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原文)的现代翻译
秋季山洪汹涌,数百条河流汇入黄河。径流大而急,水雾蒸腾。河两岸和水中沙洲里的所有牛马都和水雾混在一起,变得朦胧起来。
河伯见之,自鸣得意,以为天下荣华皆盖黄河。他顺着水流一路向东,到达了北海。向东望去,他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这一刻,赫伯顿然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收敛了之前洋洋自得的面容,望着大海向北海惕慨叹道:
正所谓“真理多听,自以为是。”那就是我。曾经听说孔子知道的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重视。以前我不相信这种说法,直到今天看到海的浩瀚无边,我才知道什么是大。如果我今天没有来找你,我会有危险,会被可笑很久。
北海若君说:
面对井底之蛙,不要跟他讲大海;因为生存空间狭小,所以一直没见过。蜉蝣整个夏天都在生活,所以不要告诉它们霜冻。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没见过。不要给无知的人讲大道;他被世俗的教条所困。今天你从窄窄的河里走出来,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所以我可以给你讲讲大道。
世界上的水比海大。万川入海流,浩浩荡荡永不停息,海不因此而泛滥;海沟很深,水往下流,直奔坟墓,永不停歇,海水不减。无所谓春秋,无所谓旱涝,海总是在增或减。大海的容量远远超过河流,无法用数量耗尽。海虽大,我不自满。海虽大,只从天地大道中得其形,也从阴阳之乱中得其气。我的海,置于天地之间,不过是山中的一石一叶。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后怎么能沾沾自喜?
想一想,四海之大,置于天地之间,不过是大泽的一条缝。再想想,九州之地,置于四海之间,不过是谷仓里的一粒玉米。天地万物,万有创造。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只是其中之一。人们聚集在九州大地,在那里种植谷物,乘船和汽车旅行。作为个体,他们只是芸芸众生之一。就这样,我们每个人,在世间万物面前,只是一匹骏马上的一根毫毛,很渺小。
再看看这个世界,五帝传下来的,三王争来的,仁人所虑的,圣贤所为的,不过是这个微小的世界罢了!博艺辞职,世界给他起了名字;孔子传道,世人称他博学。这只是自满,就像你秋水暴涨时的自满。
河伯问:那样的话,我把天地当最大最小可以吗?
北海若君回答:
不对。事物的数量是无穷无尽的;时间的流逝不会停止;得失相反,相辅相成,本来就是守恒的;结束和开始,只有轮回,没有明确的原因。
得道者,观万物,知远近不同。所以,你看到小东西,并不认为里面的物质的量一定很小;当你看到一个大的东西时,你并不认为里面一定有很多物质——那是一切事物的量,是取之不尽的。
得道者,通古今,知时光流逝不可追。所以,你不会看腻长期存在;感知生命的短暂,不要祈求生命的延长——这是时间的流逝,不会停止。
得大道者,洞察得失,知道盈缺之间有天命。所以,得到了东西就不会太高兴,失去了东西就不会太担心——这就是得失规律,相反,这是现成的,也是保守的。
得道者,看透开头,知道生死自然。所以,我们不会因为生命的诞生而欣喜若狂,也不会认为死亡是一场灾难——这就是生死的规律,只有轮回,没有确定的原因。
看看芸芸众生,知道的远比不知道的少。他们的寿命远不及他们死后的漫长岁月。他们以有限的认知和生命,试图穷尽天地大道的无限意义,所以迷茫,不能自满。从这个角度来说,怎么能说一点点是最小的,天地是最大的呢?
河伯问:全世界都说“观察事物时,执着于细节看不到全貌;如果你只看轮廓,你将无法找到边界并理解它。“是这样吗?
北海若君回答:
拘泥于细节,很难看到全貌;囿于大纲,难以看清脉络。所谓细而小的东西,也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来分析;所谓宏大和重大的事情,也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忽略。当然是世间万物。
大和小只能形容有形的东西。对于无形的东西,已经不能用大小来区分,也不能用数量来衡量。文字所能描述的,只是一切事物表面的外在表象;一切事物的微妙内涵,只有理解。天地之道,既是不可言说的,也是不可理解的,所以细微还是浅薄,微观还是宏观都无所谓。
得道者,不害人,而不知恩,不知人;不谋私利的人,但也不看不起收门的人;不争富贵,但不提倡盲从;不求人什么都做,但他不提倡自力更生,也不鄙视贪婪和污秽;他们的所作所为与世俗不同,但并不主张故作古怪;他们随大流,却不觉得阿谀奉承低贱;他们不为世人的高官厚禄所诱惑,也不以受罚时被宰为耻;他们知道对与错,小与大,没有明确的界限。
我听到人们说-
得道者,不求闻达;
道德最高者,不计得失;
大人,我无拘无束。
这是追求大道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河伯问:万物都有外部和内部。怎么才能区分贵的和便宜的,怎么才能区分大的和小的?
北海若君回答:
从内外相通的天地大道来看,一切无所谓高低贵贱。从内在来看,任何东西都有自己贵的理由,都是以其他东西为基的。从世俗的观点来看,等级不在事物本身。
从一切都不一样的观点来看,如果你只看到事物“大”的一面,你称之为大,那么一切都不大;看到事物“小”的一面,就称之为小,所以一切都是小的。世界虽大,但在更大的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它虽小,但与更微观的世界相比,它大如小山;知道了这个辩证的道理,我们就能分清一切事物的大与小。
从无用功的角度来看,看到事物“有用”的一面就叫实用,所以一切都是实用的;看到事物“无用”的一面是无用的,所以一切都是无用的。“东”和“西”指向相反的方向,却相互定义;知道了这个对立互补的道理,我们就能分清万物的作用和本质。
从主观价值判断的角度,如果你只看到事物“对”的一面,你称之为对,那么一切都是对的;看到事物“错”的一面就叫错,所以一切都是错的。知道了姚和杰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另一个是错的,就可以理解主观判断的局限性了。当年姚禅让位于舜,所以皇帝被延;燕王让位给儿子,国势断绝;商汤和周武王争夺天下,成为一代帝王,但白公赢了,争夺皇位,却被杀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放弃是对的吗?打架,对吧?帝尧做的对吗?你做错什么了吗?是非总是因时而变的,价值判断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巨树可以用来攻城,但不能塞小洞。这意味着每样东西都有不同的功能。好马一日千里,论捉老鼠,不如野猫黄鼠狼。这意味着一切都不同了。猫头鹰晚上能抓到微小的跳蚤,白天只能闭上眼睛看不到山丘,说什么都有不同的禀赋。所以,怎样才能看到“是”而不是“对”,“治”而不是“乱”?这样的偏见,说明你不懂天地之理,不懂万物之情。这样的偏见就像见天不见地,见阴不见阳,是行不通的!不带偏见地一直说下去,要么是愚蠢,要么是骗人!同样是禅让,始皇帝的情况不一样;同样是继位,三代礼不同。一个不合时宜,背弃世俗的人,叫做篡位者;符合时代,符合世俗的人,称为高僧。河伯,你不用多说,怎么能明白贵贱之分,万物之大!
河伯问:那样的话,我该怎么办?不要做什么?我该如何选择?我到底该怎么办?
北海若君回答:
用天地大道观察万物,不贵也不便宜,因为万物都是对立互补的;不要执着于“自我”,这是违背天地大道的。
用天地之道观察万物,没有多少关系,因为万物本来都是有盈有亏的。不要执着于“偏见”,这是违背天地大道的。
道,端庄威严如一国之君,不会偏袒任何人;陶,悠然如庙中土地神,不会自私,保佑任何人;道,高洁发散,充盈宇宙,无尽无边。道,胸怀万物,铁面无私,不偏不倚。一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为什么会贵或者便宜呢?路无尽头无始,万物皆有生死,不必执着于一个暂时的存在。大道盈虚周转,万物能量流转,不必执着于一时的形式。时间永不停息,时间周而复始。万物凋零,然后万物生长;一切结束,然后一切开始。知道了这一点,才能谈大道之理,谈万物之理。万物生长,如奔马,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你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有答案都在路中间,顺其自然就好。
河伯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钻研大道?
北海若君回答:
得道者必懂事,懂事者必知如何应对,懂得应对者不会因外物而自伤。火烧不着得道者,水淹死不了他,寒暑侵袭不了他,动物无法靠近他。这并不是说他们坚不可摧,而是说他们能够提前洞察危机,在命运未卜之前等待它的改变,然后谨慎选择落脚点,所以外物伤不了他们。
古语有云,“心中有天,生而为人,人而为天”。也就是说,得到大道的人,一生都会遵循大道的规律,面对世间的纷乱,不避不避,坦然面对,慎重抉择,使自己心安理得,自得其乐。即使有时候要经历曲折,有时候要妥协,只是因为心里有天堂,才不会迷失方向,最终会走到路。
河伯问:天道是什么?什么是人性?
北海若君答:牛马生而四足,是天;给马笼子上人头,给牛上鼻环,就是人性。古语有这么几句话:“无为而伤天;别装了,有伤自然;不要求虚名,虚名会要了你的命。记住不要忘记,回到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