——20世纪90年代陈平原学术史研究解读,《文学争鸣》2000年第3期。

68.世纪末的自我救赎之路——1998反右图书出版的文化分析,《上海文学》2000年第5期。

69.镜像城市的地形图——评《看不见的写作——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读书,2000年第5期。

70.“一个没有屋顶的房间”——解读戴锦华,《南方文学》2000年第8期。

71,《八九十年代五四运动的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4期,1999。

72.90年代女性文学的方方面面,文艺报,6月1998,6月18。新华文摘1998 9转载。

73.伊甸园之光——访花城5号许,1998。

74.沈从文《读虹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2期,1997。《钱理群的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75.具有性别的文学——女性话语的诗意实践,北京文学1996 11。

76.“个体的生存体验与写作——读陈染”,《当代作家评论》第3期,1996。

77.性别的神话与堕落,东方,第4期,1995。

78.新话语的诞生——重读《班主任》,文学争鸣1994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