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入侵苏联时,日本的70万关东军为什么按兵不动?

1941年4月,日苏闪电般签订《中立条约》,彻底消除了日军从北方“南下”的威胁。同时,美国的强硬态度使日美和谈陷入僵局,日本民众尽快夺取荷属东印度油田、摆脱美国控制、实现自给自足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众所周知,两个月后苏德战争爆发。一时间,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北上”与“南下”的争论。结果,当数百万德军从三个方向入侵苏联时,作为盟国的日本不仅没有出兵远东,反而加强了“南下”战略。这里面有什么隐情吗?

“亲德派”在日本被打压。

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的大英雄,“亲德派”松冈洋子最初支持日本“南下”战略,但在得知德国入侵苏联后,态度大变,极力主张日军“北上”作战,直接拿下苏联腹地。为此,他甚至跳过内阁,直接去找裕仁天皇求教。为什么?

原来,作为德意日三国同盟的坚定支持者,作为外相的松冈洋也非常欣赏德国的成就,并希望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拉拢苏联,既能构建“欧亚联盟”迫使美国屈服,又能减缓来自苏联的威胁,顺利实施“南下”战略。

然而,他的想法没有得到德国人的支持。而是要求日本尽快进攻新加坡,进攻英国殖民地,这是松冈支持“南下”的主要原因。目前德军入侵苏联,在他看来,日本参战只会加快战争进程,既解决了“南下”的后顾之忧,又避免了德军势力介入远东。

或许是他霸道的态度,又或许是他对“南向派”的全盘否定。松冈的主张立即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尤其是首相近卫文麿,对他极为反感。不顾他擅自改变整体战略,干脆越过内阁,向皇帝汇报,无视宰相。

更有甚者,善于哗众取宠的松冈还得罪了其他内阁成员。这些人是坚定的“南向派”,对他“北上”讨好德国人的举动很反感。换句话说,松冈此时犯了众怒。就这样,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三个月,做了一年外相的松冈辞职了。

然而,由于他对美国的强硬外交政策,日本深陷与美国的危机之中。从某种角度来说,松冈对给日本造成的损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被历史学家称为将日本拖入战争的罪魁祸首之一。“亲德派”虽已消灭,但日美关系改善已不可挽回。

日本不“北上”,有怒。

6月22日,德国袭击了苏联。短短半个月,其先锋部队已推进至苏联腹地600公里。但作为德国的盟友,日本在西线“无动于衷”,似乎“忠实”遵守两国不久前签署的“中立条约”。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日本人有许多难以言说的苦难。

首先,我记得一年前的诺门罕战役。虽然是日本“北上”的试探性进攻,但日军不仅没占丝毫便宜,还被朱可夫指挥下的苏军打得没脾气,损失惨重。尤其是缺乏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日军没有太大的勇气从西线进攻苏联。

其次,诺门罕战役后,苏联非常重视远东边境。它不仅下了几百万兵力和战略储备,还做好了长期对抗的准备,边防丝毫没有放松。而日军大部分被限制在中国战场,日本不可能中途放弃侵华战争去帮助德国进攻苏联。

更重要的是,由于苏联和德国秘密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日军被迫在诺门罕战役中结束。现在,不跟日本打招呼就入侵苏联,不仅是对盟友的不信任和不尊重,也是不把人当回事,甚至看不起人,这让日本人非常气愤。

同时,在他们看来,一旦帮助打败苏联,强大的德国就会看不起日本,成为意大利那样的附庸国,这是“兴奋”的日本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德国提出出兵西线,日本军政界不感兴趣,一脸不以为然。

然而,就像波兰战役中的苏联和法国战役中的意大利一样,日本也在“虎视眈眈”苏联。在积极准备南下的同时,计划部署17师,从本土和中国战场增援关东军。到9月,关东军总兵力已达70万,比以前增加了一倍。

为了不引起苏军的敌意,日本把这次部队动员称为“关东军的特别演习”。但其“轻准备、不动手”的背后,既表明日本在苏联岌岌可危、胜负已明的情况下伺机而动,也隐含着其对屡次不向德军打招呼的“报复”。当然,愤怒更重要。

参考资料:二战,太平洋。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