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公园的导游词

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漓江东岸,小东江流经,占地100多公顷。它因七星山的七座山峰而得名,就像天上掉在地上的北斗七星。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红霞、月牙红英、普陀石林等众多景点,占据了山、河、洞、石的美景。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吟岩、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八百英雄墓、清真寺、盆景艺术园、桂海古迹林等。桂林是游客最多、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位于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000米。由普陀山的舒天、田璇、天脊、天泉四座山峰和月牙山的玉衡、开阳、大熊座埃塔三座山峰组成,海拔分别为265、255、248、245、241、255。普陀月牙,一东一西,彼此相连,在空间上呈北斗七星状分布,故名。山区面积51.5公顷,以多洞多石著称。七星岩外有元峰、玄武、白鹤洞、思贤岩、曾公岩等数十个洞穴。普陀山的石林突兀而起。驼峰下的盆景园,是桂林岩木之极品,苍劲挺拔,气度不凡。更为珍贵的是,隋唐以来的石刻就有500多处。

绿柱石在七星公园的西边,花桥的东边。石如柱立,故有“天柱”之名。再比如未开封的芙蓉石,也叫“芙蓉石”。石碑高约10米,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七个大字。北面是灵剑河,河中乱石上有一座小亭子。东南方向树木茂盛,四周绿荫如茵。石顶有榕树,婀娜多姿,掩映其间。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痕刻在天竺北部,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临桂诗人况周颐曾住在天柱峰下,有一枚“天柱峰为一家”的小印章,常盖在信笺上。

花桥位于七星公园正门的灵剑河和蒋小东河的交汇处。桥边花多,小桥隐于“满溪半溪花”之中,故名花桥。

七星岩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部。洞穴长约1100米,宽50米,宽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七星岩的名称起源于宋代。这块岩石原本是地下河床。后来由于地壳变动,地下河上涨,露出地面,成为洞穴。后来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透,溶解石灰岩,在洞内不断结晶,形成许多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帘,形成了壮观的自然景观。七星岩现在是桂林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普陀山位于七星公园内,七星公园由舒天、田璇、天脊和天泉组成。普陀山因唐代在山前建庙供奉普陀普渡众生女神观音而得名。山西南麓有元风洞,九天寒气,室外暖气;夏日炎炎,凉风习习。山上绿草如茵,柏树丰茂,古树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蝉鸣鸟鸣,林静山静。山腰上有普陀精舍、飞檐斗拱、琉璃、竹饰,远近闻名。向左走过碧须岩、真武阁、四仙洞,即至飞升海内外七星岩,继续向右爬山,便是抗战牺牲的三将军、八百英烈墓。普陀山现存石刻100余件,有唐代颜真卿的《逍遥楼》、宋代李炎璧的《湘南楼记》、《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位于普陀南麓,建于1972。通往普陀山的第一道门是一座亭台楼阁式的建筑,用一堵有花卉的矮墙与平地隔开,中间开一圆拱,上有硬脊,上有绿琉璃瓦,高4.5米,长6.7米,深4.6米,面积26.8平方米。门口挂着“普陀山”的牌匾,两边挂着“蝉林更静,Tonamiyama更幽”的对联。整个山门掩映在古树的树荫中,更显清幽静谧。

摘星阁位于海拔248米的天齐山顶,单檐8柱8角,混凝土结构,长宽5.2米,高6.5米,占地27.04平方米。建于1958。摘星阁是七星山上的一座七峰高阁。站在亭子上,你可以有开阔的视野。东可远眺尧山、天生、冯凭、帽儿山;在北部,你可以看到玉山、叠彩、展博、老人山和清澈的漓江。西可赏象鼻、南溪,故曾有“匡官亭”之称。

古迹保护亭在普陀山南麓大门东侧。建于1974,为保护唐代颜真卿所作《逍遥楼》和宋代李彦碧所作《湘南楼的故事》等珍贵石刻,故名“护碑亭”。因为“逍遥楼”是大家写的,所以碑亭也叫“逍遥亭”。展馆高4.5米,长6.7米,深4.6米,面积30.6平方米。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柱单檐青瓦仿古建筑。它古朴典雅,不与著名古迹竞争,具有保护古迹和满足场景的功能。走进亭子,欣赏书法艺术,浏览地方志资料,欣赏园中风景,真是一种享受。亭子里原来有明宝玉的《重修广西省会碑》,现在已经搬走了。

文昌阁位于普陀山半山腰,在“超级渡精经”右侧。它被命名为云纹长胜,又被称为“崔永亭”,因为它位于浓荫和绿色之间,是一个双檐尖顶的8角亭。原建于明代,有一座建筑,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它建于1965的原址上。高8米,长5.7米,短5.7米,面积32.4平方米。该亭北邻小蓬莱,东临普陀精舍,西、南有矮墙栏杆,是个观赏的好地方。

元风洞古称玄风洞,俗称工量岩。普陀山西麓,洞口朝西,高3 ~ 24米,宽2 ~ 15米,深250米,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他洞穴相通,形成空气对流。入口处气流强劲,洞内空气清新。由于阳光和山热的积聚与分散,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夏季39℃,冬季零下5℃。洞内外温差约为65438±05℃。洞内“冷暖不一”的题记和《田汝澄游记》中“冬暖如火,卧之征”的记载,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和原因。宋代诗人赵少寅曾在洞口建有“来凤亭”,明、鲁时期建有“七星寺”,清代建有“大仙寺”,现已消失。

一般墓地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 165438+10月,31军参谋长吕占孟、房山军司令部参谋长陈济寰、131师师长阚魏勇壮烈牺牲。1946年,国民党政府修建“三将军陵园”作为纪念,有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题字。重建于1982,墓园呈葫芦形,宽16米,长20米,占地320平方米。

艺兮亭,建于1946,紧邻普陀山博望坪800余人土葬墓。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它也被称为纪仲婷。它高7.5米,宽5.3米,长4.2米,占地22.26平方米。是一座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子,有供休息的石桌、石凳。

普陀精舍位于普陀山半山腰,二山门“超尘净环境”后面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1959旧建筑全部拆除重建,更名为“普陀精舍”。亭子是两层楼阁式建筑,红柱白墙硬脊飞檐斜坡青瓦。1层长17.3米,深12米。二层长度略小,总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主室是开放式的,楼上四面都是窗户,上面是观景大厅。普陀岩崖前的天然石屏,“超无尘”山门、普陀精舍、文昌阁、小蓬莱等一批建筑错落有致,形成了封闭而不封闭的多变格局。爬到楼上观看,城市风光和奇异的山林生机勃勃。

普陀石林在普陀山中部普陀精舍前。高9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这是一个等边多边形。相传唐代地方官员在此选了一块石头进贡朝廷,深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被奉为“瑞石”,上面镌刻着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题词”,钱藏于宫中。李靖出任贵州总经理时,唐太宗指示他考察瑞石产地,得知瑞石产于普陀山,于是下令修建清林观,并以御书授之。普陀的石林,林雷蒙,崎岖,突兀,雄伟,最美,是桂林三大石林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