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有效的历史教学问题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逐步深入课堂。基于问题的教学贴近新课标和升学率,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研究和探索。在真实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模式,但结果却不尽相同。有些问题质量不高,过于简单,课堂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有些题很难,学生只能“沉默”和“参与”,老师尽了最大努力但学生还是“起而不发”,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这种低效的历史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预期目标都能实现。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提高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问题

近年来,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们都在努力打破“填鸭式”,普遍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观念模糊混乱,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还存在以下现象:

1.设计上有两种极端倾向。要么是过于简单的选择题,要么是非常肤浅的填空题,要么是宽泛无比的难题。可选问题如:是吗?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诸如此类,这类问题思维含量低,不能起到训练学生学术能力的作用。但是太难的问题范围太大或者太广,或者太深太难。学生没有概念,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都难以实现。

2.问题太笼统,层次不清晰,方向性不明确。辛亥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这个大而全的问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厌学。

3.问题太复杂,不分轻重缓急。历史人物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你是哪里人?有哪些事迹?如何评价他?“全职灌”变成“全职问”,学生在笑闹中什么也学不到。这类问题混淆了教学重点,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4.随意提问。上课时,每次讲一两句就问是不是真的,或者讲到某个知识点时,突然学到一些和课堂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分散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注意力。

二,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原则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控制难度。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难或太难都会失去意义。所以设计的问题不要太难,不要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从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跳”去摘不同的“果实”。

2.把握问题的梯度,即在问题的设计中注意层次。设计的问题应包含不同层次的小问题,由易到难,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形成系列问题。

3.注意有效性。设计的问题要有助于解决本节课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才算有效。

4.注意联系。历史的发展是有内在联系的,所以问题设计要更注重时间(纵向)或空间(横向)的关系。学生学过或没学过的东西无法衔接起来,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教学目标的深化和知识点的强化。

第三,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提高学生在历史中的思维能力。

1.整体构思,层层设问。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从整个教学内容来考虑,形成教学内容的整体知识结构。在整个结构中,要根据重点和难点明确层次,将一系列问题按层次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内部逻辑关系清晰的问题链。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比如历史人教版必修课《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就是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据此可以设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三大问题:秦朝中央集权形成的背景(从诸侯争霸到秦统一);秦朝中央集权的内容(皇权至上,中央控制,全面实行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正反两方面)。每一个大问题都是用详细的小问题重新设计的,比如对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认识,可以设计成:皇帝这个称号的由来是什么?是如何建立的?这个系统有什么特点?这个系统有什么影响?如何评价?等提问。

2.扣住重点,抓住难点。重点和难点是每节课课堂教学的核心。当重点和难点解决后,课堂教学的目标就基本实现了。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必须围绕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比如,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史“百家争鸣”局面的成因时,要注意突破“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一难点,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看,有些难度。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来突破,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的社会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时代特征?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就容易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根本原因”。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

有效的问题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思考的大门。要提供这样一把钥匙,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不断优化问题设计,构建动态有效的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