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题

社会主义:

1848年,以* * *《宣言》的诞生为标志,社会主义也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也从理论变成了现实。欧洲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使无产阶级革命越来越有可能。1917年,伴随着“阿佛洛狄忒”号巡洋舰上隆隆的炮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罗斯诞生。苏联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东方集团形成,从而结束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个阶段是社会主义从理想走向现实的初级阶段。

然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充分显示出自身的优势,反而陷入了僵化和教条的桎梏。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势力集结起来,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和平演变”,发动经济、政治和文化战争。最后,在20世纪还剩不到10年的时候,在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挫折。这是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的阶段。

国际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自1870年资本主义制度在德国完全确立后,德国发展成为新的资本主义强国,资本主义的不平衡性加剧。但在政治地位上并没有获得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权利,因此在殖民地等问题上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英德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英法矛盾成为欧洲的主要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前:

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不平衡进一步加强,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了。

二战后:

1)美国、苏联等大国根据战时雅尔塔会议确立的一系列原则,建立了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本质是:美苏根据自己的利益重新绘制世界地图。与以往的世界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更具进步性,但带有一定的大国政治色彩。

2)随着意识形态分歧和利益冲突,美苏战时同盟破裂。随着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正式形成了两级格局,冷战开始了,具体表现为美苏争霸。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双层结构,雅尔塔体系崩溃

当今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表现为“一超多强”

国际格局变化的原因:

一般来说,当各种力量形成一定的均势时,国际格局就确立了;如果力量平衡被打破,这种模式就会崩溃。

当前,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力量的多极化;之前国际关系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战争,这是政治经济不平衡最激烈的体现。

后半部分是基于我所学的总结。如有不妥,请指正。

附上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

知识分类

(一)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大事件

1.法国

(1)里昂工人起义(1831和1834)——法国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

(2)法国工人六月起义(1848年6月)——现代社会两个对立阶级的第一次大决战。

(3)巴黎公社革命(1871)——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英国:宪章运动(1836)——英国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

3.德国

(1)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德国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

(2)柏林工人起义,德国十一月革命(1918 ~ 1919)——推翻了第二帝国,基本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无产阶级试图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变成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失败。

4.美国

(1)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罢工(1886)——这是19世纪后期欧美工人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一次罢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钢铁工人举行罢工..

5.俄罗斯

(1)1905革命——由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引起的,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革命一直持续到1907,列宁称之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2)俄罗斯彼得格勒工人武装起义(1917)——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6.匈牙利: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1919)——无产阶级和平夺取政权,但最终在协约国的武装干涉下失败。

7.印度:孟买工人总政治罢工(1905)——印度无产阶级步入政坛。

8.中国:五四运动中的“六三运动”(1965438+2009年6月3日)——上海工人声援学生罢工,全国各地工人陆续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9.意大利:工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抓住了工厂运动。

(2)国际工人运动组织

1.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6)——马恩在布鲁塞尔成立,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筹备建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共产主义同盟——由右派同盟改组的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1847年底,马、恩出席在伦敦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即1848年发表的* * *宣言。

3.第一国际(1864 ~ 1872)-1864成立于伦敦,原名“国际工人协会”。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建立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4.第二国际(1889 ~ 1914)-1889于7月4日在巴黎成立。这次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大会讨论国际劳工立法,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每年庆祝五一。第二国际通过历届代表大会的决议为各国政党指明了行动方向,促进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第二次国际修正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站在本国政府一边,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崩溃。其特点是:活跃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它不是各国工人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都是独立的。

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异同:(1)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国际工人组织。基于工人运动从低潮到高潮的阶段。马、恩积极参与领导第一国际,恩格斯参与指导第二国际的前期活动。(2)区别: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第二国际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主要参与第一国际,它只是一个宣传鼓动团体。第二国际将其活动扩展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其活动与各国工人的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届代表大会的决议为各国政党指明了方向。

5.共产国际(1919 ~ 1943)-1919成立于莫斯科,又称第三国际。在列宁的领导下,它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1935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方针和策略,指导了各国的活动,促进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3)各国工人政党及其活动

1.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演变: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于1869) →德国社会民主党(1890改名)→德国* * *(在1919年底社会民主党左派“斯巴达克团”的基础上成立)。

活动:①德国* * *于1918年“十一月革命”期间在巴伐利亚建立苏维埃政权;(2)20世纪30年代德国开展反法西斯斗争;(3)戈林制造“国会纵火案”,诬陷德国。

2.法国:法国工人党(成立于1879)。

3.美国:美国社会主义劳动党(成立于1876)。

4.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

演变: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于1898] →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1903] →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3月改名1918] →联合共产党(布尔什维克)[6月改名1925]。

活动:领导1905革命;领导二月革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显著成就。

5.匈牙利:匈牙利成立于* * *,191811,库恩·贝拉* *。

6.西班牙:西班牙* *,1919;何塞·迪亚斯* *

④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和活动家

1.德国:卡尔·李卜克内希、罗莎·卢森堡。

2.俄罗斯: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

3.匈牙利:库恩·贝拉。

(五)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洞走向科学

(1)在《乌托邦》中,英国人文主义者摩尔无情地批判了私有制,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对后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英国的傅立叶和欧文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和一些关于社会改造的天才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

1903年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1)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他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道路。

(2)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什么?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

(6)无产阶级政权

1.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苏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3.1919年在德国南部成立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很快被以德国右翼社会民主党为首的新成立的临时政府镇压。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在江西瑞金成立,起草了宪法大纲。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府主席,朱德当选为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5.二战后东方集团的形成——东欧建立了八个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亚洲包括蒙古、韩国、越南和中国。

(7)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时的不同特点。

1.俄罗斯:走城市武装夺权之路。

2.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匈牙利:无产阶级在暴力的基础上和平夺取政权。

4.二战后的东欧国家

(1)实现解放的途径不同:①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主要依靠本国领导下的反法西斯武装力量。(2)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 * *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投靠法西斯的政府,转而投靠协约国,在苏联的帮助下获得解放。(3)波兰、捷克、匈牙利:主要依靠苏联的力量铲除法西斯势力。(4)民主德国:战败后,因苏联占领而建立人民政权。

(2)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照搬苏联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制度,为民主革命补课,如土地改革。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借鉴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1)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银行和工业普遍国有化。(二)在中央政府的集中领导下,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理解:①这一制度在一段时间内对东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随着东欧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这一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的整体提升埋下隐患。

5.二战后的亚洲国家:朝鲜、越南、蒙古、中国(略)。

(八)探索社会主义模式

1.苏俄-苏联

(1)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内容:a .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b .无偿收集农民余粮;c .取消所有商品贸易;d .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e .强迫劳动,“不劳动者无饭吃”。②评价:a .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大限度保证军事胜利。b .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不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正确途径。

(2)列宁:新经济政策:①背景:苏联面临战乱(四年战争,三年内战)和自然灾害,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艰难。工人改行大大减少,农民开始对余粮征收制度不满,许多地区发生农民暴动。②实施:1921年,在列宁的建议下,俄共十大通过了新经济政策。③内容:▲农业:用定粮税代替余粮征收制度,税后余粮归农民所有。▲工业:一切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不能兴办的企业。▲流通:一开始实行产品交换,后来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工资等级制。结果:受工农欢迎,俄国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⑤评价:列宁和布朗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列宁进一步探索在小农占主导地位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结果。列宁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大贡献。

(3)斯大林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1925年召开的苏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定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27年召开的中共(布)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逐步采取农业集体化政策,随后苏联新经济政策被取消。1936苏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这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种体制的特点是:①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乏群众监督。(2)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与货币的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理解:①适应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2)存在严重的缺点和弊端,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2.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1)背景:1948年被中央情报局开除后,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中断。南斯拉夫虽然处境艰难,但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步探索出适合自身情况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2)内容:a .由国家所有制变为社会所有制,是劳动者集体管理生产资料,而不是整个社会。b .工矿企业由选举产生的工人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和国家任命的经理管理。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即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4)问题: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减弱,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尖锐。

3.中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逐步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9)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政治改革的目标、方法和后果)。

2.东欧的变化

(1)改革背景:照搬苏联模式的负面后果促使东欧国家不同程度地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2)改革的主持人:波兰-戈穆尔卡;匈牙利语-卡达尔语;捷克斯洛伐克-杜布切克。

(3)改革的内容:▲波兰:实行中央计划与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政策,扩大企业自主权。▲匈牙利:从1968开始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中央管理国民经济的计划发展与商品关系和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捷克:捷克共产党公布了改革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提出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

(4)改革的结果:▲波兰:没有取得明显效果。60年代末出现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匈牙利: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捷克:CPSU领导人指责“行动纲领”脱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于8月出兵占领捷克,从而中断了捷克的改革。

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相似:(1)时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2)性质:既* * *丧失国家主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3)原因:都根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都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错误政策造成的,都是受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东欧剧变的过程

(1)第一阶段: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党内外出现反对声音。

(2)第二阶段:执政党向反对派屈服,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3)第三阶段:反对派制造动乱,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通过大选获得政权,个别国家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3.苏联解体的过程

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联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彻底解体)。

形成共识

(一)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线索

1.崛起: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共同建立共产主义,发表* * *宣言。

2.发展:六月起义,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革命。

3.挫折:巴黎公社的失败,机会主义的滋生和泛滥。

4.高潮:十月革命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东方集团形成。

5.再次受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概况和阶段特征

1.19世纪上半叶的工人运动

主要包括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1836 ~ 1848英国宪法运动、1848巴黎工人六月起义。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总体上表现为政治斗争、暴力斗争和自发分散。早期工人运动的兴起,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所谓独立,就是工人阶级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阶级的存在,从而在意见和行动上独立,不跟随其他阶级,按照自己的口号去战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工人运动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事实上,早期工人运动提出的口号和基本要求,包括普选权、劳工权利和增加工资,都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范围。当时工人运动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只是推动和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力求进行得更加彻底,但还没有消灭整个资本主义制度。

2.19世纪中期的工人运动

主要包括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革命,1864年欧洲工人声援波兰人民反俄起义。这一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组织化水平提高,许多国家的工人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斗争的自发性比过去有所降低,工人阶级也加强了国际团结。其中,巴黎公社革命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最高峰,也是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总结。公社是唯一一次夺取城市政权,建立工人政府,维持了两个多月的工人起义。巴黎公社革命体现了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全部主要特征,即政治斗争、暴力斗争、有一定的组织性、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同时,公社还创造了打破旧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新经验。

3.19年底20世纪初的工人运动

从巴黎公社到20世纪初,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除了俄国1905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发生一次革命。社会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由于大规模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人数迅速增加。同时,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更加重视对工人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因此也提高了对工人文化素质和工资的要求。这一切使得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运动变得更加广泛。而且由于工人文化素质的提高,运动更加理论化,工人政党普遍成立。其次,和平环境下没有革命局面。更重要的是,随着各国自由主义改革的推行,工人阶级长期争取的政治权利大部分都得到了。因此,运动大多是合法的,主要是以经济斗争为基础的。最后,随着大企业的建立越来越多,工人的集中度也不断提高,组织性也大大增强。除了工人政党,各种工会组织也大量出现。这一切都具有时代特征,是工人运动的新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随着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发展,各国工人加强国际联系的愿望日益强烈。在恩格斯的大力推动下,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大会于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每年都通过“五一”等决议。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成立,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4.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工人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美、日等战胜国爆发了美国钢铁工人罢工、日本抢米运动、意大利工农工厂抢地运动等。20世纪30年代,工人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紧密相连。

(三)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65438-40年代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与同时代的一些人相比具有双重优势:与工人积极分子相比,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与年轻的黑格尔派理论家相比,他们对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有着强烈的现实愿望和献身精神。因此,正是他们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化思想遗产,通过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 *宣言发布于2月1848。* * *宣言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指出了阶级斗争在推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2.社会主义已经从理想变为现实

1917列宁领导俄罗斯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从1917年3月准备俄国十月革命,拿下中心城市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再到1918年2月拿下苏联全国,只用了一年时间。迄今为止,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绝不是偶然的。从物质基础看,俄国已经基本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列宁说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和入口。同时,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沙皇统治者和人民群众与各级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以及其他帝国主义矛盾日益交织在一起,使俄国成为各种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世界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1905的革命已经预示了俄国帝国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社会矛盾的发展,为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从力量对比来看,俄罗斯垄断资本力量相对较弱,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强;彼得格勒的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布尔什维克党。从主观条件来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行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分步进行、适时改造的正确战略,实行了合法斗争和武装斗争相结合、巩固工农联盟等正确政策。从客观条件来看,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无暇东顾,这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极好的国际环境。可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巧妙结合的产物。

俄国十月革命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其次,它走的是从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向全国中小城镇乡村扩张的革命道路,这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第三,在俄罗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两种处于不同快速发展阶段的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突破了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战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它是世界上一个大国把马克思主义和自己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结合起来的典范。取得了经济落后地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获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相互转化的经验,给了各国普遍的启示。

3.社会主义的力量空前壮大,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了第三个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20世纪40年代末,科学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取得了胜利。亚洲的蒙古、朝鲜、越南和中国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随着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东方集团应运而生。它由苏联领导,以中苏同盟为核心,以成员国之间签署的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协定和条约为纽带,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团结合作。东方集团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