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普通哲学,哲学导论有什么区别?这三种的学习顺序是怎样的?请介绍几本关于这三方面的经典书籍。

《哲学导论》这本书太西化了。

孙正聿的《普通哲学》和王德峰的《哲学导论》是南京大学哲学导论课的主要教材。这两本教材是该领域的权威教材,在教学中是很好的参考。但从教学上看,这些教材的哲学史背景主要是西方哲学,带有浓重的“西方”和“现代”痕迹,而中国哲学史背景相对单薄。教材中所描述的理论内容有些部分还是比较难的,需要寻求更清晰流畅的叙述方法。为满足教学需要,我们还编辑了相关教材,对上述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

《哲学概论》教材不能只讲“哲学”

我给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学生上哲学导论这门人文素质基础课。选用的主要教材是孙正聿的《哲学导论》,辅以王德峰的《哲学导论》和张世英的《哲学导论》。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实对“哲学”很感兴趣。但目前这类教材,以孙正聿的《哲学通论》为典型,主要介绍哲学的主要问题,如哲学的概念、特征、功能等,可称之为“哲学”。但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哲学本身的问题,也就是传统哲学,或者说“原初哲学”中的本体论和价值论。事实上,只有将这些内容纳入到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中,用感性的哲学知识来指导学生,才能真正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思维、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张世英的《哲学导论》很容易理解。

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张世英的《哲学导论》有着自己明显的文体特征。首先,它不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结,或者说是一个搭建框架的框架。这本书可以说是张先生多年哲学思考的结晶,以自己的研究和观点形成了教材的基本体系。其次,作为一本入门书,这本教材有着明显的语言朴素的特点。张老师讲解了很多抽象的哲学问题,使教材一扫一般哲学书籍的沉重和艰涩感。这本书非常适合选修哲学导论课程的大一学生。

一些高校的哲学专业相继增设了一门叫做“哲学导论”或“哲学概论”或“哲学通论”的课程,并相继出版了一些相应的著作和教材。从1994结束,我在吉林大学设计并讲授了《普通哲学》这门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版了《普通哲学》一书。在教学和写书的过程中,我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说的和我写的:通论、引论、引论有什么关系?我的想法是,作为哲学的引论、概论或通论,它们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内容都应该是《论哲学》,即都应该以“哲学”为对象进行讨论;但是,他们《论哲学》的侧重点应该是不同的。“导”重在“导”和“引”,所以要着眼于深入哲学研究之前的智力和思想准备,即要着重分析或梳理关于哲学本身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哲学的学科地位、哲学的研究领域、哲学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哲学的主要特征等。“概述”重在“概括”和“概述”,因此应侧重于对哲学相关领域的简要描述,即侧重于对哲学主要学科或分支的理论内容进行概括或总结,如自然哲学、历史哲学、道德哲学、文化哲学、宗教哲学等。“交往”重在“通达”或“疏通”,所以要重在对哲学本身的追问,即重在“哲学是什么”的理论探讨。出版的《普通哲学》一书,就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写成的。

因为哲学的引论、导言和通论的基本出发点都是《论哲学》,都不能不贯穿作者对哲学的理解。所以,在出版了《哲学通论》之后,写一本《哲学导论》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