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是哪里人?
朱,男,土家族,1963+00年6月出生于湖北来凤。1987年7月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历史系,此后分配到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工作。2006年2月,他获得了文博研究图书馆馆员的资格。现任恩施自治州博物馆事业处处长,文博研究馆员。主持三峡库区及清江流域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项目20余项,主持湖北省文物局下达的“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湖北三峡库区墓葬初步研究”、“巴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等科研课题。发表课题报告2篇,学术专著2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发表考古简报20篇。2003年7月,恩施博物馆朱同志被湖北省人事厅、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局授予“湖北省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先进个人”。
中文名:朱
民族:土家族
出生地:湖北省来凤县三湖乡
出生日期:1963 10月
职业:恩施自治州博物馆业务处处长、文化与文化研究馆员等。
毕业院校:中南民族大学(现“中南民族大学”)
主要业绩:主持三峡库区、清江流域地下文物抢救发掘项目20余项。
发表课题报告2篇,学术专著3部。
主要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考古简报20余篇。
主持并完成了湖北省文物局下达的“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科研项目。
主持完成“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等科研课题
代表作品:《鄂西南悬棺时代及家族考证》、《土家族吊脚楼的起源、结构及功能》等。
传记笔记
朱,男,土家族,1963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来凤县三湖乡。1987年7月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现中南民族大学)历史系,分配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工作。
2006年6月5438+2月,他获得文博研究馆员资格。现任恩施自治州博物馆事业处处长,文博研究馆员,重庆师范大学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湖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成就
朱先后主持三峡库区及清江流域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项目20余项,主持湖北省文物局下达的“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湖北三峡库区墓葬初步研究”、“巴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等科研课题。发表课题报告2篇,学术专著3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发表考古简报20篇。
获奖
2003年7月,恩施博物馆朱同志被湖北省人事厅、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局授予“湖北省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先进个人”。
项目报告和学术专著
《鄂西古建筑文化研究》: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的恩施州民族研究系列丛书之三。是一部系统介绍鄂西南土家族建筑文化史的著作,共12章,约20万字。分析了土家族民居形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重点阐述了其历史渊源、建筑格局、艺术风格、文化内涵以及对当今建筑文化的深远影响。该书获得了2004-2005年度恩施民族研究作品奖。
《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是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报告,2009年2月由北京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50余万字,是作者在长期参与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大量专题调研和吸收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三峡地区最新考古成果,采取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的形式,对巴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的阶段性总结。项目报告201165438获恩施市第五届优秀社科著作一等奖。
《三峡湖北库区墓葬初步研究》: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正式出版。全书共30万字,从墓葬形制、随葬品、丧葬习俗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墓葬文化的不同特点,为研究三峡地区不同时期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非常详实的实证材料。
巴文化考古发现与探索:为恩施民族研究系列丛书之五,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1正式出版。全书共15章,约40万字。重点介绍了巴文化的形成机制和历史渊源,以及渔猎文化、青铜文化、建筑文化、丧葬文化、宗教文化等。它凝聚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
代表性学术论文
鄂西南悬棺年代及宗族考证,四川文物第2号,1994。
土家吊脚楼的起源、结构与功能,民族论坛,第1994期,第1期。
土家西兰卡普的起源、特点和作用,《民族论坛》第4期,1994。
《土司时期土家族原始婚姻遗存探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1994。
土家族傩戏面具的演变特征与功能,《民族论坛》第4期,1995。
考古发现的早期濮及濮文化,《四川文物》第3期,1995。
论土家族白虎崇拜的起源及表演功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1。
论早期濮文化与巴文化的关系,《全国论坛》,第2期,1996。
论土家族婚礼习俗“插花红装”及文化特征,民族论坛,第1997期,第1期。
土家族鸡蛋习俗探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1999期,第1期。
从普巴文化的融合看土家族的族源,《三峡文化》,2002年第3期。
三峡考古与土家族起源文化研究,2003年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学术论文。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本文获2002-2003年度恩施州民族研究论文二等奖。
《论土家族吊脚楼的审美与社会功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清江流域古文化与巴文化考证,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本文获2004-2005年恩施民族研究论文二等奖。
鄂西南清江流域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水壶的历史与发展,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土家族地区青铜器的分类与讨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本文获2006-2007年恩施民族研究论文二等奖。
《战国时期巴人丧葬文化探析》,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清江流域巴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三峡考古与多学科研究论文集》,重庆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巴文化与三峡地缘文化的关系分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对林俊传说的理解》,《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本文获得了2008-2009年恩施民族研究论文一等奖。
关于虎钮几个问题的认识,三峡大学学报,第1期,2010。
三峡考古与早期巴文化源头研究,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2010。
《论土家族古镇的人居环境与建筑特色》,《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2010。
鄂西南清江流域洞穴文化初探,三峡大学学报,第2期,2011。
《巴蜀文化差异分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第2期,2011。
土家族地区的第二次墓葬及其文化解读,三峡大学学报,第2期,2012。
巴族渔猎经济形态分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第2期,2012。
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文物古建筑遗存现状及保护措施分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2012。
对巴蛮子故事的理解,三峡大学学报,第1期,2013。
《论巴青铜文化的历史与特征》,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第1期,2013。
代表性考古简报
《巴东炮台子墓地发掘简报》、《巴东莲子溪遗址发掘简报》、《巴东将军滩墓地发掘简报》、《巴东官田堡墓地发掘简报》均收录于《湖北库区考古报告汇编》第三卷,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2003年巴东县张家墓发掘,2004年巴东县上墩墓发掘,2004年巴东县燕渡河墓发掘,2004年巴东县蔡家堡墓发掘,2004年巴东县顾家岭遗址发掘,2005年巴东县高坨子墓发掘等。2005年巴东县木湾墓葬发掘简报,全部记载于《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四卷,科学出版社,5438年6月第一版+2007年10月。
2006年巴东雷家坪遗址发掘,2006年巴东高围子遗址发掘,2007年巴东王家湾墓葬发掘,2008年巴东焦家湾墓葬发掘,均记载于《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六卷,科学出版社,2065438+65438 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