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藤从何而来?

南海藤编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曾是朝廷贡品,主要分布在有“藤镇”之称的八乡、黄岐、大沥镇,并辐射到丽水、平洲等地。

相传沙北村有人在明末从事编织葵花垫、鞋底垫、雨箍等,如圣吉、丙吉等。后来有人把藤条从海南岛运回,村民们就做起了藤条手工业。当初他们做的陈丽堂,店号是“心堂”。1840鸦片战争后,海上禁令首次开放,外国船只陆续驶往广州,进出口物资增多,藤条也被带入中国。沙北乡人以藤条为原料,制成各种藤制品,销往国内外,从而创造了用进口原料制造商品出口的新历史。

藤的产地大多在东南亚,主要在印尼。当初国外的藤条是用藤条编织成洗衣篮,或者从香港运过来的。起初,人们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只把它当作柴火。后来,在广州杉木开了一家名为“天和福”的店的沙北人周月亭(绰号石岩慈姑)发现这个品种可以广泛应用。因为土白藤也可以用,就和族人陈永善商量。首先,它被用来编织考白朗(谐音),芦苇穗,包装用的梨藤等。,这些都是农业所需要的,后来又被制成蚕细藤。多年后,逐渐发展成为各种生活用品。

当时制作藤条只有一个开藤器,制作方法非常落后。清光绪三十五年(1909),陆念和亚伟的父亲等人发明了锯门(制作藤条的工具),用它将藤条削薄,这就是第一道工序。第二道工序是做一个竹“泽”,把针刀放在上面,用竹片压着,把藤皮拉出来,分成两截,这叫“拉”。第三道工序叫“挞”,就是将藤皮两面均匀切开,使藤皮的条条均匀。第四道工序叫“尾门”,就是将藤皮再次削薄,从而制成半成品藤皮。经过上述工序后,藤皮比原来的手开薄了很多,宽度标准适中,柔软度也好了很多。

有了这样的半成品,就可以生产更多的藤制品,如盒丝、檫木、沙王、藤席、枕垫等。当时的藤皮分为两类,即粗货和精品。当时只能用藤皮,不能用藤芯。只靠手工,就成了扫帚的原料。

很快,白沙村的“铁板藻”、“铁板万”等人用薄钢板由大到小凿孔(俗称铁板孔),将藤芯一根根冲出,形成圆形藤芯。黄岐八乡藤农用铁板孔工具制作圆藤芯,不仅提高了药效,还促进了当地圆芯半成品的大量生产和销售。

1915,沙北村的陈和陈秀凤别出心裁。他们把一块木板放平,压上一把刀,用木辊压住藤条,把藤条从刀里推出来,再把藤条皮拔下来。经过多次改进,拉出来的藤皮比手开的藤皮薄很多,宽度也是用原藤拉出来的,提高了藤的利用率。因此,降低了成本并扩大了生产。当时,沙北村的藤匠多达65,438+000人,如永济嬴稷、仪陇、会理、荣记、嵇绍、崇记、云祥等。

1920年,萨北藤工发明了藤水制作,俗称象眼水(用于家具的品种),主要销往美国和欧洲。随着藤器的改进,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品种,于是藤稗就应运而生了。起初是凤岗村的赵广记生产藤条,后来是赵孔记。当时国内产品是藤席,出口产品是藤条和圆芯。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海外交通被切断,原材料运不进来,国内出口渠道被封锁,大部分工厂和商家相继倒闭。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藤业逐渐恢复。然而好景不长。国民党统治时期,政府无能,金融动荡,货币贬值,赋税沉重,藤业几近消亡,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浔峰洲地区约有200家藤作坊,大部分是港澳乡亲在家乡兴办的。根据1952对南海县第三区私营(含公营)工商房屋的调查,米虫乡有83家藤条店(作坊),黄竹岐乡有潘蝉、梁六女等40家藤条加工店(作坊)。1953年9月,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赎买”政策。9月,1955,南海县委-部派出工作组,与浔峰洲170藤业公司“合并民间资本”。1956 1月,基本完成了“民营资本并购”工作。米虫邹记藤厂的第二代老板邹志斌第一个报名加入公私合营的南海藤厂,其他老板纷纷效仿。同年2月,公私合营的南海藤厂(简称南藤)正式诞生。

1956年初,盐步地区广大藤匠成立了沙峰、白沙、碧冲等八个藤社和海北藤团,为集体经济。成员以股份加入俱乐部,主要生产藤皮、圆芯、方芯、皮,藤制品主要销往广州、佛山等地。6月1958并入南海合作藤厂。1964 10,企业由省、县手工业协会合办,更名为广东省南海合作藤厂。1966 10更名为广东南海东风藤业厂(简称董腾)。

至此,黄竹旗的藤条加工业基本以上述两家藤条厂为主,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外贸创汇期超过30年。黄岐藤业生产的藤制品主要分为藤编件、藤席、藤仓、藤家具四大类。半成品分为藤皮和藤圆芯两大类;以前的旧藤制品只有书篮、藤盒、茶篮、篮子等。创新产品包括花篮、吊篮、餐盘、酒瓶架、旅行篮、洗衣篮、相框、壁挂和玩具。商品数量累计到4000多。藤席主要是出口的床垫、枕垫、床垫、汽车坐垫、地毯垫。藤水椽又名象眼水椽,可分为大眼、中眼、细眼、密水椽、骨水椽、筛水椽等二十余种。藤皮和藤芯卖给县内外的编藤工做坯用。

南海最著名的藤制品是藤席,比草席、竹席更柔韧美观。藤席是在织成成品之前,通过手工切割、裁剪、踩踏、编织等工艺制成的。在使用上分为床垫和枕垫,也可以做成汽车坐垫垫和沙发垫,以床垫为大宗。床席的藤皮宽度分为“顶厚”、“二厚”、“二厚”、“三厚”、“三厚”等规格,还根据藤的颜色分为顶、中、灰等品种。同时,藤席宽度分为1_8排脚到4排脚(以民间老脚为准)等多种规格,满足大床、中床、小床的需求。藤席凉爽、舒适、耐用,是其他席子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藤艺艺人的大力支持下,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藤进行了普查和整理。现该项目已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了更好的宣传和传承南海藤编,成立了南海藤编工艺(大历)工坊(广东南海藤编艺术展览馆),面积922平方米。作坊里有图片、古老的藤编设备、现场艺术家的编织、现代藤制品和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