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人物故事

我希望本世纪的中国人能够创造一个“中国梦”:所有的中国人,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幸福的中国,用中国的实践为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典范。

在这个前提下,希望更多的人回国:失去的是以个人成功为基础的“美国梦”,得到的是以个人和群体幸福为骄傲的“中国梦”。

在这个前提下,我也希望海归和家里的人成为同志:抛弃关系导向的旧习惯,建立事业导向的新文化,共同探索新路。

如果我们携手合作,就有可能以中国为基础推动人类进步。2007年,45岁的饶毅从西北大学回来,在那里他是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讲座教授和副主任。当结构生物学家石于2008年回国时,他已经是普林斯顿大学的讲座教授,并获得了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654.38+00万美元的研究资助。他们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视为中国科技界吸引力越来越大的标志之一。

全职回国前,饶毅多次批评中国的教育科技,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石回国后,两人开始联合发表文章,指出中国教育和科技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许多建议。

在2013年10月6日科学网博客第1章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饶毅谈到了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并对“近年来经费分配问题根本没有解决”表示失望。

他说,他与白潞和邹承鲁在2004年发表的文章并没有过时。

“不走后门申请资金,就会被反复sap。但是,得到后台支持,科学记录很差的人的支持并不难。1921八月的问题不是好的科学家没有经费,而是差的科研人员如果能拉关系就能拿到很多经费。

因此,他们在社论中写道:“没有必要陈述科学研究和基金管理中的伦理规章制度,因为中国研究界大多数有影响力的人都是在工业化国家受过教育的。”“这种潜规则文化甚至渗透到了刚从海外归来的学者的意识中:他们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环境,继承和发扬了不健康的文化。”因此,在饶毅看来,如果2065438+2003年7月的情况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国后会努力完善中国科技体系的猜想是不成立的。2008年,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文中,他和石建议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依靠国际标准,而不是国内标准。”

2010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邀请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史、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探讨中国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和科研文化。他们认为,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科研经费一直以20%的速度增长,但这种增长并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饶毅教授于10月27日在科学网博客201165438+上写了一篇题为《猜测:李开复从未做过助理教授》的文章,内容与方假冒李开复有关。截至10月29日零时,点击量为3200次。文章认为李开复自圆其说,发表的老师确认邮件缺乏可信度,助理教授由李开复翻译成中文副教授,意图用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同时,也有批评者认为方和饶毅是一丘之貉,也有人认为李开复不必承认小错误,而是刻意掩盖。有人认为饶毅的分析透彻有力,逻辑正确。也有很多对饶毅和李开复的恶意或相互攻击。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开复事件必然会复盘,当然最好能对事件有一个满意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