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解释一下反脚边锋的历史?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442成为足球界的主流,当时的边锋的职责和现在的边锋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和边后卫一样,需要承担防守的责任,这是攻防转换的第一道防线。那时候边锋的主要作用还是传中。所以为了第一时间传高质量的横传球,左脚打左,右脚打右就成了常态配置。但2004年穆里尼奥入主切尔西后,让左脚将罗本经常在右路活动,形成了左脚踢右路的“非常规”安排,让反脚边锋成为主流。然而,他并不是反脚打法的鼻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反脚打法的发展历史。
要说倒脚边锋,还得从433说起。
说到反脚边锋,就得从433阵型说起,因为反脚边锋正是在这个阵型中才有发挥的空间。目前世界足坛最常见的阵型是433,就像当年的442一样。4231或4141的扩展其实就是基于此。不过433的历史其实挺长的,也不是现在才发明的新阵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433阵型作为一种纯粹的进攻型足球战术,一度风靡世界足坛。当时的球衣号码中,7号和11号是左右边锋的固定号码。(现在你知道c罗为什么爱7号了吧!他们基本上只参与球队的进攻,不参与球队的防守。
但是当时的边锋打法和现在不一样。他们的功能是一个突破底部的十字架。虽然这与现在对边锋的要求一致,但他们的比赛风格却非常不同。当时因为边锋只负责传中,前提是缩短他们的冲刺距离,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底线附近进攻,所以在当时是很有侵略性的打法。
但是,有利也有弊。过大的前压使翼防压力骤然增大。一个边后卫很可能要面对两三个对手的进攻,而这次他有三个中场的配置。去掉一个前锋,加一个防守后腰,在中场形成有组织的进攻,两个边路后卫保护两边的三角中场阵型。这是当年433编队的建设原则。
反脚边锋改进了原来的缺点,433阵型时隔20年重出江湖。
然而,这种极具攻击性的阵型在90年代逐渐消失。为什么?答案很简单。所以这种阵型看似攻防平衡,边路进攻极具侵略性,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如果你把自己的中场当成一个进攻组织者到死,那么整个阵型就很难发挥。
最典型的例子是1982年世界杯,意大利人盯人中卫卡布里尼执行了盯防对方球队核心组织者的任务。在他如胶似漆的关怀下,巴西的济科和阿根廷的马拉多纳都陷入了大麻烦,而这个麻烦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发挥大打折扣,也影响了球队的发挥。
另外,这种阵型也极其考验中锋的能力。这时候双中后卫甚至三中后卫的阵型已经开始成为主流。一个中锋要应付两个中后卫甚至三个中后卫的防守。压力太大,没有过人的能力很难消化两翼创造的机会。
但是,如果边路球员的场尾打法改成内切呢?所有的问题似乎都解决了。我们不知道这项发明的最初发明者是谁,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打法的改变,让433打法彻底回到了历史舞台。
边锋带球突破禁区时,不继续下底,而是转身切入禁区。一方面可以弥补中场组织核心已死导致中路无人传球的尴尬。同时切入禁区后,防守队员的防守动作会变得更加小心,这也可以增加他们突破的杀伤力。而且一旦他们突破边后卫防守直捣禁区,对方中后卫就无法再防守你的中锋了,这也减轻了中锋的防守。
但是,这种打法也有他的问题。踢过足球的球迷应该都知道,无论是传球还是射门,内脚背的使用都是主要方式,外脚背因为其准确性太难把握,所以不常使用。所以一旦内切,踢非反脚就变得极其困难。把球传入禁区只能用外脚背来做,射门除非是近角,否则就得用外脚背来做,相当难受(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这个解释,不理解的话可以自己踢球感受一下)。
所以这就导致了反脚边锋的出现,左脚踢右边,右脚踢左边。这样的配置让边锋切入后射门有了更多的角度选择,同时射门和直插的准确性也大大提高。这个改动成功解决了边锋切入的问题,让433理论没有了致命的漏洞。
阿森纳是反脚边锋的第一批使用者。
不可否认,穆里尼奥的切尔西是让这种打法发扬光大的球队。然而,他并不是第一个做出这种安排的人。在他之前,葡萄牙在2000年欧洲杯就使用过这种安排,让右脚的菲戈踢左边。后来2003年贝克汉姆加盟皇马后,菲戈再次打左路。但是,这不是常态,而是临时的安排,真正把这种安排变成了常态。
温格在引进亨利和皮雷,将阿什利·科尔放入首发阵容后,构建了世界上最好的“左走廊”,这也成为本世纪初温格的阿森纳与弗格森曼联抗衡的重要保证,当时皮雷右脚踢左路。
但当时温格并不看重皮雷的反脚能力,而是看中了亨利和皮雷这两个传球和射门都很出色的球员,以至于频繁换位置。那时候阿森纳确实有很多创新的打法。比如两个中场都是防守型,没有全职进攻型中场,禁区内也没有纯射手。前锋亨利和博格坎普都是活动范围广泛的球员,反脚边锋皮雷也是一个例子。
那时候阿森纳的打法就是让亨利和皮雷频繁交换位置。亨利转到左路,可以利用身体优势碾压对方边后卫形成突破,做出更高质量的传球。脚法更熟练的皮雷可以利用自己在禁区内的优势,面对相对笨拙的中后卫,形成很好的射门机会。在罗纳尔迪尼奥成名之前,皮雷曾在与热刺的“北伦敦德比”中使用“牛尾巴”。在《我们的日子》阿森纳49场不败的比赛中,亨利和皮雷都出场超过40场,亨利进39球,皮雷23球。
所以,虽然皮雷的反脚打法已经成为阿森纳的常态,但温格的本意并不是让皮雷发挥反脚的优势,而是因为亨利喜欢打左路,再加上科尔的出现,为了加强这一边的进攻实力,才让皮雷打这一边。换句话说,如果亨利和科尔都在右边,那么皮雷就会在右边。所以温格的阿森纳算是这种打法的初始使用者,但是这种使用的概念和433的改良反脚打法是不一样的。
变得富有的穆里尼奥记住了433。
其实穆里尼奥在波尔图的辉煌不是靠433而是靠相对更均衡的442阵型。这主要是因为波尔图没有像样的边锋。马切尼和阿莱库尼夫虽然强悍,技术能力一般,但是来到切尔西之后就不一样了。他有像达夫和罗本这样的天才球员。
罗本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达夫当时其实比罗本更好。在加入切尔西的前一年,他被选为当时欧足联的最佳球队。当时他还在为布莱克本这样的球队效力。他能在这个级别的球队中击败菲戈,像贝克汉姆这样的边锋入选最佳,可见他的实力。
阿扬·罗本、乔科尔和达米恩·达夫在边路,马克莱莱和门德斯等防守铁在中场,凯兹曼、德罗巴和古德约翰森等中锋,穆里尼奥几乎有所有的资本打433。不过中路主力兰帕德虽然传球投篮都不错,但是运球技术不够好,一旦对手盯住兰帕德,433的命运还是存在的。
所以穆里尼奥才有了这次战略改革,让罗本在右路更加活跃,实现了达夫和罗本共存的可能,同时也让罗本从边路走到了禁区内,成为了日后小飞侠的标志性风格。达夫淡出阵容离开后,乔科尔成为左路首发球员,这种左脚、右脚、左脚的“倒脚”打法彻底形成。
当时乔科尔内切,发了个直塞。罗本内切射门,成为切尔西两翼的标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英格伦解决了左路无人可用的尴尬。就是在那个时候,433才真正开始从英格兰流向欧洲大陆,逐渐取代442,成为最受欢迎的阵型。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反脚风格的创始人不是穆里尼奥,但确实是穆帅让他走红。
单纯的足球成为主体,边锋的位置也逐渐提升。
十几年前央视的《世界足球》,一部叫《黑仔的天空》的纪录片,几乎囊括了那个时代所有的优秀前锋。这的确是罢工者的黄金时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迁移,边锋逐渐取代中锋,成为进攻主体。
其实这种改变是从穆里尼奥倡导的简单足球开始的。其实很多人形容穆里尼奥的足球是防守反击,但作者并不认同。穆帅的足球不是单纯的防守反击,而只是一支控球能力很强的球队。他不会要求控球率。面对弱队,他的球队还是有控球优势的。穆帅的足球不是简单的反击,只是简化了比赛,推进更快,注重一脚。
这种打法激活了两个位置,一个前腰。迭戈让云达不莱梅在德甲打破拜仁的统治,里克尔梅让比利亚雷亚尔成为欧冠最大的黑马,厄齐尔也曾是欧洲最好的传球手。快速准确的前腰成了各队的热门话题。
另一个位置是边锋。边锋的反脚成为当时的主流打法。拉伯格名满全球,“双骄时代”让边锋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时间,那些传统边锋纷纷“换位置”,比如贝克汉姆和施魏因斯泰格成为后腰,吉格斯和菲戈打前腰位置。从此再也没有这种攻守兼备的边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传球投篮都很好的边锋。
随着边锋的日益兴盛,中锋,过去球队的箭头人物,不得不为他们“让路”。他们成了边锋的“桥头堡”,成了彻头彻尾的蓝领,为边锋吸引防守,甚至为边锋充当炮灰。这还不够。后来甚至被要求退出自己的主战场禁区,成为给边锋传球的“工具”。本泽马之所以能在比赛中打伊瓜因,是因为他能把球拉到c罗身边,而伊瓜因不行。
到现在,甚至很多前腰被改造成中锋,不是他们的投篮能力,而是他们的传球能力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两翼。菲尔米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阿贾克斯的塔迪奇成了助攻数是进球数两倍的“假中锋”。边锋的位置不高。正是这种状态的改善,使得倒脚成为一种常态。
虽然c罗现在已经改打中锋了,但是梅西依旧强势,萨拉赫和马奈让利物浦成为了目前最好的球队,拜仁还在打造“科纳布利”的新边路组合,曼城的进攻核心依旧是斯特林,姆巴佩是未来“世界第一人”的候选人,别忘了阿扎尔和曾经的“世界第三人”内马尔,边锋我们生活的日子还没结束,反脚边锋依旧。
结论:反脚边锋已经成为阿森纳时代的一种常态打法,穆里尼奥将他发扬光大。虽然足球风格已经从瓜迪奥拉的传控流变成了克洛普的高压逼抢流,但是反脚边锋的时代依然没有结束,我们可能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这种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