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布币的制作方法及文物模拟

中国东周时期的青铜铲形货币。它出现在春秋末期,战国中期以后广为流传。主要用于三晋、凉州地区。由青铜农具铲演变而来,称布从铲;因形似铲子,故又称铲布。

最早的布币,头部是空心的,保留了柄部作为工具,称为空布。之后变成了平布,币体完全变成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字常铸在素布上,如安邑、晋阳等地名,亦如一圭、十二朱(铢)等货币单位。制造发夹形状的硬币表明这种农具在这个地区被用作交换媒介。王莽复古风之后,曾经重制过布币。布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空布、平布等铲形钱币的总称。因其形状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中原各国流通的铲形铜币。铲形工具曾经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所以最早的钱币是铸成铲形的。布原指麻布,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铜钱出现时,由于长期习惯,人们仍称之为布。然而,一些前辈认为布是梁潜的谐音。布币分空布和平布。洪尊平布已有记载,空布作为钱币的确定始于清代。自嘉庆、道光以来,有古钱学者指出布币上的地名属于周诸国时期,从而否定了有人认为是三皇五帝时期遗物的错误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