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的历史和文化

兴化有很多以寺庙命名的乡镇。其中有以“紫山庙”命名的紫山村落(北山子、南山子),以纪念楚昭阳将军。有以“安吉寺”命名的安吉村;多田镇有将军庙村,因庙名“将军庙”而得名,以纪念汉代将军姜、、林维。鲍忠有一个以长安庙命名的长安村。兴化以北22公里的渔镇,因“渔庙”而得名,已有上千年历史。

据渭滨堂蒋家族谱记载,宋元时期,蒋家从江南苏州迁至兴化北乡务农。江的祖先是,村东南的大河西高伏建有“钓鱼庙”,供奉祖先。故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兴化县志》(胡志)记载:“姜太公寺,县城东北四十里,原名钓鱼寺。相传太公避居此。”渔江家族之所以认为祖并建庙祭拜,与一生的传奇经历及其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可贵精神有关。

姜尚,字子牙,小名熊飞,卢氏人,东海高手。四月山始祖伯夷,因对治水有贡献,被封为陆(今河南南阳县南)。炎帝后代,姓蒋。姜尚早年失意,曾在商纣王当过小官吏。纣王别无选择,所以他离开了朝戈,在州长中游说。失意时,他在渭水(今陕西渭水河)以北捕鱼。年近八旬(八十三岁)时,遇文王访宪,受于凤仪(今陕西Xi安)迎接,在此立国师,史称“太公王”。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鲁商处士,藏于海边。”公元前11世纪,辅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政权,因此被尊为“国父”。在,被封于齐,建营丘(今山东昌乐)。

后来迁都临淄(今淄博)。儿子陆机是齐国第二代君主。公元前391年,姜太公的后裔戴露被大臣田和流放到大海。所以后代分散在全国各地,不是姓陆,就是姓蒋。

渔庙为二合一两厢,占地约1000平米。南面建有高大的山形立面,正门额嵌有“太公庙”的石额。主厅供奉着姜太公的雕像,两厢是僧侣的混合房屋。明朝嘉靖年间,钓鱼庙改名为“姜太公庙”。清漪人屠志耀在《钓鱼台巡视》中说:“兴化县东北四十里有钓鱼台,以为太公残云。”此后,太公庙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和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进行了两次修缮扩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兴化县令林扩建太公庙,由太公庙住持修建。乾隆五十五年(1790),方丈大元和弟子法开集资修寺。乾隆五十九年(1794),兴化县儒学教师陆德举奉诏“念姜姓,国赐陆”,产生“数经不忘祖”之感,邀刘、朱良弼、等人募捐,买砖买木,修建两厢前殿和左右殿。当时香火极盛。遗憾的是,姜太公庙(渔庙)在上世纪40年代初的抗战烽火中不幸被毁,庙也没了,只剩下庄南的一片高地和渔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