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白谈》的思考。
看了这个标题,你有没有觉得白的作品其实充满了“真实”?话还是那些话,道理还是那些道理,但是,在白的手里,却是另一种感觉。
现在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成功学,我们这个时期的人太热衷于过去的成功学,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才会让别人看得起你,只有成功才会让你有地位,只有成功才会让你的人生成功。当我们都想成功时,大多数人都不成功。中国有句老话,“人生十有八九出问题”。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是不成功的。如果不成功,你会沮丧,抑郁,变弱,失去自信。这样的标准是不可接受的。
人从出生起,就是一条单行道,一直通向死亡。就算赢了全世界,也赢不了死亡的结果。面对死亡这样的大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或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粹的玻璃球。稍有磨损,就会失去在别人眼中耀眼的本来面目。站得越高,摔得越重。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再次跌倒时痛苦会大大减轻。
一个人拥有不成功的人生,是一种失败。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他很可能会死在成功的路上。
白读后感2同行的白非常尊敬,把他当做新闻行业良心的标尺。有了他和他的节目,新闻的希望就在那里。你开心吗?《痛并快乐着》,我认真看过,每次都有很深的* * *声。白说是他的演讲集,仿佛和他一起见证历史。那些感觉并不华丽、犀利、赏心悦目,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有一天和尚撞钟,他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该打卡的时候,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你得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别人的信仰撞在一起。”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当和尚撞不着钟”的误解,看似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实则是做好工作的体现。每天按时按要求打卡,就是你圆满完成了本职工作。你不怕铃声打扰任何人的好梦,也不怕重复动作的单调和前台讲座的风光。庄严而响亮的钟声有它自己神圣的指示,那是你工作的结果。把敲钟当普通,总想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是一种没有基础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一个在各种岗位上安心、负责、不妥协的“和尚”。
“误会遍布天下,了解无声。流言传遍天下,流言无声。相当一部分人在看着自娱自乐。当你仔细解释的时候,没有人认真听,所以解决的办法总是遥遥无期。人到中年,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但沉默是一件风险更大的事情吧?我的声音在其他生活和我们的社会中起着很小的作用。”
我一直很赞同白的观点,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把事实完整的呈现出来,不仅仅是展现给大众一面,而是让事实自己说话,而不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在恶与对之间做一个好的选择。媒体人也有责任及时站出来说话,不与他们高谈阔论,自觉让位于舆论的立场,而普通人没有条件知道真相,只能猜测,或者干脆不相信任何人,把所谓的新闻当成一缕青烟。“当和尚天天敲钟”,重复这句话,把你的钟敲好。如果有一天不想敲了,就离开,给别人让路。没有责备。不看钟,编不响的理由,不让别人敲。
“幸福需要三个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物质是基础,你可以自己创造,但情感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事,它关系到你的父母家人,关系到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幸福也和国家有关,比如廉洁高效的行政体系,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
每个正常人都追求物质、情感、精神,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一项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因素而被削弱。当你衣食无忧的时候,你的情感、精神、物质是三大支柱,但很多时候,你认为这些都是私人的东西。“我生活条件很好,受人爱戴,玩茶艺插画。”真是太幸福了。不要离开你的小世界。出去做生意被抢了会很委屈。遇到“碰瓷”你会害怕,会失望,被迫接受价值观你会厌烦...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不会再被口号牵着鼻子走,也不会再被文字轻易挑动。你的人生体验更加深刻,内心感受更加复杂。取而代之的是没有文字的音乐,它能更好地打击你无尽的冲动、欲望、思想和感情。”
每次看到大写的口号,听到空洞的口号,我就皱眉。如果我以具体行动跟进,恐怕是人们不理解的东西,就像写口号的人自娱自乐一样。汉语的简洁被冲淡了,少而无味,没什么可说的,就像动作和语言。行动越无效,总结宣传越雄辩。看到一篇好文章,听到一场好讲座,我激动了很久。当同样的汉字被不同的人排列时,我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因为美好的文字擦进了我的思想感情,留在了我的心灵。最近喜欢听一些旧世界名曲,觉得自己老了,跟不上时代了。答案就在白的话里。
“什么是信仰?信仰的核心是“敬畏”。尊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并追求它;恐惧”,知道什么是最坏的,是底线,不能突破。”
常说的信仰缺失,其实是基本的人性,缺乏基本的良知,信仰没有那么高,是日常言行的标尺。小时候大人们告诫我们:“不要向人泼水,不要往隔板上泼水,泼水要低,否则诸神会怪罪。”“这些规则形成习惯。长大了就知道不是神仙的怪了。是尊重别人,为别人着想,而不是随心所欲。这样的小习惯会体现在大的行为上,这就是“底线”。凡人未必能毕恭毕敬地追随,但至少可以畏惧和拒绝。
“该是我承认错误,写检讨或者因为说对了话而停播节目的时候了。”
如今主持人纷纷跳槽,一些给人正能量的记者辞职,让人颇感遗憾。郎永春和赵普...有思想、有见识、有专业、有道德的记者不多,尤其是央视,需要满屏、有生活影像的这些人。不知道他们走后会不会出现另一个赵普?我真的很担心我听到的下一个消息是白离开央视。在回应其他人的询问时,白说了上面那句话,相信他,就像赵普的微博:“把人留在事业上、待遇上、感情上固然好,但核心是把人留在价值观上。”希望不要听到白辞职的消息,希望一直听到他的“声音”。他的白话没有白说。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在人民之中。
“捍卫常识,建立理性,寻求信仰。”
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很正常,很简单,但是很复杂。今后,还需要一批像白这样的记者坚持下去,为了希望而努力。
白硕读书范文点评3《白说》能在最近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一席之地,除了搞笑的标题和作者还有一定人气指数之外,最近频频爆出的央视播音员、主持人“勇敢离去”的故事显然是幕后推手。
每逢中秋、国庆,白的新书总是在各大电商推出的图书促销活动中占据非常突出的位置。从痛并快乐着开始,这几乎是中年男人白大哥出版的第十本书。是新书,但内容并不新鲜:大部分书都是作者最近五年在各种场合发言的文字记录,从大学到政府部门,从媒体沙龙、文化论坛到公益讲座,甚至看似专业的医改研讨会都将其列为主讲,已经让央视名嘴过足了瘾,最后还不忘存起来做成一本书,以此再赚一把眼球。
如今,名人出书是小菜一碟。是包括笔者在内的一批央视著名主播,在那些年开启了这股潮流。现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更为自然。至于质量参差不齐,大概也是早就预料到的。不过说实话,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真的被它吸引住了。虽然我知道作者在大学的演讲主要是针对他“成功人士”的光环,但看了这部分演讲后,我琢磨了一下,如果我在大学,大概会觉得花时间听这样的讲座是值得的。例如,他说年轻人要敢于“做一些无用的事情”,“不仅知道如何成功,还知道如何有尊严地失败”,“每一次失败都开启了更好生活的可能性”,并多次提到阅读和音乐的“治愈力量”。像这样的题目,虽然不能和更有趣的学术讲座相提并论,但至少证明了这本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也证明了白确实在吸引观众方面做了一些努力,这归结到他的本职工作上。
众所周知,央视著名主持人的离职并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几年前黄健翔、崔永元、李咏、柴静等人的辞职,其震撼程度不亚于今天张泉灵和郎永春的告别。不过,之前的几个人虽然离职了,但他们的新东家要么是其他媒体,要么是中国传媒大学,还在广阔的媒体圈里,没有越界。张和郎这次的离开,是彻底告别这个行业,转战投资领域和互联网医疗行业。相比之前央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似乎让人感觉太“穿越”了。两人之中,郎永春的离开更是出人意料,因为他创造了一个历史:新闻联播史上第一个主动选择离开的主播。在此之前,这个《第一扩音器》栏目的主播,要么退休,要么病逝,要么退居二线,要么下岗。哪里会有人丢掉这个工资高达26万的金饭碗,加入一个像时间黑洞一样的初创公司?但据说郎永春的离开主要是因为妻子生病,孩子在美国上学。光靠郎的工资是入不敷出的。或许这只是一个谣言,但夫妻俩合著的《家庭抗癌日记》的出版,似乎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某种背书。毕竟家庭或个人公开私人记录都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更何况是郎永春这样的公众人物。现在看来,除了经济原因,为跳槽做准备可能是郎永春夫妇决定出版这本书的另一个考虑。
那么多央视主播选择离开,以至于白说自己出席一些场合的时候,总是被身边的人暗示“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看似让被采访者哭笑不得的问题,或许正凸显了白所在的顶级媒体的逐渐没落。的确,26万的高薪很少见,但也不是没有;央视工作稳定,名气大,但不是所有人都怀旧。
“有去的理由,也有留的理由。”这是白的面子。“你为什么不去?”问题给出的答案。如果这样的回答不够坦诚的话,可以说,其实任何一个处在作者位置上的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都应该很难做到真正的真诚和坦诚,因为归根结底,是他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一个人在任何时候的发言姿态和内容。在《白说》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出现了“创造一张世人喜欢的脸”这样的意识形态色彩,甚至我都忍不住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失败的政府幕僚——对于一个应该以公众为第一受众的新闻评论员来说,这样的“杞人忧天”的表述应该是越少越好。一个人为了新闻评论的需要,对社会或政府说三道四是一回事,把自己想象成无所不知的“谋士”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媒体人试图“越位”时,事情可能已经不在他的掌控之中了。他此时所说的一切很可能会沦为彻头彻尾的“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