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有什么不同?
(A)英雄和奸夫
曹操,名字叫孟德,是个幸运儿,小字阿瑄。他是沛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他的父亲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所以曹操的背景并不好。
东汉末年,皇帝年幼孱弱无能,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交替掌控朝政。汉朝国家衰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频繁,各地重兵诸侯蠢蠢欲动,都在伺机进入洛阳,以“挟汉”之名,争夺大汉之国。各阶级之间的冲突迅速加剧,战争一触即发。
所谓乱世英雄,曹操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崛起的英雄。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北魏政权的创始人。政治上,对下士彬彬有礼,拥帝令诸侯;军事上,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在诗歌创作上,他豪放不羁,文采出众。这样的全才被世人唾骂。原因是《三国演义》中“乱世奸雄”的说法?是话剧舞台上白脸的出现?还是宣扬刘抑曹的封建“正统”?孙胜《异同论》云:毛(即曹操)问(当时的人物评论家徐绍):“我是什么样的人?”子不答,问之,子曰:“子能治天下,乱世汉奸。”这句话有两个原因。第一,曹操是管理国家,扰乱社会的汉奸;其次,曹操是治理天下的能臣,乱世的奸臣。所以,曹操就不能只当汉奸吗?但是鲁迅先生评价曹操说:“曹操是一个很自然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虽然我不是曹操的当事人,但无论如何我总是很佩服他的。”或许曹操听到这样的评价也算是一点安慰吧。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看不上曹操。当然,我也应该算是曹操的忠实粉丝。
小时候带着一颗童心看《三国演义》系列。曹操奸诈的嘴脸早已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烙印。现在读《三国演义》是带着对曹操的仇恨,但是我没有一些体会。曹操的形象越来越高,我开始喜欢和崇拜曹操。我才知道英雄本色,才知道世人对他的误解有多深!
(二)曹操的英雄观
《三国演义》第21回讲到曹操的英雄论。当时刘备也住在许昌。一天,曹操邀刘备卧姿饮酒,共商天下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军阀,如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等,但都被曹操一一否定。于是刘备问谁能当,没想到曹操指着刘备,然后指着自己说。刘备一听,吓得勺子掉在地上。
曹操说:“英雄之志在胸,善在腹,有藏宇宙之机,日月之志也。”也就是说,凡是能称得上英雄的人,都有驾驭宇宙的宽广胸怀,都有崇高远大的抱负,都有决胜千里的伟大才华。这三个准备都可谓是功臣。显然,曹操有自己独特的衡量英雄的标准。曹操更注重个人内在素质,兵者不善,斗智远胜战力。但是,把他们列为当时除了自己之外唯一的英雄,说明他有一双慧眼。他知道刘备野心很大,不是池中之物,活不长,断定刘备也是英雄。但他当时可能是动心了,没有趁机除掉刘备。
(三)煮酒论英雄
1,年轻的孟德,放荡不羁
曹操出生在当时一个非常有权势的官僚家庭,父亲曹嵩在汉灵帝时给邱做官,当时已经是朝廷的高官了。所以曹操从小衣食无忧,和很多官宦子弟一样,整天过街,飞鹰走狗,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据《三国志》记载,毛不太机警,有政治手腕,而则荒淫无度,死于正业。曹操也因此受到指责。所以有一次,曹操在路上遇到他叔叔,假装中风。他的叔叔慌了,跑去找他的父亲,但是当他的父亲到达时,他看到他和以前一样好。从那以后,他的叔叔说曹操的坏话,他的父亲不相信他。没有了叔父的约束,曹操更加肆无忌惮。可见曹操少年时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能够把父亲和叔叔。
还有一次,更离谱。曹操和一帮朋友偷了别人的新娘,包括出身名门的袁绍。大家正在喝酒的时候,曹操大叫:“有贼!”所有的客人都跑出去抓小偷。他冲进洞房,偷走新娘,跑了出去。袁绍有点懵,一头扎进了灌木丛。灌木钩住了他的衣服,他跑不掉,请求曹操帮助。但是当曹操把矛头指向袁绍的时候,所有人都把袁绍当成了贼。袁绍一急,从灌木丛中跳了出来。从这场小小的闹剧中,我们不难发现,曹对仍然心存芥蒂。
2.严格执法,办好军队。
曹操20岁就成了孝子,可谓是傲人的仕途。《曹臧传》说:太祖初入禁卫,修治四门,在郡门周围做五色棍十余根。凡是违反禁令的,不避豪强,一律用棍棒打死。接下来的几个月,灵帝爱上了小黄门的叔叔简硕,杀了他。京城效仿,他不敢犯罪。
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曹操一心要做个好官,严格执法,却处处被排挤,阻力重重。后来曹操做谈判官,他因为看到宦官专权搞政务,敢于几次进谏,但始终不被灵帝接受。曹操对此很失望,就不再演讲了。后来曹操做了几任官,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为官原则。在他身上,他依法惩罚了所有的人,毫不留情。曹操初涉政坛,刚正不阿,执法严明。他试图通过法律整顿吏治,改变当时腐朽的官场风气,从而挽救岌岌可危的东汉政权。但他的做法触动了很多权贵的切身利益,统治者对他们的权力心存畏惧,曹操的政治理念注定要失败。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卞继位。将军何进为了惩罚宦官,把董卓领进了朝廷。董卓废除了年轻的皇帝,建立了狄咸,这导致了首都的混乱。曹操以祭刀之名刺杀董卓失败,逃往家乡,招兵买马,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带兵南下,途经麦田,直抵张绣。那时候麦子熟了,农民看到军队到来都不敢割麦子。于是曹操从名单中走出来,对安民说:“我奉天之命,出兵抗敌,杀戮百姓。今天麦子熟了,我要起兵,凡是越过麦田,却践踏了麦田的,一律斩首。军法非常严格。都下马用手递麦,不敢践踏。”就在这时,一只鸟从田中飞起,曹操的马眼横空出世,跳进麦田,毁坏了大片麦田。曹操让行军主簿提出自己的练麦罪,主簿说:“丞相怎能议罪?”曹操说:“我自己制定了军法,我自己也违反了。如果我不惩罚它,我怎么能让公众信服?”随即,他拔出剑,试图自杀,但所有人都迅速阻止了他。谋士郭嘉说:“古书《春秋》说,法不适用于尊。丞相统领大军,怎能自刎?”曹操沉思良久,最后一剑斩断了他的头发,派人去告诉三军。这就是“剪发代头”的故事。
当然曹操绝对不会为了一个军令状丢了性命,所以很多人说曹操的做法狡猾虚伪。其实并不是。试想,一个人想要领导一支几十万甚至几十万的军队,除了个人的勇气之外,还需要有效的治军方略。既要考虑人民的感受,赢得良好的舆论环境,又要严肃军纪,让士兵信服。这需要高超。曹操做到了。曹操虽然违反军法,剪去头发以代替人头,某种程度上是不依法办事,但还是达到了“三军惊骇,皆服从军令”的效果,可见曹操治军手段之高。如果当时曹操真的依法行事,自伐,那肯定会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曹操一死,庞大的曹氏军事集团将群龙无首,势必分裂瓦解。异地的割据势力会蜂拥而至。混战会加剧社会动荡,使人民更加痛苦。这一时期,对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抑制其他封建军阀因野心膨胀而陷入混战局面起作用的关键人物是曹操。所以曹操这种“削发为先”的做法来赢得军心,是值得肯定的聪明之举。曹操执法严明、治军有方的优秀品格贯穿了他几十年的竞选生涯,这也是事实。
3.爱惜人才,虚怀若谷。
自古以来,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是能容才、爱才、用才的人。老话说得好,有容乃大。在诸侯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的乱世,曹操能够从一开始只有五千人马的地方小军阀迅速成长。经过几十年的讨伐,除袁术、吕布、袁绍、刘表外,都得到了统一。
《三国演义》第25章,刘备战败,投奔袁绍,兄弟失散。关公被曹兵困在一座土山上,别无选择。曹操对关公笔下的神武仰慕已久。当他和董卓作战时,他看到关公是一个罕见的将军,他想把它据为己有,但他没有机会。现在关公被自己打败了,这是一个天赐良机。所以他知道关公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军。但是,有三个附加条件。这可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投降方式。一个战败的士兵怎么还有条件投降?而最让人受不了的是第三条:“如果知道刘皇叔要去哪里,再远的万里,辞职也容易。”这样看来,曹操养虎为患,然后放生到山上,不就是了吗?
曹操本可以一刀斩了关羽,免除后患,却不忍与他分离。他知道关羽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杀了他会很可惜。于是他同意了关羽提出的三个条件。回到许昌,曹操以小宴三日,大宴五日的方式邀请关羽,金钱美色更不用说,但关羽根本不为所动。最后,曹操甚至大方地对待了日行千里的赤兔马。
关羽虽然杀了袁绍手下的颜良和文丑两个将军,但是在投奔曹操的过程中,他得知刘备是落后的,于是毫不犹豫的离开了曹操,投奔了刘备。曹操纵几千人,没有施加障碍,还亲自送行。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出的举动。如果曹操是个小家子气的人,关羽怎么可能活着离开!何况关羽临走时还上演了一出“大胡子独骑千里,等五关斩六将于汉寿”的“好戏”。他把曹操的守卫将领一个个都杀了,就走了。
如果别人遭受这样的损失,一定会立刻起兵杀了他,但是曹操却私下召回了去杀关羽的夏侯惇,用常人难以企及的大度放了关羽。比如袁绍帐下的陈琳写了一篇反对曹操的文章。他写了一千字,振振有词地痛斥曹操,历数曹操的种种罪行,让曹操从祖上丢脸。后来曹操打败袁绍,俘虏陈琳。但因为曹操赏识陈琳的才华,不忍心杀了他,放他走为己用。曹操因为爱才,常常不顾个人得失。只要是他认可的人才,他都会尽力争取,但得不到也不会勉强。他宁愿多一个对手,也不愿做出“生不如死”之类的事情。
曹操的爱和慷慨也体现在他的诗中。207年7月,曹操率大军北攻吴湾,途经碣石,写下《观沧海》诗:“碣石在东,以观沧海。水、山、岛怎么样?有许多树和茂盛的草。以大量意境广阔的景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描绘了日月吹进吹出的大海,包括千万个场景,充分体现了曹操旷达、旷达的态度,涵盖了宇宙,真的是人力所不及。
公元208年冬,曹操派百万大军南下,意欲剿灭南雄,统一中国。开战前夕,曹操在战船上设宴。他看到南屏山风景如画,就东望柴桑边界,西望峡口河,南望矾山,北望武林。突然,他听说乌鸦的名声在南飞,颇有感慨。于是他站在河的上游,穿过了河。悲喜交加。“我充满自豪,但我一直在为你着想。”“什么时候会像月亮一样清澈?我无法停止为此担忧。”“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食,天下归心。”这是曹操爱才若渴的真情流露。
曹操爱才如此,谁能与之相比?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在我看来,曹操的气度和胸怀大概比丞相大得多。作为一个封建统治的乱世军阀,要想称霸天下,完成统一大业,爱惜人才,胸怀宽广是必备的素质。而曹正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其中的一个原则,才使得很多人才愿意臣服于他,为他出谋划策,甘冒生命危险。
4.用人唯才。
“世间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难得。”这里“千里马”指的是人才,“伯乐”指的是善于见人用人的人。三国特别分裂时期,中国英雄辈出,人才辈出。缺的是善于挖掘人才的伯乐,而伯乐中又以曹操为最。
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对人才趋之若鹜,想尽办法广纳贤才。而且他在用人上也有自己的优势,因为他始终坚持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郭嘉在《曹操胜十倍,袁绍败十倍》的论述中说:“外宽,内妒,亲戚多;这句话不是奉承,而是能一针见血,指出袁绍和曹操在用人上的本质区别。
为了选拔人才,曹操于公元210年春颁布了求才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策略,打破了按门第选官的标准。在令中,曹操总结历史经验,认为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不是开国皇帝、中兴王,却有一个人才与之共治天下的。有鉴于此,曹操希望大臣们帮他把那些出身贫寒、被埋没的人才挖出来。后来,在公元214年和公元217年,曹操两次发布求才令,反复强调其用人制度。
经过一番努力,曹操集中了一大批人才。当时投奔曹操门下的人才不计其数,形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盛况。在曹操的人才中,他从老将晋升为大将,如宇金、乐进、典韦等。从地方投降的人才中任命了张辽、黄旭、张合、陈琳、贾诩等人;任命李典、李彤、徐琪、臧霸等。来自地方豪强;提拔荀、荀攸、王朗等。从东汉的小官;郭嘉、柳椰等。都是从普通人才中录用的。这些人才是曹家大厦的顶梁柱,为曹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不计名利、不计荣辱地选人,只要有治国用兵的本事就用。曹操在任用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眼光和高超的艺术。曹操在兖州招募贤士。当时有两个叔侄,分别是荀或荀攸,来投曹操,荀或袁绍,曹操很乐意与他共商天下大事,说:“取我之卵巢!”于是被任命为行军司马荀攸,全国名人,曾任黄门侍郎。后来弃官隐退,曹操任命他为行军教授。他们还向曹操推荐了几个当时有名的圣贤,曹操一一使用。与此同时,很多武将带兵投靠曹操,曹操先观察了他的相貌和体格,然后让他们当场展示他的武功,然后录用了他。曹操向许昌进发,途中被黄旭截住。曹操见黄旭威风凛凛,便雇用了他。
官渡之战,许由因袁绍难以运用其战略,连夜投奔曹操。当时袁绍70万大军在官渡,想和曹操决一死战,但是曹操只有7万大军,粮草匮乏。当他听说许由要来时,他非常高兴,没有穿鞋就跑出去迎接他。几次尝试后,曹操确信许由真的投降了,于是他大胆地采用了许由的策略,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即使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他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适度用人。和袁绍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后人有诗感叹袁绍说“忠言逆耳是当最恨,独袁绍无计,欲刚守冀州。”可见袁绍手下谋士虽多,却不能善用。即使他们有一百万个老师,也是徒劳的。还有曹操,
能驾驭人才者得天下,能让人才心甘情愿为自己服务者巩固天下。曹操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不是袁绍等人能比的。袁绍的“南依大江,北抗燕国,南争天下”与曹操的“让天下智以道治天下”相去甚远,这也是曹圣战败的原因。
5、拥帝令诸侯
人们都说曹操阴险狡诈,是篡夺刘氏天下的汉奸。很大程度上是受通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一个是许绍的经典评论:子可治天下,乱世汉奸。曹操听后哈哈大笑。于是人们就用这句话,再加上《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初步判他为汉奸。其次,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操以祭刀为名,企图刺杀董卓,后逃离洛阳,回到家乡...途中,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最后留下一句话:“宁愿教我对全世界消极,也不要教全世界对我消极。”;第三是曹操最无情的政治手段:挟天子以令诸侯。
事实上,当我们立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曹操的做法时,不难发现它是保守的,也是高明的。
东汉政权传到狄咸时,已经名存实亡,完全沦为傀儡政权。在狄咸登基之前,他和少帝饱受军阀割据之苦,颠沛流离。当时有一首童谣说“皇帝不是皇帝,王菲王骑离北芒。”那是小皇帝一生的真实写照。189年,西凉军阀董卓出生。然后以天子之名发号施令,为所欲为。可惜董卓生性太残忍,不久就被养子吕布卖了。可见曹操并未发起此招。
公元201年,狄咸遭受李珏的叛乱,回到洛阳。当他看到宫殿被烧毁,市场荒芜,昔日的都城只剩下废墟和短墙,满目萧条。于是他决定去山东暂避。曹操听说后,立即前去迎敌,并在众谋士的建议下,将皇帝迁到许昌,从此皇权又回到了曹操手中。
曹操利用汉献帝的名义,对其他割据势力发号施令,或投降或让他们互相攻击,然后自己占了便宜。比如曹操下圣旨让刘备讨伐袁术。刘备虽然知道是计策,但出于对刘氏家族的忠诚,不敢违背圣旨,于是出兵讨伐,而留下张飞守城,导致徐州失陷,刘备无家可归。他不得不依靠吕布。
曹操只想更好地完成他的统一大业。他对那些地方的统治者的如意算盘了如指掌。每个人都试图显示他们的忠诚,并组织军事联盟,打着恢复汉朝的旗号发动战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来可以牵制那些觊觎皇位的人,二来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他的统一大业。只是因为曹操的死,他的儿子曹丕才称帝。
但是,为什么曹称帝叫“篡汉”,刘称帝叫“续正统”?难道真的是刘的无能就要同天下人民同归于尽,而不让有才能有德的人治理国家,让人民安居乐业吗?自古以来,皇帝的位置就由能人占据。如果说曹操是汉朝的汉奸,那么商汤灭桀、攻周、刘邦灭秦又是什么?难道他们也是奸臣?可惜历史总是以成败论英雄。如果曹曹参在有生之年结束了军阀混战,统一了中国,创造了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他一定是一个被所有人崇拜的英明君主。可惜历史已成定局,曹操的操纵有千般委屈。谁能说出真相?
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袁绍放眼四州,威武无敌。毛远提出了一个方案,猛烈抨击宇宙申请和交易的神奇,柏寒的奇谋被正式授予,各为其谋,矫情武断,最后他总能抵挡住。无与伦比的英雄。”短短89个字,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已经展露无遗。我觉得这应该是比较客观合理的评价。毕竟在那个战火纷飞、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作为一个封建统治军阀,他能做我一生的英雄,胸怀远大理想,爱惜人才,懂得善用人,文武双全,体恤民生,骑马到中国,挥鞭平定北方。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