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隋唐五代舞蹈

融合不同性质的事物

581年,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战争。隋文帝为了显示自己统一全国的功绩和强大的国力,在帝初(公元581-585年)集中整理了南北朝及部分外国各民族的乐舞,制定了“七曲”,后发展为“九曲”,使宫廷燕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唐代的舞蹈艺术也得到了高度发展。唐代宫廷设立的各种乐舞机构,如焦芳、梨园、太常寺等,集中了大量各族民间艺人,使唐代乐舞成为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载体,体现了唐人的自信与大度。《左部艺妓》《里部艺妓》等宫廷燕乐,都是吸收各民族乐舞而创作的新乐舞节目,在内容上都是歌颂美德的。

唐代的乐舞活动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宫廷到平民百姓。在节日和宴会中,音乐和舞蹈表演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在一般宴会上表演的小舞,根据其动作特点和风格,可分为“健舞”和“柔舞”。“剑舞”是指那些动作豪放的音乐舞蹈,如剑舞、折枝舞和胡璇舞。“柔舞”优雅温柔,节奏缓慢。比较著名的有《春莺》《绿腰》。

唐代出现了由乐器演奏、舞蹈和歌唱组成的多阶段舞蹈组曲——歌舞大曲,如《衣装羽衣舞》。此外,还有一些有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民间歌舞,如《踩谣娘》。隋唐宫廷宴乐是用于宫廷仪式的音乐。全国统一后,隋朝集中整理了南北朝及部分外国各民族的乐舞,制定了七部曲:一是《国乐纪》;二、《尚青纪》;三、《韩国艺妓》;四、《天竺艺妓》;五、《一个吉果》;第六,“菊池”;七、《文康纪》,即《李泌》。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08年),又增加了籍和籍。与此同时,《尚青纪》被列为第一,《吉果》被改为《西凉纪》,成为《九步乐》。

初唐宫廷乐舞承袭隋制,九部乐保持原貌。公元637年,李泌被废,640年,盛赞唐朝繁荣的颜悦被列为第一。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设宴,加高昌集,成十乐。

朝廷设立上述乐部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国力强大。其中《燕乐》、《尚青》两首乐舞属于中原汉风,其余八首均以地名、国名命名,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乐舞。舞者的服装都是经过美化的民族服装。经过宫廷的安排,有一定的演出制度和规范,规定了所有的音乐和乐手人数、服装、使用的乐器,以及什么歌曲、舞曲、音乐演绎。七曲、九曲、十曲兼具仪式性和艺术性,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他们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的宫廷燕乐。破阵音乐

赞美李世民的《破阵乐》,又名《七德舞》。李世民为秦王时,军中流行《秦王破阵》一曲。李世民登基后,在宫廷仪式中演奏。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用此曲创作舞蹈《破阵乐》。有120名舞者,他们穿着盔甲和长戟跳舞。舞蹈队形:左右,战车在前,队伍在后。有时是横排的“美鱼阵”,有时是纵列的“鹅鹳阵”。中间展开成簸箕状,如展开翅膀。舞队屈伸,端相应。整个舞蹈分为三段,每段变换四次位置。伴随着大鼓,曲调是龟兹音,尖锐缓慢的刺扎动作,加上雄壮的唱腔。《傲岸刚毅,声韵大方》具有浓厚的战争生活气息。

唐代宫廷宴乐《礼部集》、《坐部集》中有不同数量的“破阵乐”。唐太宗死后,改名为“破阵乐”,成为祭祀用的武舞。唐玄宗用数百首宫女舞蹈《破阵乐》将其变成表演舞蹈供欣赏。唐朝后期,国家独立,国家的局势日渐衰落。各省仍有“破阵乐”舞蹈,但规模很小,只有10人。

《破阵乐》随着唐太宗的声名远播,影响深远,流传海外。唐玄奘在《唐人西域记》中提到,无论是印度的戒日王,还是被捕的摩罗王,都曾带着敬佩的心情谈起破阵乐。日本雅乐舞中至今还有“秦王破阵乐”,据说是从唐朝传入日本的。穿着衣服和羽毛跳舞

《大曲》是集音乐、舞蹈、诗歌为一体的多节舞曲。最开始是一种节奏自由的乐器演奏,叫“散旭”;然后是行板的演唱(有时伴有舞蹈),称为“中序”;最后,节奏快速、跌宕起伏的舞曲叫“破”。《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歌曲,是唐玄宗在吸收了西域使臣杨所献印度梵歌的基础上所作。作者试图描述一个虚构的仙境。刘禹锡的诗里有一句:“三乡客望仙山归彩羽”。此外,还有一个传说是唐朝明成祖参观月宫,写下了“衣装羽衣”。

《霓裳》音乐的“随机序列”部分,优美动听。“中序”进入节拍跳舞。舞者打扮成仙女,优雅华丽,头戴行走皇冠,身披羽绒大衣和长衫,身穿霓虹色短裙(也是月亮白裙)。舞姿轻盈柔美,飘逸灵动,“飘回小雪,含笑给游龙一惊,垂柳稍垂后弱,云斜拖裙时活”(白居易《衣羽歌》)。《破局》之后是一段快节奏的舞蹈片段,舞蹈动作复杂激烈,整个舞蹈以一个长长的领先结束。

这种舞蹈最著名的是杨贵妃(玉环)的表演。她曾夸口:“一曲衣羽足以淹没往事。”“盛装舞步”的表演形式有独舞、二人转和群舞。

白居易在《羽衣曲》中描写了一对美若天仙的舞者的精彩表演。他们时而一起点头示意,时而挥挥衣袖,散开。他们的表演令人着迷。白居易曾感叹:“歌舞无数,故最爱礼服舞。”文宗年间,由数百名宫女组成的大型队伍跳舞表演“霓裳歌”。舞者手持条幅作为舞蹈工具,身穿羽衣,佩戴珍珠,舞如空中飞翔的仙鹤。

霓裳羽衣是一种艺术水平很高的宫廷舞蹈,是唐代的保留节目,也是我国古代舞蹈中有影响的作品。后世的一些舞者,根据可见的史料和自己的意图,新编出了《衣装舞》。挥剑而舞

唐代著名的“剑舞”(指舞蹈风格刚健豪放的乐舞)-“剑”,是一种刚健雄壮的舞蹈。杜甫《看公孙大娘弟子舞剑》一诗,描写了公孙大娘在民间表演“舞剑”的情景,让人惊心动魄:似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又似一群神仙在乘龙飞舞。激烈的地方,比如闪电;静如江海凝波。

公孙家人被召入宫中表演,技艺高超,高手云集的宜春书院和梨园无人能及。《晋阳门诗》描写了节日宫殿里的盛大表演,并有“宫神功”一句。这首诗的作者郑羽指出:“有一个公孙大娘的剑舞,当时的数量是宏伟的。”

公孙的舞蹈《剑》节奏鲜明,舞姿浑厚,变化丰富。明朗的思潮和挫折启发了草书作家张旭和怀素,从而草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姚合《剑辞》云:“今日当场舞之,当知是勇士。克萨希格舞,铭记战争的高度”,可见“剑舞”是一种充满战争生活气息的舞蹈。“剑舞”一度传入朝鲜,朝鲜古籍《金匮要略》中就画有“剑舞”的画面。宋代宫廷少儿队的队舞有剑队和剑大曲。

唐代的剑舞继承了前代的剑术。今天的武术、戏剧和舞蹈中的各种剑舞技法,也是从古代剑舞发展而来的。胡腾舞蹈

胡璇舞是唐代著名的健康舞蹈,最初是中亚的一种民间舞蹈。唐代有“胡璇的女儿离开安乐窝(今中亚撒马尔罕)”的说法。隋唐九曲、十曲都含有康的部分,像风一样急转时称为。舞蹈伴奏主要是鼓。舞蹈的特点是快速连续的多圈旋转。唐诗把这种优美的舞蹈的旋转姿态描写为雪落回,草飞绕,角旋风,轮上跑。纵横腾跃踩弦鼓,千转不停。快速的旋转和舞蹈让观众很难分辨他们的背和脸。

敦煌第220窟唐代壁画《乐天舞图》和宁夏盐池唐墓出土的石雕舞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胡璇舞蹈的魅力。

胡璇舞盛行于唐代,白居易《胡璇女》诗说:“天宝四季变,众仆学转身。”由此可见,胡璇舞在唐代确实风靡一时。时至今日,在中亚和新疆的民间舞蹈中,当舞蹈达到高潮时,舞蹈者往往以快节奏不断旋转,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情。

在唐代,除了会跳胡璇舞的舞妓之外,杨贵妃、安禄山和吴妍秀都是跳胡璇的高手。

胡腾舞,唐代著名的健康舞蹈,发源于石国(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区,唐朝属安西都护府管辖)。舞者头戴尖帽,身穿窄袖“胡衫”,腰系腰带,脚穿锦靴。舞蹈以跳跃和快速多变的舞步为主。刘偃师《王中丞府夜观舞,胡腾》一诗,以“跳转毂使足彩柔”来形容空转快节奏的复杂舞步。李锐的诗《胡腾儿》有:“扬眉动眼踏地毯,红汗与串珠帽交换。醉了东斜西斜,灯前靴无力。“四周一切行色应和,反手叉腰如月”这句话描述了舞者的生动表情,激烈的舞蹈,急速的腾跃,奔袭,反手叉腰等舞蹈动作,等等。

时至今日,在中国、新疆和中亚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也有跳跃动作多、踢腿节奏复杂、技巧高、风格豪放的男子舞蹈。

Xi东郊出土了一幅唐代苏思勖墓乐舞壁画。一个高鼻深目的胡曼站在毯子上,双臂高举,双腿吮吸,仿佛一场激烈的跳跃后刚刚落地。历史学家认为,这与唐诗中描写的胡腾舞颇为相似。宋代宫廷中的队舞还有醉虎腾队。春莺

折枝舞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著名“健康舞”。唐代赵露《湖南关爽哲之舞赋》中有一句“古艺妓亦支枝,今亦哲之名也”。知止是西域古城的名字,在今天中亚的江布林一带。

哲之舞原是女子独舞,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满身锦靴;伴奏主要是鼓,舞蹈演员出现在鼓里。张小宝在《哲之》中的诗有:“哲之首鼓动”,白居易的《哲之妓》有“三笔画鼓”。舞蹈动作多变,苍劲活泼,婉约帅气。舞袖时而垂下,时而翘起,即诗中所谓“袖中鼓声”“长袖入华”的快速繁复的踏步舞,使穿破的金铃发出清脆的声响。观众惊叹于舞蹈的轻盈和柔软。舞蹈结束时,有一个深深的弯。唐诗中对“折枝舞”的描写与今天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许多相似之处。

“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这种舞蹈的“折枝姬”,并由独舞发展到二人转。后来两个姑娘躲在莲花里,然后出来跳柔美的舞蹈《曲哲之》。它的舞蹈风格和表演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Xi安唐代高福寺碑旁有两个女子踩莲,相对而舞的石雕可能与唐代“屈者之”的舞蹈有关。

《春莺》是唐代著名的“柔舞”。据《焦芳纪》记载,“春莺”是皇帝在早晨听到了莺的叫声,命乐师白明达写了一首歌,他称之为“春莺”。白明达是著名的龟兹音乐家,他的音乐可能带有一定的龟兹风格。

“春莺”曾传入朝鲜,《入礼》载:“春莺……设单座,舞妓,立于座上,进退,舞不离座。”并绘有舞蹈场景。一名女舞蹈演员在立方体地毯上跳舞。日本雅乐舞蹈还有“春莺”,最初是从唐代传入日本的,男子带着鸟冠跳舞。其表演形式和风格不同于唐代女子软舞,是日本民族化的雅乐舞蹈。──燕娘

娘娘是五代南唐以后“玲珑擅舞”的李煜的舞宫。后者为她做了一个六尺高的金莲台,用许多宝贝、钹、流苏装饰,在莲花里做了各种莲花。

我妈用绸子绑住脚,把细长的脚弯成月牙形状,穿上白色素色袜子,在荷花里翩翩起舞,旋来旋去,像一只凌云在飞舞。诗中说:“荷花更好开,月亮在云中生新。”。那时候的女人都是趋之若鹜的,这就足以让蝴蝶结变美了。历史学家认为,女子缠足的陋习始于五代。

艳娘的缠足舞,可能与后来剧中丹娇的“踩高跷”有关。它类似于芭蕾舞的脚尖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