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街道名称

哈哈,这个我知道!!!

内部消息

焦作市档案局2008年2月28日

焦作地名的由来(1)

“焦作”名称的由来

◇市区部分街道名称的由来

◇焦作地名有意思。

焦作名称的由来

焦作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太行山脚下。是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食品、轻工、纺织、医药为主的工业城市,以“五景”、“十景”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综合性城市。

焦作原本是一个自然村。根据焦作的记载,“焦作古为建东、建西。古代夏商周时期,属冀州秦怀永城;秦汉晋时期,属山阳郡,河内郡,州部;隋、唐、宋属河北怀州修武县管辖,元朝属河北怀庆路修武县管辖。明清属河南省怀庆府修武县管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焦作地区就发现了煤。65438年至0898年,颍上府公司在焦作地区进行大规模机械化采煤,聚集了一批产业工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生活区,成为焦作的雏形。1910年,清政府设焦作镇,1945焦作市,1948焦作县,1949焦作矿区,1956国务院焦作市,现辖2市4县4区,65438+。焦作从曾经的煤城发展成为生产体系比较完整、城市功能比较完善、产业布局比较合理的新城。

那么,“焦作”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关于“焦作”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煤作坊”因“煤作坊”而得名。从词义分析,“左”应该取自“作坊”的意思。古代各种手工业称为“作坊”。因为这里有很多挖石取炭的窑业,围绕着窑业的发展,陆续出现了很多辅助工人生活的作坊和挖煤取炭的作坊。根据焦作市的记载,早年,英尚福公司在十四号地下挖出了唐代的“开元”铜钱。唐代开元年是741年前,也就是说早在1200年前就有人在这里挖煤了。1976年,焦作博物馆发现了何苗和四合村两处古碑,还记载了宋代开煤窑、修煤窑的庙宇——老君庙。据修武县志记载,光绪年间这里有100多个小煤矿,可见当年采煤业非常繁荣。《说文解字》从“焦”字说:“焦,火伤也,从火声”。从“焦作”二字的含义来看,说它是煤作坊不无道理。

“焦家作坊”因“焦家作坊”而得名。传说焦作之名,来源于开窑挖煤烧瓷烧石灰而设的作坊。因此认为“焦”为姓,作坊简称“左”,是焦作的名称。据东焦作几代人说,古时候村里有个焦姓,村里还办了个铁匠作坊,所以焦家作坊简称“焦作”。同时,从焦作附近的村名来看,如上白左、下白左、南金左、北金左、马左、李贵左、耿左等都是当时以姓氏命名的。在古代,以姓氏命名的作坊也很常见。据考古发掘,瓷器、漆器、陶器的背面也标有姓氏。直到今天,仍有以姓氏命名的手工作坊。如北京的王麻子剪刀,天津的泥人张等等。所以可能是焦姓在这里开作坊而出名,所以以他的姓氏命名为“焦家作坊”。人们为了省事,就叫它“焦作”。现在公认焦作原采焦坊,具有历史真实性。

“交造”谐音说来源于“交造”谐音说。多年来,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远古时代,这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野,有着枣林。明朝洪武年间,一批移民从山西洪洞县的槐树下迁入。当他们看到这里有如此多的枣果时,他们可以满足他们的饥饿。人们在这里定居下来,以枣为食,开垦土地,采摘枣果,晒干贮藏过冬。这种枣果晒干后酥脆可口,解决了人们冬季口粮的问题。为了纪念这种“焦枣”对人们的贡献,用“焦枣”这个名字来表达人们对焦枣的怀念。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在这里开垦土地,荒野变成了广阔的良田。人们对“枣”的概念变得淡薄,“枣”字写成“左”,后来被称为“焦作”。至今在当地农民方言中还叫“焦灶”。

城市中一些街道名称的由来

提到解放路、朱敏路、新华街、胜利街、和平街、民生街,人们会想到中原街、福中街、东马市街、西马市街、东新街、盐店街。从焦作市志记载的《河南焦作全图》来看,这些街道是当时焦作的主干道。现在,我们来谈谈这些街道是如何演变到今天的!

解放路曾被称为“中原街”,即解放路从朱敏路到新华街的一段,当时是焦作东西走向的中央大街。该路建于1915左右,因街东端北面有“中原煤炭公司”(简称中原公司),故称“中原街”。

19年底,20世纪初,英国财富公司掠夺焦作煤矿资源后,当地人经营的小土煤矿由原来的竞争兼并逐渐联合起来。这些民族资本家在与实力雄厚的英国福利公司的斗争中深深感受到了自身资本的薄弱,于是在1914年8月,金发辉创办的中州公司、王明贤创办的裕泰公司、金和高凤瑞创办的明德公司等组织合并,组成了一个大公司。

1948焦作第二次解放后,市政府将“中原大街”更名为“解放路”,寓意过去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势力沉重压迫的焦作人民获得自由,命名为“解放路”。

朱敏路曾被称为“福中街”(现朱敏路解放路至和平街一段)和“大同路”(现朱敏中路立交桥北匝道)。福中街建于1915。因中原公司与傅颖公司合办的福中总店位于福中街(现立体商业广场)以西,故命名为“福中街”。当时只有府中公司北面的“人民医院”(现三味商业广场北面停车场)和马路东面的“府中医院”(现市房管局),府中街南端西面的矿业大学(焦作矿院西门以东)。

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焦作后,占领了福中总店,并在“矿业大学”设立了“本部”,并在过去增加了持枪警卫。从此以后,任何经过这里的人都要向日本侵略者90度鞠躬。如果鞠躬的程度不够,日本警卫会跑过去,对他们拳打脚踢,甚至会被抓到司令部的杀戮场,活活打死,或喂狼狗,或拖进地下隧道。1955年,在开辟新路(现青年路中段)时,挖出了这条水泥制成的隧道,其中发现了几具无辜遇害的中国人的尸骨。日本侵略者视中国人民如粪土,肆意屠杀。从此,这条府中街就不再是普通人能进入的了。人们宁愿绕道东新街(今和平西街),也不愿屈膝受辱。当时日寇司令部以南,仍属西郊村,有一座砖砌的高大寨门。在这个寨门的南面,有一条非常狭长的路通往“南关”(也就是现在大同马所在的地方)。这一部分没有街道名称。后来盖房子之前来来往往的人多了。这些建筑商大多是商店经营者。因为这条路是镇村之间,尤其是农村农民之间的主要道路,是城里卖菜买菜的必经之路,逐渐形成了菜市场。因此,城乡人民习惯称这个市场为“梁芳街”(现在的朱敏中路立交桥北匝道)。1946焦作沦陷后,国民党伪政府曾将这条小街命名为“大同路”,意为“天下大同”。然而,身处困境的人们,送捐款,修城墙,过着悲惨的生活。

1949,市政府将“大同路”命名为“民主路”。意思是:过去外国人对英国商人的欺凌,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压迫,国民党反动派的敲诈勒索,一去不复返了。在中国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了真正的人民民主权利,成为国家的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新华街提起新华街,人们自然会想到“杨舒街”或者“东马市街”,那么我们就从“杨舒街”的由来说起吧!

要说“杨树街”,也要先说说“杨树”的来历。原来这条街本来有两排杨树,但不是同时种的。目前,新华中街南段两侧生长的杨树种植最早,约为1806,由田继山种植。田继善是个推着大车卖煤等物资的苦力。为了夏天乘凉,门前种了16棵杨树。后来,田继善做生意亏了钱。据说他欠了傅颖一大笔债,他的房子被傅颖公司没收了,这打破了这个行业。日本侵占焦作后,田继善也摆过一段时间“洋货摊”。后来,我不知道它去了哪里。然而,田继山种下的杨树茁壮成长,逐渐长成高大粗壮的大树。人们以杨树为标志,称这条街为“杨树街”。解放前后,10多棵杨树被锯断,现在只剩下5棵。

目前,新华南街南端东侧生长的一排大杨树,是赵金晶家在1932左右种植的。赵金晶原籍华县。二十多岁时,他带领妻子逃到焦作,先在傅颖公司花园(现花园街)种树养花。因为英国的外国人侮辱了他,年轻气盛的赵金晶很生气,辞去了工作。先是在家里的一家竹料店做长工。后来卖过面,开过磨坊,盖过房子,种过杨树。

据《民国二十年修武县志》记载,新华街当时叫“中山东街”,“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因此“中山东街”的街名始于民国初年。其实,在中山东街之前,除了民间的“杨舒街”之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东马市街”。“马市”一词来源于唐代以来封建政府用黄金、丝绸、茶叶、盐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的交易场所。后来,人们把经营货物、食品和其他物资的街道和城镇称为“马史街”。大同、甄嬛、张家口、河北等城镇,自明清以来,都设有“马市”。东马市街是民国二十年后崛起的繁华街道。原名“洗马市街”(现胜利街),兴起于清末英商府公司开矿初期,但东马市街的创建时间早于洗马市街,因为东马市街是最早从“北厂”到“南厂”(现傅颖公司铁路总修厂烈士街)开辟的道路。

早些年,东马市街从“包工头所”南端的丁字路口出发,一直到“南厂”。从北到南依次为四海春酒楼、明德电灯房、同兴楼酒楼、青云阁澡堂、农工商银行、中原煤矿公司燕陵春酒楼、玉茂祥咸菜园、道阳春、寇记鞋店、增福轩酒楼、楼银匠炉。1898年,英帝国主义占领焦作后,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在焦作设立营业部,与英国进行贸易,开封、京津杂货的布店开始出现在焦作街头。1911年,商业店铺数量发展到150多家,有泰兴华、同兴德、和兴、裕华、益生永、裕利丰金典、顺利兴、老凤祥、协诚和、何心圆、盛兴永等12家较大的店铺。当时这些店铺资本家放高利贷,滥发假币,残酷剥削群众。群众说:“洋货堆积如山,穷人无衣可穿。借钱如杀人,借一个还十块。”

65438年至0938年,侵华日军侵占焦作后,这些商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48年,当地土匪和杨烧杀抢掠市场生意,一次烧毁15店铺和48间房屋。今年有100多家店铺倒闭。

1949解放后,市政府将中山东街命名为“新华街”,是“新中国”的简称,意为新的中华民族。

和平街曾被称为“东新街”、“梁芳街”、“黄连街”、“协和街”,即从新华街到朱敏的那一段。这条街建于1915。1931年前,因位于中山东街(现新华街)以东,属于中山东街新兴街,故命名为“东新街”。当初,在这条街的东端,风味小吃经营者占了大多数。1938左右,由于大同路(现朱敏路立交桥北匝道)的生意越做越大,焦作商业总裁李喜德在贾凡剧院东(后大舞台,现和平西街西端)开了一家粮店。与此同时,李喜德的亲家秦少烨也在路南开了一家粮店,就在他的对面,所以这条街一度被群众俗称为“粮坊街”。因为李佳粮店门前有一棵老苦楝树,所以俗称“黄连街”。1942左右,街上的酱菜园,取名谢圣河街。

1948焦作二次解放后,这条街上做小生意的人都是喜气洋洋,笑容满面。由于过去国民党反动派的敲诈勒索,人们总是担心敌机轰炸,人们渴望安居乐业。所以把原来的“东新街”改成了“和平街”。

民生街曾被称为浙美森街、烟店街、公安街。这条街建于1904(清光绪三十年)。英国宓尚公司掠夺焦作煤矿时,焦作是该公司员工的居住区。以福富公司总董事长哲美森命名。富公司鼎盛时期,是焦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这条街上最大的店铺是烟店,所以也叫“烟店街”。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在这条街的东端北面设置了派出所,1931左右改为公安局。当时烟店生意冷淡,经营者逐渐关店,于是烟店街改名为“公安局街”。1949,市政府将这条街命名为“民生街”,意为民生。

花园街1908,富公司,住在焦作北端,随着矿山的逐步扩大和增加,增加了许多职员和厨师,建造了许多办公室和房屋,已被称为“洋务院”。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商人和外国人在他们的洋务花园里建了一座花园。这座园林是当时焦作的第二大园林。这就是花园街得名的原因。

英日侵略掠夺时花园街叫“花园”。1948焦作第二次解放时,煤矿工人在花垣北面建房。后来,中国煤炭工业部第四十五建筑工程处在园内设立办公室,在办公室周围修建职工住宅,逐渐形成一条街道。现在花园街以南至焦作印刷厂是英国宓尚公司“花园”的旧址。

焦作有趣的地名

“九座十八河”和带有“马”字的村落在我市,很多村落的名字里都有“左”或“马”字。“左”指“作坊”,“马”字指“战马”。这些以“作坊”和“战马”命名的村落,不仅在我省独一无二,在国内也不多见。

过去修武县和焦作地区有一种说法叫“九工十八河”。这句话概括了27个村庄的名字。“九作”是上白作、下白作、南金作、北金作、东焦作、西焦作、马作、李贵作、更作。这些地名在古代都是以“作坊”命名的,后简称“左”。现在看来,我市和修武、博爱两县的村名都是“左”的不止“九作”。此外,博爱县还有人人、苏家作、车家作等6部作品,历史上一市两县以“作坊”取村名的村落多达17个。“十八河”是指马道河、张彤河、泗河、何苗河、丰河、何江河、李河河、东润河、西润河、张甜河、盘龙河、周河、漳河、横河、牛佬河、高要河、麦基河、徐河。这些居住在太行河两岸的村庄历史悠久。

在我们的城市里,有许多带有“马”字的村名。如:修武县下辖的马尚村、马忠村、马霞村、马东村、马街、大雁马、马小燕、马良、马坊、马道河、马场。这些带有“马”字的古村落,从其分布地形来看,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北方的太行山、九里山,尤其是山川稀少的开阔平原,不仅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也是古代战马的好去处。有意思的是:从太行山南麓的冯英到黄河北岸,武陟县的冯英、飞鼠、列邦、墨台、朱颖、钓台、谢旗营、姚旗营、二铺营,形成了一条南北百余里的战略防线。

纵观我市以“左”字或“马”字为名的村落,可想而知,古往今来,这里不仅是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的地方,更是一个战火纷飞、欢呼雀跃、刀光剑影的古战场。在这些村落里,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流传着各种奇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