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魂断白泉(2)
只是司马迁笔下困龙的地方,并没有所谓的“沙丘政变”。白泉有没有情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赵高这个被秦始皇关在潘多拉盒子里的臣子,被他的学生胡亥解放了。同时,“大赦罪人”也应该包括赵高的母亲?如果她还活着。
赵高后来的所作所为把秦逼上了绝路,这是有目共睹的。这个明眼人,子英就是一个。胡亥回到咸阳后,《赵正书》说:“因灭其族,废其国,焚其律令,死者藏匿。”子婴于是向胡亥进谏,劝他不要杀始皇帝的子女和兄弟姐妹,不要杀忠臣,不要依靠“没有道德的人”。秦王胡亥不听,为所欲为,杀了自己的兄弟夫差、副将田和大夫,周游列国
子婴的规劝和胡亥二世的行动进一步证实,在白泉府发生的几件大事中,除了秦始皇驾崩、胡亥登基、赵高实权外,其他几件事都悬而未决,仍在实施中。只是秦始皇尸骨未寒,始皇帝驾崩的消息还没有公开,胡亥还没有回咸阳坐镇大宝。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
从百仁到拜泉有300里,其中100里最难。不过,日夜兼程,坚持跑步,应该是没问题的。就像刻在白皮关东天门上的秦始皇酷车停放处,没有一点真实可信的依据。秦始皇过东门的时候还活着。当然,秦始皇过旧关,也就是井陉关的时候还活着。从平定张家岭一带,往北到盘石渡,过盘石关,沿洮河一路向西,再往北到连庄,上西陵,就到了白泉都城的地界。过了火石岩,再继续一路向北下山,有杏树和桐树,向西拐,就是“白泉府”了。如今,在下白泉村的东口,有一棵巨大的国家一级古树——槐树,树龄超过1300年,向人们展示着古道。村中心阁楼附近的老槐树比较老,两千多年了,老了。四周是钢管铁架。看上面的树冠,依然生机勃勃,郁郁葱葱。这棵古槐是当年“白泉府”发生的事情最有可能的见证。沿着古村古道向西走,在村口的骑楼“白泉古镇”和“白泉有德”附近,有一棵古槐树,比较年轻的那种。村里的老人告诉我,古时候在这三棵老槐树附近有三个高耸的阁楼,分别是官道上的东阁、中阁和西阁。你看那些纯石砌成的院落、房屋,都是古驿道上的兵站、邮亭、马车圈。中间一条古道串起了这里的一切。人们在古道、古亭、古树周围生活居住,人口不断增长扩散。
光绪版《平定县志·渡村》载:“白泉渡九村。州北三十里白泉村。”道光十九年《寨沟掘井铭》上写着:“白泉是州北巨镇,有路通秦晋赵岩,商贾云集。”据国家安全单位临澧王官庙碑刻记载,北宋熙宁五年、宣和四年,均有“白泉”二字。无论是光绪版《平定县志·山川》还是民国版《平定县志·图序》都载有:“白泉河自四角山荫营至白泉十八里。三泉河自西南来会,东北流至古言河以东,十里至水峪,西至温孤。”今天,我们不知道这条河是以村庄命名的,还是村庄以河流命名的。只是四角山还在,已经改名为刘北山了。起源于古犹大王国的温孤河仍在流淌,它也被重新命名为温河。而这条短短的百泉河早已干涸。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秦始皇的游行队伍来到白泉驿站的时候,这里一定还是江河流水的汇合处。秦始皇最后的记忆,只能是白泉河里的流水声,白泉寺的钟鼓声,白泉驿道岸边的花鸟歌唱声。
为什么要绕过白泉而不是顾关、白静、平定城?这条路应该还是无法通行的。直到韩信在余关城、白静、井陉关驻军,所有的东进通道才全部打开,余关城成了安抚者。那是一千年后的宋朝。自晋代起,此地定为安抚者之州,安抚者十里长的半坡山路开通。所以汉唐以前,从太原到井陉,特别是车队,要经过平潭城,在武都向北经过桃坡、三泉、临澧、白泉、连庄,再向井陉进发。然后,沿洮河东侧走盘石古道,向南到张家岭,踏上东去井陉关的路。这条路是最古老的周道。自从灭商封了山西阳泉郊区的千亩土地后,整个西周二百多年间,周每年春天都要在这里举行“封土”仪式。后来,周宣王“非千亩”,晋国和周宣王在这里打了两次“千亩战争”。如上详述,此处不进行,但在此举行。可以说白泉的辉煌时期是西周,鼎盛时期是秦汉。自宋金以来,随着驿道重心的南移,白泉逐渐退出驿站行列,但仍是官道上的大枢纽。明、清、民国时期,白泉是白泉都城,有九个村庄。现在白泉村已经分为上白泉和下白泉两个村,有四五千人。
即使是现在,白泉村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307复线与林白路在此交汇,沿百泉村北线西起太原,东至娘子关。连接南北的207国道、白一路从白泉村西经过,是阳泉、平定通往蔚县、五台的必经之路。更有甚者,纵贯南北的太行山田丽高速公路,竟然从百泉村山顶穿过,一座座大桥飞架南北,为古村增添了一抹亮色。
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捐赠,将一批从海外归国的珍贵竹简入藏,共计3346件,其中包括17种西汉中期抄写的古籍。这些古籍失传已久,或者独一无二。它们是继20世纪马王堆汉墓帛书、貘山汉简出土后,发现的又一重要文化瑰宝。它们保存了汉代贵族阅读的古籍的原始风貌,对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十多年来,北京大学所藏西汉竹书的整理和出版备受学术界关注和期待。至今已有西汉竹书第八辑出版,赵正书是第三辑。
根据赵正书的解释,《赵正书》是一部失传已久的汉代文献"赵正书中的赵征是秦始皇."“《赵正书》的字体和体例与北大其他汉简文献接近,其抄写年代也应在西汉中期左右。从用词、用词、语法来看,《赵正书》可能是西汉初年写的。”西汉初年,白泉是韩信军队在阳泉平定御官城驻扎半年以上的地方,尹莹、白泉是韩信军队驻训、镇守的战略要地。韩信去了井陉,最后一站,名扬天下。其实这和秦始皇在白泉英年早逝有很大的关系。公元前210年,生于赵国邯郸的去世,享年50岁。但就在5年后,韩信大军进入阳泉,形势发生了变化,阳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的演变惊心动魄。
"赵化成负责解释和注释《赵政书》. "赵华成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授。赵化成先生评价五号竹简为“白泉之地”,“广雅?释义四:“家,帖也。”从简牍来看,秦王赵郑铮死于白泉之地,与史书记载有出入。《秦始皇传》:‘七月,始皇帝崩于沙丘台。’'沙丘至长安二千余里,赵有沙丘宫,赵武灵王巨鹿死于此。《正义》引《括志》:‘沙丘阶地在兴州平乡县东北二十里。它在萍乡县东北四十英里处。“今日案例:‘沙丘平台’在河北省邢台市萍乡东北。文献上找不到白泉的地方,但是竹简上说他到了柏树就病死了,死在白泉的地方,所以他的地方离柏树不远。"
赵化成先生认为秦始皇病死于“白泉府”的结论是合理的。因为文献上没有记载“白泉府”,所以推断离白族不远也是符合实际的。在这条秦汉古道上,一路通往咸阳城,名为“白泉”的古驿站和山西省阳泉市郊区白泉村是唯一最符合“白泉之地”的地方,而白泉距离白族只有150公里。这个白泉,完全符合赵化成先生的判断,无疑是“白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