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是如何崛起走向繁荣的?

宋元时期,“说”的艺术兴盛。在四大“会说话”的流派中,最发达的是“小说”和“讲历史”。其中“讲历史”以史实为依据,吸收民间传说,讲述历代王朝兴亡和战争的故事。

在“讲历史”的基础上,“讲历史”的文字较长,通常是分段叙述。每一节都有一个题目,这种形式逐渐发展成了章回小说。

张辉的小说是分章叙述的,原剧本的每一节都改成了张辉小说的每一章。张辉的小说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形式,段落工整,首尾完整。

在张辉的小说中,历史小说尤其发达。这类小说通常以史实和传说相结合的形式,描写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政治矛盾和风云人物。最早、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三国演义》。

在“讲历史”这本书里,有一本书叫《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共分三卷,已初具《三国演义》规模,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其实,三国故事早在宋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民间故事中,有专门题材和职业艺人的“三分”。

宋代诗人苏轼在《支林》中记载:王鹏尝云:土乡儿女贫下中道,家累苦,需用钱,使坐在一起听古语。要说三件国事,听说刘玄德战败,眉头紧锁,还有人哭;当你听到曹操战败的时候,你会高兴得快唱起来。

这个记载说明三国故事在当时有很好的艺术效果,“扶刘反曹”的倾向已经很明显了。

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上,金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曲。元代文学家陶,著有《赤壁之敌》、《刺死董卓》、《襄阳会》等剧,记载了金匮要略。南戏的剧目有周的《月光戏》中的《小乔》和《丢辛女儿的故事》。

根据《鬼录》和《太和尹正谱》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大约有60种。这些剧本要么取材于史书,要么取材于三国平话。经过戏剧家的再创作,人物更加鲜活,故事更加生动。

元末,史学家罗贯中充分利用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史料,广泛吸收民间故事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剔除民间故事中荒诞的地方,完成了《通俗三国演义》一书。

通俗的《三国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既不像历史著作那样深奥,也不像《讲述历史》那样庸俗,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三国演义》描述了从184到280年97年的历史。全书120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回至第三十三回,主要描写汉末的动乱和群雄并起,曹操军阀的兴起和壮大。第二部分,三十四到八十五,描述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从86年到120年,描述了三国的衰落,最终被司马燕统一,建立了西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典范。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人物。书中一共写了1798个人,其中主要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一方面,夸大其词,运用对比、对照等方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生动。

这本书写了40多场战争,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最为突出。作者总是花大力气描写决定三国兴衰的几场关键战役,并以人物为中心,写战争的方方面面,比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地位转换等。,色彩斑斓,千变万化,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国演义》的结构既宏伟又严谨。作品涉及百年,人物千姿百态,事件复杂,思想复杂。

作者的构思宏大而严谨。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组织了全书的故事,既曲折又连贯。有主有从,主和从紧密配合。

作品语言简洁流畅,如果看得懂,可以说雅俗共赏。相对于过去一些小说语言的粗糙和杂糅,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三国演义》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史料、文学、艺术和思想,对后世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明中叶余编撰的《列国志》是继《三国演义》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传奇王国传》共8卷226篇。它以时间为经度,以国家为纬度,描述了从武王被袭到秦朝统一的八百年历史。

明末作家冯梦龙将《郭列传》改编成《新郭列》。新传记以春秋战国为主线,成为东周时期各国的历史演义。新传记中删除了一些与史实不符的情节,使之更符合史实。

除了这些历史小说,明代还有其他历史小说,如《汉书传》、《南北宋传》、《隋唐演义传》、《唐书志通俗演义传》等。这些历史小说各有艺术风格和特点,但总体上远没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