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不好,特别不好——谈历代皇帝大臣在台面上不能动的烦心事。

最近,一则动物园游客打架的新闻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虽然近年来,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小的冲突和纠纷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件小事之所以冲上新闻热搜,最主要的原因是园方事后给了公众一个巧妙的警示和提醒:

可见打架真的不是什么好事,不仅会影响公共秩序,教坏孩子,连小动物也难免跟风。所以,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最好想好了再做决定,以免成为猫、狗、虎、熊的坏榜样。

以上当然是八卦和笑话,一沾上血就忍不住挥舞拳头。恐怕再过一千八百年也不会被禁止。毕竟人家孟子把它放在两千多年前了。“人之所以异于鸟兽,乃几愿”(《孟子·卷八·留娄章句》)——号称万物之主的人类,其实与动物只有些微的不同,所以大惊小怪,大打出手,是人的本能。即使能通过教育和惩罚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即使是素有温润如玉之称的君子,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忍不住用拳头说话。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爆发在最值得尊敬的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故事。

在讲打架的故事之前,先讲一个更惨更无耻的故事,虽然没动手。

北宋咸平年间的一天,薛安尚和薛两人到开封府控告继母柴侵吞家产,企图复婚。按理说,这个案子可以不受理直接判。为什么?因为雪儿控告他的母亲(甚至他的继母)是十恶不赦中最不孝的,政府可以直接判处不孝的儿子以鞭笞、监禁、流放等刑罚。,而不深究案件事实,甚至直接断掉。毕竟“十恶不赦”,就算皇帝赦免天下,这种犯人也属于不可饶恕之列,永远没有翻案的机会。

相反,如果父母起诉子女和孙辈,即使是诬告也不会追究任何责任。反正当时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

然而,开封府不敢当场斩断雪儿,甚至没有打他的屁股。为什么?因为的父亲叫薛,祖父叫薛。

没错,那就是《旧五代史》的主编,北宋开国之初的宰相。他死后,不得不蹲在宋太宗赵翼的墓旁(与太宗庙在一起)。于是开封府意识到小庙镇容不下大仙,赶紧交案,把球踢给了御史台。

建议,主要是跟官员过不去,更何况是一个死了20多年的官员。然而,随着案件的审理,俞士泰忍无可忍。为什么?因为两位现任总理张齐贤和向敏中也牵涉其中。

并不是建议不能激怒总理。反之,就像饿狼抓羊遇到和宰相同归于尽的机会。毕竟一个帝国如果赢了宰相,就意味着前途一片光明,就算输了,也会名满天下。为什么不呢?但问题是,大宋的宰相配置是“三相两参”,但很少三个宰相都是全相或单相,大多是两个同列不同论,这就给了御史抓住一个紧追不放,渔翁得利的空间。目前两任总理都涉案,且不说这个胳膊小腿细的建议有没有能力推翻两任总理,就算能,又有什么好处呢?说不定朝廷会大乱,连皇帝都要对自己怀恨在心。谁愿意做这样的坏事?

因此,惊慌失措的俞士泰继续踢球,并将此案提交给宋真宗·赵恒司令部。

赵恒打开文件,突然他的头大如水桶。

原来这个柴寡妇是个富婆,光是嫁妆就值65438+万。所以薛一死,柴立刻成了热门话题,那些满眼孔方雄的不要脸的男人上门来征婚,几乎把薛家的门给打平了。而和向敏中也不能免俗,不顾丞相的尊重,对柴的照顾倾注了他们的爱心。

在没有参加角逐的情况下(当然也娶了一个改嫁的女人刘娥做皇后),两位宰相当然是柴心中最有竞争力的。但与向敏中相比,“体态丰腴,议论慷慨”(《宋史·卷二六五·传二十四》)的更受外貌党柴的青睐,所以失妻失面子的向敏中很不高兴,于是唆使薛的两个傻儿子告柴侵吞父亲财产,才导致了这么大的麻烦。

赵恒不是君主,他更没有兴趣混合被拘留官员的流言蜚语,所以他只想把事情混过去。谁知项和张却是不折不扣,在台面上争论不休,在台面下也是坐立不安不断。如果他们都是五六十岁的糟老头,他们可能要在赵恒面前上演一场“求婚大赛”。

最后烦了,干脆一脚踢开了所有一看就不是什么好鸟的宰相——被贬为太常庆、西京,儿子张被贬海州,于是当了财政部侍郎,了解了永兴军的情况。寡妇柴也没能嫁给,被罚了八斤铜。子女状告母亲的薛氏两兄弟,当然难逃相应的惩罚。

对此,程颐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看似虚伪的所谓君子和官员,其实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有时甚至更糟。就算不能说你满脑子都是贼和妓女,你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

也幸亏赵恒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直系后裔,否则他可能真的会学他的祖先,让和向敏中打一场御前比武来结婚。

毕竟,赵匡胤确实做过类似的事情。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正在举行乙亥科的殿试。赵匡胤皇帝高高地坐在椅子上,俯视着即将“落入我圈套”的天下英才。突然,他看到人群中跳出两个人影,以闪电般的速度向他冲来。

这是什么?是刺王杀司机吗?不是,只是新进士来交卷了。

北宋开国之初,科举制度虽然模仿前朝,但并非没有变化。比如宫廷考试,考试内容是“一赋一诗一论”,但通过礼部考试的考生水平还算不错,赵匡胤也没想到会有让博学的朝臣评卷,自己定名次的“妙招”。同时他自己的文学水平也不高,于是想出了一个主意——“每篇高级论文都给第一人”(《归田》卷一)。

换句话说,谁先交卷,谁就是冠军。

可能有人会质疑,如果考生为了赶速度,交了空白的卷子或者乱写了几笔,文章质量不达标,也能成为状元吗?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叫“欺君之惑”,也是十恶不赦的罪。不仅考不上状元,还会失去状元资格,还得受罚。

所以赵匡胤的想法还是很可靠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交论文快,就是脑子快,灵活,以后当官大概也不错。但这次出现了一个意外,就是第一个交卷的王思宗和陈至,不仅文章写得很均匀,而且冲刺的速度也一样。至少赵匡胤的肉眼看不出谁是第一个“撞线”的人。

我能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赵匡胤一挥手,命令王思宗和陈至赤手空拳决斗,谁赢了谁就是冠军。结果,王思宗“无武德”抢了陈至的帽子——家族之路还是“君子之死,王冠不可免”。陈至脸皮不够厚,为了保住帽子,被王思宗打倒在地,无缘冠军。

有没有觉得有点怪怪的?赵匡胤如此羞辱学者。为什么宋朝有善待士子的“美名”?而所谓“不杀士大夫和给他们写信的人”,其实就是后来的宋朝皇帝胆子太小,不敢让士大夫肆无忌惮地传播的谣言。人民老赵根本不在乎杀几个士大夫,还杀了他们。据史书记载,赵匡胤在位16年间,以谋反、贪污、渎职等罪名一口气杀了80多个大臣。此后,赵即位的甚至敢杀自己的皇帝大哥。他怎么会在乎“祖训”?所以连杀了十几个。

赵匡胤像杀鸡一样屠杀士大夫。他怎么能立碑禁止后代继续享乐呢?这在逻辑上说不通。

我不在乎杀人。老赵让两个书生倒在司令部前争个笑是为了什么?而且比起汉高祖刘邦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赵匡胤羞辱士大夫,对他来说也不过分。

比如老赵有一次和大臣们讨论年号。他觉得“感德”不错,他觉得以前没人用过。这时候,善于阿谀奉承的赵普也紧随其后。结果,一向拖欠情商的卢多逊当场打脸——这个称呼在40年前的后蜀就有了。在大宋怎么能用一个二手称号?

这下,老赵的脸无处可放了。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怎么能在臣子面前认错呢?于是他把气撒在赵普身上,拿起毛笔在老赵的脸上乱涂乱画,只为泄愤。而赵普回家也不敢洗脸,直到第二天上了法庭。赵匡胤觉得首相大着脸招摇过市太不像话了,于是他把脸洗了。

赵普只是丢了面子,别人激怒了赵匡胤,他的门牙都掉了:

虽然像赵匡胤这样的皇帝羞辱甚至殴打他的朝臣是罕见的,但这并不罕见。而且皇帝越是有名有势,越是爱干这种破事。

举个例子,古代只有两个半皇帝——毫无疑问是始皇帝和太宗李世民,还有备受争议的康熙皇帝,而这三位似乎都曾在朝廷上动粗过。

但是,先帝用剑砍了刺客荆轲几下,而且据野史记载,有一次李世民被孙昌无极激怒,把大哥拉到庙里打了一拳。比较确凿的是,清朝的圣父艾辛乔罗·叶璇曾经痛打过武英殿的大学士、财政部大臣马奇。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太子殷勇第一次被废后,叶璇很快就后悔了,开始筹划恢复太子。但是,三维让被抛弃了一年,现在要赶去拉直了。叶璇也觉得自己被打了一记耳光。但办法也不是没有,就是让心腹大臣主动提名尹仁复位,然后皇帝再反驳几次,最后勉强同意,这样事情就做得不丢面子了。

于是叶璇召见了文武大臣,要他们选自己的一个儿子当太子,还故意先把自己撇清——选自己,我也跟着众人:

但是,为了确保尹仁能够当选,叶璇还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不仅在大臣面前大谈自己与贺喜(也就是殷人儿的生母)的深厚感情和小早川怜子的皇后之心,估计私下里还对那些有权推荐的重臣投去了点点会意的眼神,说不定还传了个小纸条。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经过他的苦心策划,以童国伟、马齐、阿灵阿、鄂、和王为首的朝中高官居然无视“圣旨”,联合推举皇帝的第八子尹贵为太子。

这让叶璇很生气,他不得不放下“众人议谁属,我从之”的承诺,亲自决定重新立尹仁为太子,把国家的盛典搞成了一场闹剧。

但这口气叶璇哪能咽下去?因此,来自皇帝的报复很快就来了。

第二年正月,叶璇旧事重提,追查朝臣与尹贵的勾结,把矛头指向马奇。

为什么是玛奇?因为叶璇要找茬,手里只有马齐的小辫子——早在圣旨推荐太子之前,叶璇就觉得马齐不靠谱,特意下了一道圣旨,要求他不要参与。结果这货不仅混进去了,还比谁都蹦跶得欢。如果叶璇不清理,他会清理谁?

于是叶璇骂了马齐,说到激动处,他不禁破口大骂。但他忘了,马奇也是地道的满族。他不仅脾气暴躁,而且态度强硬,对皇帝的病一点也不习惯,当场就和他顶嘴。

如果叶璇没上顶,那就有鬼了,于是他也忘了皇帝的身份,居然从皇位上跳下来“打拖马齐”(《中国史料·朝鲜李朝实录》卷11),简直是拳脚相加。

据说当时叶璇56岁,马奇58岁。两位老人在清朝最高国务会议上挥起了王八拳,画面简直不要太好看...但马齐,就算他再强硬,再武功高强,也不敢用老拳头对待陛下。估计他当时基本是在防守保护自己的头脸什么的。但即便如此,老马还是被打得很惨,被皇帝打了一顿后,义愤填膺地走了。

然而,叶璇毕竟是个聪明人。虽然当众打大臣很不光彩,事后为了遮羞发了脾气,但最后还是没有好好待马奇,两年后又起来了。

有皇帝当众打大臣,自然也不会缺少大臣打皇帝。比如南北朝时东魏权臣高成。

高澄的老子是高欢,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神经病。据说高老爹的精神很不稳定。他疯狂的时候杀人如猪狗,连儿子也经常被打死。所以高澄继承了这个特点,他什么都顾不上,哪怕是面对皇帝。

于是在和魏孝敬的皇帝袁山一次喝酒时,这货把皇帝揍了一顿:

比起君臣之间的拳脚相加,大臣之间的明争暗斗虽然没有那么耸人听闻,但也并不少见。

在唐武德末年爆发的玄武门之乱中,的猛将尉迟恭一箭射中了李元吉,威胁到了头号功臣。事后,尉迟恭自傲,行事霸道。他经常与皇帝的心腹,如无忌、方、杜如晦等人竞争,使自己的人缘极差,而自己却不自知。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大摆宴席,尉迟恭也在其中,但他们因为座位安排的问题和别人吵了起来。这时,任城郡王李道宗前来劝架。这样一来,尉迟恭就不得志了。反而把气出在前者身上,一拳差点把李道宗打瞎。

这太过分了。更何况,李道宗不是一般的宗室,而是淮安郡王李申通死后宗室中皇帝最大的支持者,也是贞观年间唯一能领军出征的宗室名将——尉迟恭如果从他在心目中的地位和信任度来说,与李道宗相比,是谁呢?

这要是换个皇帝,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尉迟恭被砍了头也没有理由去。但是李世民毕竟不同。他虽然对父兄无情,但对臣子却出奇的宽厚宽容,所以只是警告尉迟恭一顿:

但是,在剩余的27年里,尉迟恭没有受到重视,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与其他朝代相比,两三百年只有一两次大臣之争,明朝的高官显贵显然要“好战”得多——虽然不能说不胜枚举,但明朝宫廷全面武斗的概率在各个朝代都是绝无仅有的。

这里有几个著名的例子。

杨慎,明代三才子之首,是《临江仙》(即《滚滚长江东流》)的作者,在《三国演义》一开始就为妇孺所熟知。当然,杨慎在历史上更有名,那是一句让无数文人心动的名言:

小杨,这是要人命的节奏啊!明朝怎么了?鞑靼人是攻城拔寨,攻入北京还是建贼入关?或者是皇帝被俘,藩王要造反,或者是颜泉想制造混乱?

反正按照小杨那种血淋淋的要死的态度,明朝肯定是要亡国了。

其实杨达才的儿子要死要活的原因简直让人无语——那就是明世宗的朱厚熜认为生他养他的楚王朱世元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以杨慎为代表的士大夫却一致认为只有明孝宗的朱佑樘才可能是朱厚熜的父亲,而朱世元就算能生下后者一百个也只能算是假爹假货。

这是一个流传了20多年,把明朝搞得一团糟的大典。其高潮是让杨深民不得不“为正义而战,至死方休”的左舜门惨案。为什么叫悲剧?因为被激怒的朱厚熜抡起大棒,一拳打在士大夫的屁股上(***134人被法院工作人员殴打,其中17人被打死),杨慎被踢出京城,终身禁止入内。

(八卦一下,明朝真正需要有人“仗义执言,宁死不屈”的时候,文人其实是嫌弃“水太凉”的。只有在这种大概率不死的情况下,文人才会愿意冒着死的危险来表现自己的气节。)

不过杨慎这么拼到底有多少,多少是为公,多少是为私,很难说。毕竟他的父亲,亲自帮助嘉靖皇帝的明朝前内阁首辅杨廷和,因为大典被迫辞职,在黑暗中回国。小杨怎么才能不生气?

但即使他再愤怒,也只能无休止地登上皇位来恶心皇帝。但对于如何对付其他敌人,如张聪和桂萼,朱厚熜亲父的头号支持者,杨慎有更多的想法。

他找到刑部尚书赵建,和张仪商量,准备联系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埋伏在皇城上下必经之地张聪和桂萼。同时也是“杀人圣地”(为什么是圣地后面再说)——左舜门,当他的道突然发动,两个“爷们”被活活打死。

一群连一只鸡都没杀过的学者觉得这个想法很完美,就这么定了!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里,左顺门附近总有一群职位不高不低的文官,他们总是鬼鬼祟祟的,引起了皇帝耳目的注意,比如厂卫。但他们还没来得及反应,月桂花萼就来了。

虽然杨慎是打算一战就完事,张和桂会被一网打尽,但是两人关系还没好到每天都要携手上班,现在计划又有暴露的危险,不如抓一个算一个吧?

于是不知谁爆发了一阵吼声,龙武龙武的一群公务员扭着脸,尖叫着或咆哮着,大概还挥舞着拳头朝月桂花萼冲去。

老桂肯定是被吓傻了一会儿,但她很快反应过来,于是掉头就跑。

双方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他当过地方官,是个能办实事的官。既然要做事就要东奔西跑,东奔西跑的结果就是身体棒棒的,美食棒棒的,所以现在就在逃避。而杨慎,则大多是所谓的“贵族官员”,终日在国子监中度过。他们的绝活就是玩嘴炮声音大,刷文章流畅。通常,摇摆得快一点是有损士大夫的“姿态”的。对他们来说,即使是慢跑也是一项体力活动。所以杨慎人要么是身材娇嫩如女人的豆芽菜,要么是腰围六尺的两脚猪。他们就算再追几步也会心脏病发作,只能眼睁睁看着桂萼跑得无影无踪。

所以,真的不是看不起十年后造反的书生——他们连看不起的资格都没有。

伏击桂萼,却引起了朱厚熜的警惕。后者立即提拔张聪、桂萼为翰林学士(成为杨慎的直属上司),并命武定侯国勋派兵保护。这一次,杨慎上演全武行的希望彻底破灭,酿成了“义死”和左舜门悲剧。

没错,毕竟对于文人来说,手抄本有短有长,哭两次吊三次是他们的王牌。虽然最后屁股开花,失去了当官的前途,但这不还是历史上的传奇吗?这不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吗?

杨慎因为体能不好,没打到桂萼。但是如果你改变了你的身体,就很难对抗,比如尹世振。

尹世振想要击败的人是当时内阁记录的高拱。这两个人中,老殷的官声很好,而老高是一个有能力的大臣,他的施政理念对后来的铁血宰相张影响很大。

但如果我们是老殷,可能会想揍老高一顿。

为什么?因为高拱什么都好,但是脾气太臭,行为太霸道,权力排他性太强——刚入阁的时候,作为新人,他敢跟徐阶这种老将唱反调。徐阶和高拱入阁后,更加嚣张。他们先后吓跑了五营店大学生陈艺溱和文渊阁大学生赵贞吉。最后,他们甚至放过了当时有名的老人和首辅李春芳,多次逼使人辞职,最后回国做官。

旧的都被踢出去了,高拱自然成了记录。然而,即使他已经成为世界上权威仅次于皇帝的第二人,老高还是觉得有人在看着他,比如他内阁里的另外两个大学生。

其中,张,一个在建机店的大学生和第二助理,几乎不能忍受高拱。毕竟小张还小,资历尚浅,对老高比较恭敬顺从,先拿他不划算。但是尹世振不同。虽然他和高拱都是明穆宗和朱载堉的老官员,但他们的脾气从来都不对。既然* * *有难同舟共济,现在的高又不想和老阴* * *一起发财,所以当朱载满要提拔后者入阁的时候,高拱满心不情愿,把脸拉得长长的好几天。

然而,高拱不能阻止皇帝让尹世振进入内阁,但有很多方法让他出去。毕竟这种事情高拱做过不止一次两次了,是个技术工人。

他的想法是找人曝光老尹的黑料,这是开除朝廷要员的套路。只要你还想点脸,大家都不会走。至于替补人选高拱,我已经想好了,就是这个比张资历浅的小将,应该可以为所欲为。

谁知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人跳出来弹劾张四维,引起了高拱的警惕,认为是尹世振唆使的,于是马上报复,让中韩反弹尹世振——这本来就是平民政治斗争的套路套路。双方互相博弈,看谁跟皇帝的面子大或者谁的势力强大到让对方无法承受压力而主动投降,就可以成为赢家。当然,大多数情况下,皇帝是在和稀泥或者打成平手,只能妥协自救。

但是尹世振是不同的一种。他是山东大汉,不仅厉害,还很欣赏“能做就不要做”的先进理念。所以当他发现高拱是针对自己的时候,他的反应就是直接大宴老拳:

尹世振到底有没有撞上高拱?其实值得一说。

史书上只说老殷“跃跃欲试”,然后调了镜头,轮到张打拉架,然后两个老头指着鼻子骂大街(“苏”可引申为骂)。至于挥拳与张出场之间的片段,对不起,是导演剪辑出来的——这是春秋时代的文笔,正所谓“笔是笔,削是削,夏人不可赞一字”(《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十七),真是好文章!

其实这种情况在史书上很常见,既不是篡改史实,也不是胡编乱造,只是历史学家愿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详细记录。至于不想写的,不想写的,不想写的不好,那就假装没看,干脆什么都不说。这既维护了历史学家不说假话的原则,又把自己的意图和想法清晰地灌输给读者。为什么不呢?

毕竟不管高拱和尹世振的人品、政绩、评价如何,他们至少是文人中的一员,所以基本的面子还是要维护的。历史学家能直接说尹世振“急于打仗”,然后高拱被打成猪头或者两颗门牙被打掉吗?“为尊,为亲,为圣贤”(《公元春秋公羊传》),教不好孩子怎么办?就算教不了坏孩子,教坏了动物怎么办?所以别提这些破事了。

杨慎没有打中,尹世振也没有打中。明朝公务员的「武功」有这么差吗?

不,其实小杨和老尹的前辈还是很能打的。早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一群貌似没杀过鸡的大明文官,当着当时监国的王茜和后来的景泰帝朱祁钰的面,把锦衣卫司令马顺活活锤死,然后跑到左顺门再次显示实力,杀死了有权阉割王镇的党羽于贵贵和王昌燧。这就是著名的午门血案,也让左顺门成为大明文官心目中的“法外之地”,可以杀人不偿命——你明白杨慎为什么要在左顺门伏击桂萼和张聪了吧?

当然这件事可以做一篇大文章,这里就不浪费题材了。下次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