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牛城的由来,清风楼的由来
青州,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因色碧而得名“青州”。它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七千多年的文化。其城建于西汉,几经迁徙,位于南阳河南岸。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右边是山川,左边是大海。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内陆和沿海的交通要塞,自西汉以来就是历代的名城名镇。
据传说,方圆最早的城市青州城有几十英里大。因历代战争需要,三次缩小,即自古流传的著名的“三步青州”。另有青州城“三迁四建”的记载。自西汉以来,在青州西南的楼楼山脚下,瀑布水流处,建立了广县。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分为十三个刺史部,青州刺史部设在光县,为第一个青州市。西晋末年,光县因战乱遭到严重破坏。怀永嘉五年(公元311),青州刺史、青州人曹贲在原城西北的王耀山脚下另建新城,加固城墙,加强防御,将城命名为“光谷城”,形成第二座青州城(一迁二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鲜卑人慕容德占领光谷,在此建都,建立南燕国。安帝艺兮六年(公元410年),东晋武帝派大将攻城,灭南燕,夷平光谷城,定名为青州刺史。杨木之另起炉灶,三义青州城。光谷城东,南阳河北岸一带,建新城,名东阳城。这是第三座青州城(两迁三建)。东阳市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长800米,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城内有五个城门,分别是东面的“小东”,西面的“泰山”,南面的“南天”,西北面的“真清”(马邑),东北面的“武曲”(东苑)。南宋,明帝太史五年(公元469年),北魏文帝晋升三年,东阳城被北魏攻陷。孝明Xi平二年(公元517年)秋,人口众多、商贾众多的东阳城,到了河南岸,筑起土墙,建起了比东阳城还要大的南国。这两个城市被一条河隔开,并由桥梁连接起来。就像一座城,这就是后来的南阳城,也是三次四次建成的。城外几英里处有一些高大的类似地球的城墙。原城墙是否已被拆除,无从考证。最后的青州城,离方圆还有十多里。在明朝,城墙被加宽加高并用青砖加固。城的形状像一头卧在云门山脚下的壮牛,所以又叫“卧牛城”。城墙又高又宽,建城用的土都是就地取材。用土造城后,借土的地方既是护城河,又事半功倍。土用得越多,护城河挖得越宽越深。青州城与其他城市的区别在于护城河又宽又深。此外,自古以来河道因洪水而扩大,护城河深约四五米,宽约30米。
青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加强防御,有双门,在主门(大门)外还建了一个小门。两座城门中间由一圈城墙连接,圈城被称为“瓮城”。如果敌人攻城,就必须攻击第一道防线——“瓮”,突破它。守军将关闭第二道防线——大成门。关闭城门后,他们会释放1000公斤重的城门,这将使城门变得极其坚固,他们可以从城门上方和圆形城墙上方用箭攻击入侵的敌人。如果小闸门能再关上,就会形成鸟中捉鳖之势。城内有四座城门,城门之间的角上有望楼把守,望楼就是望楼和烽火台。如遇敌情,可点燃烟雾报警,两个大门的守卫可互相照应。青州城墙坚固,防护严密,易守难攻。
一、青州南门说“福彩”。大城门当地叫南门,南门门口左右墙上有很多小洞。这些洞是值勤士兵休息的地方,不占用街道。他们冬天可以保暖,夏天可以乘凉,值班的战士可以轮流休息。设计巧妙实用。水浒中,宋江带领众将观察城外地形,在南门外的高坡上。青州城南门远眺云门山。站在塔上,凤凰山、云门山、陀山一览无余,尤其是云门洞顶上悬挂的镜子。南门外,现在是云门山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第二,东门叫“海燕”。当地叫东门,比南门高,比南门大。大门高约15、6米,门口深约30米,宽约10米。每到夏天,洞内凉风习习,是当地居民纳凉的好去处。城门外的石墙上刻着许多图画和故事。可惜没有保存下来。门口顶部的青砖被硬物划成了几米长、十厘米深的沟。传说古代有一位武将骑马经过,身披铠甲,高大魁梧。虽然穿过十几米高的门洞后他低下了头,但头盔上的铁矛还是将门洞顶部的青砖捅进了一条深沟。东门的大城门和小城门距离大,面积广,所以东门的骨灰盒也很大,住着几十户人家。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中提到,住在青州市东门外的王光就是东门。小东门的洞壁上也有很多小洞,供守城的士兵休息。在门外,沿着城的根部建有快乐轨道,通往其他城门,供守城的士兵在城内巡逻。
三、西门为“代宗”。西门和北门拆得挺早。西门面向西北,城墙高大坚固,巨大的长方形石块铺成的路面从城内一直延伸到城外的吊桥。西门原有建筑拥挤繁华,但因战乱不断,房屋被拆,百姓迁走,只留下几寸断壁残垣。城门拆除后,几段城墙孤零零地矗立着,寒风中摇曳的白杨树陪伴着孤独的石板街(如今西门已成为中国传统的飞檐翘角建筑群,宏伟的博物馆就在这里)。顺石街出西门,顺坡向西,便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居。它面对的是北宋范仲淹由四郎知青州时所建的范公亭。有小桥流水,绿树环绕,有一种神秘幽静的仙境氛围。
4.北门,名为陈展,位于南阳河畔,地势较高,居于河南岸,与早期的东阳城隔江相望,是向西和向北的必经之路。城外是著名的万年桥。桥下的南阳河又宽又深。雨季到来时,南阳河汇集了西南山区的水。浊浪滚滚,气势磅礴,为青州城增添了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和美丽的景观。现在南阳河边的竹林正在下雨,水波荡漾,假山瀑布,鲜花遍地,是青州一景。
===================================
卧牛城的由来:临汾,汤涛和齐一的旧都,历来被称为卧牛城。1977 10有人在城墙东北角取土时,挖出了一个石箱,里面装着一个铁卧牛的雕像,还有明代朱洪武的碑文。铁牛重124公斤,底座重33公斤半。这大概就是临汾被称为卧牛城的见证吧。临汾市始建于西晋,距今约1600年。铁卧牛是什么时候埋在城墙里的,无法考证。出土铭文有“桂畴(1373)冬季一月有五日”等字样。城墙整修时,从城东北角挖出了这头铁牛。又说五代梁开平二年(908)九月,麟州刺史记载交战时,寇退守修城,掘之。当时他觉得吉利,就把铁牛原封不动地埋在了原地。明代第二次出土后,又认为是“退兵灭寇兵之吉日”,故选其为吉日藏之。1977 10是铁牛第三次出土。现在这只铁卧牛已在临汾姚庙展出。
==========================
庆丰大厦位于邢台市桥东区顾芳街北端(原老城区中心,政府办公楼前)。邢台,元代属顺德道(先属府),明清属顺德府。今天,城市一直由道路和政府管理。庆丰楼原位于府衙前,是府衙的组成部分。青风塔的建造日期不得而知。据顺德府志记载,清风塔“建于唐宋”,后因战乱等原因毁于一旦。明宪宗三年(公元1467年),邢台知府李光恒不惜重金重修。重建的庆丰楼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青峰楼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依然雄伟壮观。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庆丰楼是一座重檐、依山而建的建筑,高度超过70英尺。它分为三层,下面有一个平台和一个飞檐。庄严雄伟,具有民族风格。一楼是砖石平台,中间是拱形门。门可以对车辆和行人开放,也是夏天纳凉的好地方。二楼青砖围合,正厅居中,前后门相对。大殿西南角的墙壁上镶嵌着一组四季的诗词书画石刻,相传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可惜春色尽失,如今只剩下夏秋冬三片。此外,10个刻在庆丰楼的石雕存放在室内。第三层是木制的,四面都有门。屋檐下有一块巨大的牌匾,上面用苍劲秀丽、典雅大方的字体写着“庆丰楼”几个字,原是明代一位宰相所写。若登上,站在最高处,遥望栏杆,城内店铺林立,太行山苍翠,兴州尽收眼底,故称“望郡楼”,是旧时“邢台八景”之一。
据同时代人陈进所著《清风楼记》记载,李光恒建成此楼后,“闲暇时聚宾客登之,四洞宽阔,俯瞰之”。李光恒标榜自己:“御风清幽,从帝侧来,我先宣之,播于八端”,“护我御图,使龚为磐石”。他的封建臣子对国家的忠诚之思溢于言表。而“庆丰楼”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解放后,庆丰楼多次修缮,1997年才彻底修复。为了烘托和丰富这一文物景观,对庆丰楼前的傅佥街进行了规划改造,建成了一条明代仿古街。一条牌楼飞檐、雕梁画栋的古色古香的街道,与古色古香的庆丰楼相得益彰,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民族色彩,成为邢台市的又一道新景观。
位于百色市中山一路八一希望小学,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建于1911。是砖木结构的三层独立建筑,因为四面八方都可以逆风。因此得名“庆丰楼”。
成立时是军政处所在地。大楼不仅是办公室、会计室,还是卧室。百色起义创办的报纸《右江日报》编辑部就设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