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上都遗址简介及详细资料

据史料记载,最早进入滦河上游的是山戎人和东胡人。

三世纪时,东胡分为两个分支——鲜卑和乌桓,元朝的首都是乌桓人居住的地方。

公元4世纪后,拓跋鲜卑崛起,建立北魏。元朝的首都位于北魏长城外的牧场。

公元10世纪,辽朝和金朝都曾把这里作为狩猎和旅游的绝佳场所。

南宋四年(1168),万将其命名为金莲川,意为“莲花相连,金枝玉叶相连”。

南宋嘉定四年(1211),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南下采金,占领滦河上游的周桓,金莲川演变为成吉思汗的避暑胜地。

南宋嘉定八年(1215),成吉思汗将周桓梁忠作为他的“夏宫”。成吉思汗分封将领时,元朝的上都地区是木华黎家族的世袭领地。

南宋嘉定四十九年至宝祐五年(1256~1258),忽必烈命近臣(刘)在滦河北岸的和龙岗以东各建一城,命名为开平。忽必烈登基建立元朝统一后,开平府不断翻修扩建。

元朝统一四年(1263),升为都城,定名为上都。

元朝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将国家命名为“元”,上都城和大都城成为元朝的两个候补都城,经历了十一位皇帝,108。直到元末,商都一直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1996年,元代商都遗址首次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1999年,国家投资100万元,将场地内“五一畜牧场”的103名员工迁出,并对场地进行围垦。

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对元上都遗址皇城城墙进行了300多米的修复,对遗址内的菜坑、人工水渠等设施进行了填平,并封闭了遗址内的道路。

2006年,元上都遗址再次被列入重新制定的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2009年,自治区成立了以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为组长的申遗领导小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进入关键阶段。

2010年6月,为恢复元上都遗址原生态环境,加强元上都遗址环境管理和保护,推进元上都遗址申遗进程,* * *建立元上都遗址自然保护区,确定1814.52平方公里为元上都遗址遗产申遗保护区,包括34342公顷和缓冲区。元上都遗址本体周边的湿地、草原、森林等已全部纳入元上都遗址申遗保护区范围。

2011制定了《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元上都遗址生态环境和特色景观保护规划》等一系列保护法规。投资6000多万元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项目;元上都遗址将于7月11日正式向游客开放。2011年8月,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要求,联合国专家对元上都遗址的遗产价值、保护和管理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评估。

2012年5月,世界遗产中心发布官方报告,采纳了申请文本中关于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表述,认定其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管理状况完全符合世界遗产要求,提名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地理环境位置元上都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东经116 09 ' 50 "-111 ' 40 ",北纬42° 20 "。

元上都遗址是典型的元上都遗址,属于河谷平原和风沙堆积区。这里的地形南高北低,由两个地貌单元组成:低丘和沙丘。海拔在1265-1281米之间。总体地貌为燕山北麓的察哈尔丘陵区,由沙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湿地组成。

气候元上都遗址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5438±0.5℃,冷月平均气温-65438±07.8℃,最热月平均气温65438±08.7℃。年平均降水量365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7%。本区年平均风速3.6 m s-1,极端最大风速40.0 m s-1,年平均大风日数72天(风速≥ 17 m s-1),风向以西风为主。

袁尚都城遗址总体布局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城,北有山,南有水。

元代商都概述作为蒙古统治中心的元朝都城,南以商都河为界,北以龙岗山为界,四周是辽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的整体规划形式,即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宫殿、寺庙,以及蒙古传统建筑。

保存完好的宫城、皇城、外城墙、整齐对称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建筑遗迹、自然生态良好的草原、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中国最完整的大型古都遗址。

文物遗存外城呈弯尺形,围绕皇城西、北两侧展开。西、北墙长2220米,东墙长815米,南墙长820米。现有城墙占地约288公顷,基宽10米,顶宽2米,储高约3-6米。外城距西门北侧225米,向皇城北门西墙斜砌一座东西向隔墙,将外城分为皇城西、北两部分。隔墙底部宽度为3m,剩余高度为0.7-0.8m,顶部宽度为2.05m..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夯层厚约20厘米,厚薄不均。密实程度不像皇城,外观也没有砖石。* * *有四个门,一个在南墙上,一个在西墙上,两个在北墙上。外城被护城河遗迹包围。

外城皇城皇城平面近正方形。东墙长1410米,西墙长1415米,北墙长1395米,南墙长1400米。占地约164公顷,现存高度约6-7米,墙基宽12米,顶部宽约5米,向上逐渐变窄。四面墙外侧有马脸,每面6个,每面24个。马面底宽12m,凸墙约5.4m,现存高度约5.8m,马面中间用黄土夯填,内外两面用天然石料包裹。石墙厚约0.5-0.6m,外侧石块略平。在石墙底部挖基槽,修筑斜坡墙基础。皇城城墙有六个城门,南北城墙中间各有一个,皇城东西城墙各有两个。在皇城的西墙西侧和北墙外侧,发现了明显的河沟遗迹。河沟距城墙约25米,宽10米。

皇城宫城的平面近乎正方形。东墙长605米,西墙长605.5米,北墙长542.5米,南墙长542米。占地约32公顷,四面有不同高度的夯土墙,最高5米,墙基宽10米,顶宽5米。有的墙是砖砌的,中间用黄土夯,内外两面都是青砖。砖墙底部垫以石条或片岩作为基础。东、西、南三个城门,城墙外挖有封闭的壕沟。

宫城官巷东关长约800米,向东北方向延伸。南关长约600米,与滦南的建筑相连。今天,有石桥基础连接两岸的河流。西关向西延伸约1000米;北城墙外没有建筑和街巷遗迹,因为外城北部是皇帝快乐出行的宫殿。在北墙一公里外的山麓,有大型建筑遗迹,多为整齐排列的小楼,有的形成建筑区,其中主干道、小路排列整齐。在这些建筑遗址中只能看到用石头砌成的墙基,表面很少有遗迹。只有靠近南面的一些建筑,有残瓦和泥塑佛像的碎片,应该是小型佛寺遗址。

刘建都关厢铁篷渠时,因地多沼泽,山上竖起铁帆布,以节约用水。“铁画布挺立海竭,卧龙飞去。”这根铁竿竖起的山,就叫铁竿山。元大都西北的哈台上敖包,就是铁赞干山。敖包西侧,至今还保留着铁竿底座。铁赞干运河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设计修建的。铁赞干运河在元上都外城西门外450米处转向东南,在西关街北侧转向南进入闪电河。渠道宽约50米,蓄高2~5米,全长近6公里。修建这条运河是为了确保首都的安全。

左侧弯夯土铁饭干渠墓概述

庄子山墓地DZXM8清理后从坛上发掘出26座墓葬,其中19座无墓,均为长梯形平面的坑墓。每个墓的规格差异很大,墓的走向多为西北方向。由于早期被盗,葬式不清。有许多陪葬品,包括铜、铁、金、银和丝绸。上图为墓地DZXM8清理后的祭坛。

榛子山墓群

榛子山墓群——航拍照片榛子山墓群位于多伦县城西北的上渡河乡,距元上都古城遗址9公里。是元上都附近规模最大的元代墓葬群,属于汉家墓葬群。墓葬以贞子山主峰为依托,在四面山缓坡上呈碎片状分布,面积约174公顷。据统计,有近1500座墓葬。此外,在南屏山脚下也发现了少量墓葬,南屏山与元大都南部的榛子山墓群相连。

一个树墓群

树葬群位于商都尹乐苏木北部的山湾缓坡上,正蓝旗袁尚都城遗址西北约12 km处。属于普通的蒙古族墓葬。该墓群的墓葬基本分布在两个相邻的地势北高南低的缓坡上,分为两个区域,东西距离约1500m。

一棵树墓群1995~1998,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三次清理26座墓葬。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很少,* * *出土的随葬品也很少。* *共出土墓葬8座,随葬品191件。“由于被盗,墓中陪葬品的位置不清楚。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一般很少。* *出土随葬品191件,无任何随葬品的墓葬8座。随葬品墓也很多,一般5~8个左右,最多6l,最少只有1。

忽必烈铜像铸造于2007年,高约7.5米,长34米,厚6米,总重量80吨,分别象征元朝都城遗址750年历史、忽必烈在位34年、元朝都城六位皇帝登基和忽必烈80大寿。这座雕像造型优美,内容丰富,是元世祖伟大的军旅生涯、治国平天下的浓缩画卷。中间是忽必烈汗。忽必烈(1215-1294)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塑像的右侧是蒙古骑兵的场景,左侧是元朝的大臣,主要是刘、凯尔波罗、郭守敬、姚枢、八思巴、波斯等国的使臣。忽必烈铜像金莲川草原

“金莲川”,原名东丽湖东川,夏季满眼金莲川,远远望去,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它绵延于滦河上游商都河两岸,东西长60公里,最宽处为元商都遗址,约5-6公里。金大定八年(1168)五月,金世宗将东丽湖东川命名为金莲川,意为“莲花相连,其金枝玉叶相连”元宪宗元年(1251),忽必烈奉命掌管“中国南方大漠军务总务”,并在此定居,广招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锦连川幕府”。金莲川草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不仅是水草秀美的天然优良牧场,也是骑马狩猎的清凉游乐场所,曾是我国辽金元时期帝王的避暑胜地。金莲川草原皇城明德门

它是从皇城道进入元上都的第一道城门,属于皇城南门,位于皇城和宫城之间的南北轴线上。门口长24米,宽4.7~5.7米。两侧墙体为青砖砌成,券顶坍塌,券门口留下约7米高的大门坍塌后的建筑遗迹。门外,骨灰盒呈长方形,东西宽63米,南北长51米。这堵墙是由石头建成的。瓮城门长12米,宽3.5-3.8米。中间有石柱,就是一般的石头。门口两侧有石叉柱和木门柱。皇城明德门宫城玉天门属于宫城南门,居住在皇城和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门洞为砖石结构,瓮在门外,东西宽60米,南北长27米。元代有“万人骑城南,御门下百官”和“御门前闻圣旨,驿马飞至大都”的诗句。这是数百名官员聚集并听取公告的地方。考古发现,骨灰盒东西两侧有两排建筑基座,推测是官员上朝或候命时的休息场所。宫城玉天门宫城大安阁

这座建筑的基地位于宫城市中心。上层为明清雍和宫旧址,下层为元代大安阁基址。基址平面呈凸形,东西长36.5米,南北宽30米。地基底部拐角的外缘被规则的条状砂岩所包围。基址西南角出土一座完整的汉白玉龙纹柱基,高2.1 m,宽0.53 m,厚0.52 m,雕有精美的龙纹。大安阁建于至元三年(1266)。南宋忽必烈攻取汴京后,“取汴京宋惜春亭之料,略有损益,故取名大安。“全阁‘飞腾突起,栖于天’,令观者感叹‘神为鬼谋,洞心惊惧’,而元人则有‘大安御阁为瑰丽阁,华阙冲天’之赞叹,可见其曾经的雄伟壮丽之景象。大安阁在元代被用作宫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经常在这里举行重要的政治仪式,如皇帝即位、接待外国使节等。此外,包括皇帝访朝、讨论国事、佛教修行和与大臣聚会在内的日常活动也在这里举行。这里发生过许多具有世界性或区域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包括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舜帝五位皇帝的登基,忽必烈在元世祖的会见凯尔波罗,南宋灭亡后忽必烈被南宋君主降服等。宫城1号建筑基地(金奎大馆)宫城穆青馆

这座建筑的基址位于皇城和宫城之间中轴线北端的宫城北墙中间。它是宫城最大的建筑,根据考古研究推测是穆青馆的所在地。穆青亭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元十三年(1353)。元代是供宴饮、议事、居住的皇宫,元诗中称之为“北阙”。木清阁遗址现有桥台高约8m,东西宽137m,南北长67m,总面积9180m2。桥台平面呈凹形,上有东西两翼的厅堂,呈“阙式建筑”形式。对东翼顶部进行考古发掘后,发现基址顶部有一座大型木结构建筑。宫城二号建筑基地(木清阁)皇城东城墙

城墙全长1410米,中间用黄土夯打,夯打层厚约12-14厘米,内外两面包裹天然石料,石墙厚约0.5-0.6米。大部分墙体保存完好,残高约2.0-5.5米。2002年,对皇城东墙北段368米的外墙和两个马面进行了清理和维修。皇城东城墙遗址博物馆现有建筑建于2007年4月,2008年4月竣工,2008年7月对外开放。建筑的建筑功能分为展厅、文物库房、商业工作室、办公楼等。基本具备文物收藏、展览、研究、教育、交流、行政办公等综合服务功能。目前有五个展厅。

2011年4月,博物馆开始对展厅进行改建和展出,完善安保系统和游客服务设施。7月对外开放,2011。目前,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中。元代都城博物馆遗址的价值,被历史学家誉为堪比意大利古城庞贝的都城遗址,融合了蒙古文化和中华文明,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明阶段。保存完好的宫城、皇城、外城墙、整齐对称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建筑遗迹、自然生态良好的草原、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中国最完整的大型古都遗址。

元代商都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表明,它不仅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也是游牧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元代商都遗址作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华文明和游牧文明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

元上都申遗成功也能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产生积极影响。每一项中国遗产都被列入世界名录,这是文化走出去的最好体现。这将使西方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的文化、文化遗产和文化政策。

国外学术研究

凯尔波罗的意大利之旅详细描述了上都的宫殿、风俗和宗教。记载的“竹宫”在中国史料中可以得到证实。是蒙古族风格的大宫帐,蒙古语叫西拉奥尔多。凯尔·波洛对商都的描述相当真实,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941公布的商都附属内城照片非常清晰,门洞和外面的砖墙保存完好,与波兹德·涅耶夫在蒙古和蒙古人拍摄的南门照片大致相同,但今天这些遗址已被严重破坏。在《商都》一书中,石田友介撰写的《解决元代商都主要文本的问题》一文作为附录附于书末。石田分别用中文、西文和日文对元上都的历史记载做了简要介绍。虽然还存在一些空白,但为深入研究元上都提供了方便,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国内的

在建国后的30多年里,具有代表性的考古调查报告主要有张宇上世纪60年代的《京城故城》,反映了50年代京城遗址的大致情况。

陈高华、史为民合著《元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介绍了商都的建城与衰落过程、城市布局及商都的行政管理。还探讨了元代两都的帝制,以及上都的宫廷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宗教活动,使读者对上都的历史及其在元代历史上的地位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元朝都城的专著,也是蒙古史和元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社会经济学

叶新民《元代商都社会经济》从畜牧业、粮食储运、商业和手工业、农业和垦荒等方面论述了商都的社会经济状况。

政治

叶新民考察了元代商都官署的设置、职级、职位及主要官员,出版了《商都官署》(内蒙古大学学报,第1983期,第1期)。

邮局交通

元上都的驿道交通非常发达。元稹著有《京元驿道考》、《运驿商都之旅考》。叶新民《京城驿站》论述了大都至商都、商都至辽阳、商都至岭北行省的驿站,描述了驿站的管理和驿站户的情况。在《元大都》第二章中,陈高华、石为民分别从驿道、主道、西路考察了商都至大都的交通线路,探讨了维持两京交通的措施。

宗教

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商都有佛寺、道观、惠惠庙和文庙,都是北方宗教发达繁荣的地方。景俊·诺戈写了《元朝首都的佛教》,专门介绍了首都的佛寺和元朝皇帝的工作。叶新民《元大都宗教》1258论述开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孔庙等寺庙。陈高华、史为民在《元大都》第七章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京城宗教活动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和修正,特别是对随巡的宗教人物做了一些补充和修正。

国际交流

元朝时期,中外交通繁荣,国际交流频繁。去过上都的外国使者主要有:来自法朗国的使者,凯尔波罗,来自朝鲜、波斯、缅甸、印度、尼泊尔的使者。

研究展望

通过考古调查,基本摸清了商都城址的建筑规模和布局,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物。近年来,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商都遗址近郊发现了一批石像,值得进一步研究。

整理有关元朝都城的历史文献。近年来,由于大量参考,一些研究工作逐渐深入。

继续开展专题深入研究,与元代大都、中都进行比较研究。

旅游信息温馨提示

旅游路线每天9:50和17:30在北京六里桥长途汽车站坐大巴(卧铺)。票价117元,到达多伦县约8小时(目前大巴只到多伦县)。可以在多伦县城换乘出租车前往元上都遗址景区。

请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夏季注意携带防晒霜和防蚊虫叮咬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