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简单的传统文化是孩子能理解的?

幼儿园传统文化

第一,用丰富的视听环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当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环境可谓是孩子的第三任老师。受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孩子可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公园文化建设

幼儿园在建园时可以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比如将户外休闲区建成中式园林,让孩子领略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室内装修也可以借鉴中式风格。比如儿童活动区的天花板上挂着中式窗棂,不仅美观,还可以挂老师和孩子们的艺术作品。儿童活动区可配置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设施设备,如彩色瓷罐养的金鱼、小藤椅、风筝、茶具、竹木屏风、中式储物柜、小盆景、竹马摇椅、笔墨砚台、折扇等。这些物品既能传递民族文化信息,又能被孩子用在生活或游戏中。当然,在环境的营造过程中,需要请专业人士进行整体设计,注意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巧妙借鉴或改造,使之更符合儿童心理;还要注意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协调与转化,避免为了突出传统而破坏园区的文化和谐。

(二)选择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材料装饰公共环境。

幼儿园可以在公共环境中选择一些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材料、图片和物品。比如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如楼梯、过道、走廊,会张贴或悬挂印有国画、书法、古代文化景观、民间器物、民俗活动等反映传统文化的挂历、画报、照片、扇子等;会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器皿等物品只能在走廊的角落或楼梯、窗台、古董架上看到。老师、孩子、家长路过都可以随意欣赏。这些图片和实物每个月都会更换,既营造了传统文化的氛围,也为老师、孩子和家长提供了了解传统文化的教材。几年来,孩子们通过观看这些图片和实物,可以学到很多传统文化的常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

(三)利用声音材料创造听觉环境

除了视觉图片和实物,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以依靠听觉音乐和语言。我们安排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个时段播放民歌或民族音乐,营造听觉环境。如在儿童晨运和户外活动中,播放欢快有节奏的或唱或说的儿童民歌,以及欢快喜庆有趣的民乐;在孩子吃饭、选择活动、入睡、午睡起床时,播放缓慢优美的民乐。这些曲子一般两个月换一次,每套大概20首。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音乐或语言只是背景,旨在通过听觉环境的营造,让孩子置身于更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无论是音乐还是童谣,都不能强迫孩子学什么,尤其是不要求他们背几首童谣。比如,有的孩子对有节奏的背诵感兴趣,可以停下主要活动,聚精会神地听演讲者讲;有些孩子从来不会注意这些声音,但这并不妨碍同样的声音通过两个月的反复在他的大脑中留下痕迹。这种做法是通过环境对孩子形成类似的“印记”效应。

(四)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丰富生动的学前教育课程要求下,学前教育必须走向社区,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很多传统文化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毗邻广州天河实验幼儿园的天河公园,有获得世界园博会一等奖的月辉园、在日本获奖的精致岭南园林越秀园、庄严的邓世昌皇冠墓等。幼儿园利用这些资源对孩子们进行园林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对联艺术、雕塑艺术、盆景艺术以及祭奠和丰收庆典等民俗文化教育。一般来说,幼儿园所在的街区、乡镇往往有当地的小吃店或小吃街、民间工艺品店、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祠堂等。这些是老师和孩子们参观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地方。此外,一些社区或商家在传统节日前安排各种具有民俗特色的娱乐和纪念活动,大人可以带孩子参加适合的项目。有些父母的工作与传统文化有关,如国画艺术家、传统工匠、传统乐器演奏家、粤菜厨师等。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和幼儿参观工作场所,或者邀请家长入园开展相关活动。总之,社区资源为传统文化教育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要重视和利用好。

二是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分层次的主题活动。

中国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传统民俗氛围浓厚,活动丰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为幼儿园开展以节日为载体的主题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因此,基于节日的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幼儿教师的知识。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当地习俗,选择可以开展主题活动的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最隆重的春节在孩子们的寒假,开学的元宵节可以作为春节的延伸,所以我们经常把这两个节日联系在一起,开展主题活动。

(一)突出节庆活动的层次性

孩子们会在几年的时间里,在公园里过几次同样的节日。如何让这些节日体现特色,激发孩子的兴趣?老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总体目标,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的主题活动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要让孩子感受到创新,愿意参与每一个节日。例如,小班幼儿侧重于节日氛围的感受和典型节日活动的参与,中班幼儿侧重于节日内涵的体验和初步理解,大班幼儿侧重于节日发展过程的理解和节日活动的展示和丰富。根据孩子的兴趣、能力、生活经历、班级资源等因素,每个班级开展节日主题活动的时间可长可短。长达两个月,比如大班的孩子元旦后进入春节准备阶段,开学后开始为期一个月的“过春节,过元宵”主题活动;短的可能只是节前节后一周的小主题活动,甚至只是节日当天的“节日化”活动。

(二)重视“节日”课程建设

"节日"课程可以作为一个全园性的作品。我们的主要方法有:幼儿园业务总监在节前半个月收集相关信息,放在老师的“办公平台”上,提醒老师设计节日主题活动方案;节日前一到两周,美术老师会布置相应的公共环境,为全园营造节日气氛;各班在节前节后开展一段时间的主题活动,师生用活动作品装点班级环境;节日当天或前一天,厨房提供两三次“时令”食物;公园或级别团体根据需要组织有老师、孩子甚至家长参加的大型节日活动。在“节日”课程中,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尤为重要。首先,家长需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孩子积累真实的假期经验。主要的传统节日,最后都是父母带着孩子在家度过的。家庭如何过节,直接影响孩子的真实体验和经验积累,以及对节日内涵的理解,进而影响主题活动的开展。第二,家长需要在节日期间收集图文资料。第三,家长需要参与亲子活动。第四,需要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作为助教,为孩子示范或讲解一些关于节日的传统习俗。家长通过参加幼儿园组织的节日活动受到感染和激励。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的意义和价值,对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进而转化为行为支持。

第三,在日常活动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园一日生活是一门课程”,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或常规活动的诸多环节中。

(A)在儿童节活动的许多方面渗透传统文化和教育。

古诗词对仗工整,典雅凝练,富有音乐感和画面感,是中国传统语言艺术的杰出代表。儿童一般对有节奏和押韵的语言比较敏感和感兴趣。因此,选择与孩子生活经历相关的四句五言或七言古诗,引导孩子去欣赏和理解,是可行的。比如我们设计了“每周一诗”的活动: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业务总监根据节气、节日或季节变化、对应事件等选择一首古诗。,并由一位阅读水平较高的老师背诵,带领全体师生朗读一两遍,讲解诗的背景和含义;各班老师在幼儿活动室的阅读区(或语言区)设立“每周一诗”一角,将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文字、视听等资料放入其中;教师在一周内多次利用幼儿在园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幼儿背诵诗歌,整体阅读诗歌中的常用汉字,欣赏诗歌中表达的意境和画面,介绍与诗歌或诗人相关的故事;幼儿园通过家联系平台发布“每周诗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在家里随机交流,也可以给孩子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强调的是,“每周一诗”的活动主要是让孩子感受古诗词的审美和语言特点,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信息,并不要求任何孩子背诵几首古诗词或认识多少个汉字。

(2)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与教学:比如在一些过渡环节,比如饭前、离园前,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童话故事讲给孩子听,或者借助多媒体播放这类故事的动画短片、传统相声的视频、评书;散步时,老师带领孩子观看园内传统文化环境;结合传统节日,在户外游戏和地域游戏中投放适合相应年龄段孩子的民间游戏素材,孩子也可以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在中学生学会用筷子吃饭之前,老师可以讲解与筷子周围吃饭有关的传统习俗;每年在大班毕业典礼或其他重大文艺演出时,安排教师民乐表演、亲子民族服装表演、传统故事表演、家长戏曲表演、师生古诗词说唱或表演演唱、武术表演等2个“中国风”节目。

(三)为传统文化教学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对某些学科产生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教育除了主题探究活动外,在五大教育领域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语文教材有古诗、童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音乐教学主要是对广东民间儿歌和摇篮曲的学习和欣赏,对传统音乐名曲的欣赏,以及少量的粤剧和京剧。美术教学包括传统美术作品和手工艺的欣赏,传统艺术形式的创作尝试;体育活动主要是学习传统体育游戏并灵活运用。在传统的文化活动中,各学科的内容可以相互渗透,界限不是特别清晰,这与严格意义上的学科教学是不同的。比如欣赏古诗词后创作国画,或者用诗词欣赏国画,就是把语言教学和美术教学结合起来,互相渗透。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艺术美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历史悠久,知识广博,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无疑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有些甚至与现代科学背道而驰。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有传承的意义。幼儿教师要懂得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取舍。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要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实际,善于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价值观来选择传统文化。

幼儿园实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现在很多小孩子从小就被父母逼着学外语,考星。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让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非常痛心。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任务,极其重要。可见,民族教育、生命教育已经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21世纪是科技与国民素质竞争的世纪。尤其是中国入世后,地球将成为一个家。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是他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学大师南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支撑,但是一个没有文化基础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进步,不会创新。”只有当一个有自己传统基础的中国人能够向世界贡献自己的一切时,他才能认同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因此,让孩子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融入西方文化的精华,重塑中国文化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它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学、书画、中国传统民间游戏(斗蟋蟀、斗鸡)。

在幼儿园二期课改的教材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了解一些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等。),感受淳朴的茶文化,认识传统服饰(唐装,旗袍等。)和美食,并开展“我来自中国”、“过年啦”等主题活动。但仔细研究后发现,涉及的内容还是不够丰富,不够全面。我认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增加更多关于古典文学学习的内容,比如中国的经典故事、成语故事、唐诗宋词等。此外,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已经面临严重断层。那么,在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可以激发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比如设计“趣味汉字”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汉字的起源,认识象形文字,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也可以激发孩子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通过接触和学习古典文学、经典故事、成语故事、传统节日和民间游戏,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得到了显著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非常愿意读千字文、三字经、唐诗等古典文学,逐渐喜欢上中国的一些经典漫画。他们开始对中国的民间游戏和活动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从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了民族自豪感。

其次,孩子的素养可以在活动中自然扩展。儿童早期识字有利于右脑的发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潜能开发、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再次,可以培养孩子的成功感。经历过早读的孩子比同龄人拥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也更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精神。我在班上教了几千个单词。孩子学会后,经常在家人、老师、朋友面前背诵,从而获得成功感,变得非常自信。

最后,通过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人的记忆力发展在6-13岁的时候是黄金时期。用童年的记忆写下这些永恒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对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是无价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巨大的记忆潜力是大脑快速发育的特征。背诵记忆是孩子最自然的学习方式。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记忆时期。

另外,识字是读书的基础,早识字可以早读书。阅读可以带来更多的知识、思考和更广阔的视野,促进孩子智力、思维、认知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一个人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以后系统学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闪烁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孕育了无数中华英才和千古风流人物,他们让中华文化巍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尤其是我们的孩子逐渐被异国的新奇所吸引。孩子们懂英语,会玩电脑游戏,喜欢麦当劳、肯德基、米老鼠、唐老鸭、圣诞节、嘉年华游乐场,却对祖先的东西——传统文化的精髓——缺乏了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当今中国的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正被纳入正常的教学目标。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要求,但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表述中,我们仍然可以深刻感受到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引导幼儿切实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所以,我认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孩子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李白的《静夜思》,罗的《鹅赋》,孟浩然的《春晓》,寓意简单,用词自然,感染力强。夸父追日、盘古田凯等典故显示了智慧和力量。《闻鸡起舞》《我婆婆纹身》《睡薪尝胆》更是歌颂爱国、树立远大理想的佳作。

其次,孩子可以受到优秀文学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潜能。古人写诗很注重遣词造句的精炼,一直是“言不惊人,誓不罢休。”没有路,就有另一个村子,展现了山村的美景,绿柳红花。这种优美的文笔和意境,对孩子来说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蒋易南》、《枫桥夜泊》、《山行》等押韵优美、意境优美、语言凝练的作品,让孩子们在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同时,欣赏色彩斑斓、有声、行云流水的画面,提高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敏感度。“开门见山”这个成语让孩子们认识大书法家王羲之,欣赏他的作品。

第三,在塑造孩子的人格,形成传统美德,陶冶孩子的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孩子将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有志之士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最常见的是“四二一”家庭模式。在这种成长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普遍性的问题:缺乏爱、不尊重长辈、傲慢、自私以及合作和分享能力差。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幼儿园开始的基础教育要让传统文化教育占据相当的内容。曹冲的雕像,孔融的梨子,司马光的破缸,教会了孩子们谦逊、智慧、勇敢的美德。《弟子规》和《圣紫晶》让孩子们懂得礼貌,懂得是非善恶,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俗话说“三岁看老,七岁看老”。从小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传统文化经典汇集了中国思想的许多精华和美德,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东西。比如:热爱学习,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这种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要从小培养,从小渗透。

但要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选择传统文学内容是教育的关键。

传统文学是在古代历史的沉淀中形成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一些传统的东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已经消失,孩子很难有相关的体验。在教育思想上,难免掺杂一些消极的、封建的思想,个别内容很难学,对孩子来说没有意义,不能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选材,辩证地去其无用,选取传统文学内容的精华,用于学前教育。要从儿童兴趣和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对一些较难的文言文和成语进行适当的改编、缩写和扩展,建立适当的内容,通过传统文学传承灿烂的文化思想,让儿童受益匪浅。

(二)教师的良好素质是传统文学课程实施的保障。

为了释放传统文学的魅力,使课程取得成功,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音乐、美术和文学素养,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能够选择有效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能够改编教材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具有表达情感的能力,能够自由运用语言,传达作品的内涵,优美的语言能使孩子陶醉、狂喜、愉快地接受教育。

(三)关注儿童的体验和感受是传统文学教育的重要理念。

开展传统文学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和热爱民族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开发孩子的记忆、认知、注意力等潜能。所以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体验,让孩子快乐地学习,不要把能背多少首诗,会说多少成语作为衡量孩子发展的唯一标准,而要关注孩子的纵向成长,这应该成为教师的基本理念。

(四)家园合作是开展传统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家长对传统文学教育的意义、实施方法和理解程度决定了学习效果,做好家长是孩子获得兴趣的保证。所以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转变观念,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家长,让家长给孩子布置一个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让家长在行为上成为孩子的榜样。事实上,我们通过家长会、文艺沙龙等形式,取得了家长的积极配合,在家中统一开展教育,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