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有哪些品种?

水稻品种,在较早的《管子·元帝》文字记载中,记载了10种水稻品种的名称及其适生土壤条件。后世的农书甚至一些诗词作品中也经常描写水稻品种。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稻田类型、栽培时间、播种育苗、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元代农学家王镇在农书中将农田分为9类:矿田、区田、田、圈田、柜田、架田、梯田、涂田、沙田。与水稻种植相关的有围田、柜田、架田、梯田、包衣田、沙田六大类。

太湖地区的围垦起源于春秋时期,战国至秦逐渐发展,汉代进一步扩大。开垦初期,由于水面大,下游排水通畅,粮食产量显著增加。

古人为了解决水患问题,在田地四周同时开挖塘堰,从而逐渐形成了横塘竖塘的池塘圩田体系。

搁田又称分田,是在沼泽地里用木桩做架子,选取葫芦巴根等水生植物与土混合,铺在架子上,种上水稻。这种方式种植的作物漂浮在水面上,与水竞争,不被淹没。宋元时期,江南、淮东、两广等地都有这种田地。

古人为了扩大耕地,在山区要求田地为梯田,在水面要求田地为圈地。比如四川、湖南两省的“农田”,粤北、江西东部的“农田”。还有古书叫口田,雷鸣田,山田,岩田。

关于水稻的耕作制度,水稻一年只能种一次。早稻品种出现以来,种植范围逐渐向夏季日照长的黄河流域推进,而在南方,一年可种两季甚至三季。比如明朝出现的三季稻就是。

从宋代到清代,双季稻一直是闽浙沿海地区的主要耕作制度。双季稻的比例很小。太湖流域晚稻田从唐宋开始种植冬小麦,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我国稻区复种指数提高,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土壤肥力从未下降的原因。

原始水稻栽培区分旱稻和水稻后,水稻首次直播。南北是一样的。至于育苗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原因各有不同。北方育苗移栽以减轻草害为目的,南方育苗移栽也能减轻草害,但与多熟制尤其是复种制的发展密切相关。

系统开发后,移植是解决季节性矛盾的有效措施。

起初,水稻灌溉用水是利用天然河流,通过挖掘大小沟渠,在池塘中蓄水,用堤坝防止外部水的入侵等措施,发展成为可以种植水稻的稻田,成为一项相当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用了两千多年,是四川粮仓的基本保障。

水稻生产的重心在南方,秦汉时期南方还没有完全开发,所以水利建设主要在北方。唐宋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向长江流域转移,人口增加,稻田开垦,水利条件保障也迅速发展。此外,古人在水位低的地方使用翻车、斗轮、水桶、橘皮等灌溉工具。

早在西汉的《氾胜之书》中,就有关于稻田灌溉技术的精辟描述:春天天气还冷的时候,要保持稻苗的水温较暖,这样田里的水才能留在田里,得到更多的阳光,所以进水口和出水口要在一条直线上。夏天为了防止水温上升过快,进水口和出水口错开,使田间水流起来,有利于降温。

关于水田施肥的论述,最早见于南宋陈芳的《农书》。其中认为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更新和加强,粪肥要入药,施肥要根据土壤情况,这些思想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在水稻施基肥和追肥的关系上,以前的农书都是强调基肥,因为追肥是最难掌握的。但长期的实践经验使古代农民逐渐创造了按苗色追肥的技术,在明末的《沈氏农书》中有详细的描述。

汤浦圩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