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谈‖一砖一瓦一年瓦泡红墙。
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包括笔墨、唐诗宋词、京剧和昆曲,为中华儿女留下了辉煌的财富。对我来说,踏入古建筑群,拭去青砖上的灰尘,感受一砖一瓦渗透在历史中的气息,在时光中阅读流传百年的文化,是一种莫大的乐趣。
步入这座如梦似幻的皇城,充满了历史的光影。建于明朝的紫禁城已经饱经风霜。600年的春秋,600年的冬夏,月缺星移,成了今天的紫禁城。故宫是一首浪漫的诗,沉睡着死城的梦。在这里,一砖一瓦都是岁月,却又充满了新的生机;文物已经成为历史,青春的血液还在流淌。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时空的坐标在不断变化,不变的是匠心与韵味。
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落成,数千官员前来祝贺,大臣朝拜。红墙反射着阳光,金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这座帝都的雄伟与威严。俯瞰全城,气势磅礴;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真是太棒了。六百年前,紫禁城上空一定是一片澄澈万里,午门上的宝珠,秦安殿上的宝瓶座,直指紫红星壁,统一了千里疆域,万里河山,天下太平。600年后的今天,故宫丝毫没有失去魅力,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画出绚丽的色彩。丹是宫墙的红色;陈是深宫。故宫已经600年了,见证了太多浩荡的历史。最终,记录历史的故宫成为了历史本身。“我们看不到时间,却能看到时间的痕迹。”因为紫禁城,黄瓦红墙,讲述着历史的故事。
“陈丹之所以永远坚固,是因为紫禁城里的人一代一代传下去。最终留下的是红墙黄瓦,流光溢彩,可以再说六百年的紫禁城。”在故宫,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却在时光中绘画,在时光中雕琢。六百年前,紫禁城建在北京。六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延续着这座古建筑群的生命。朽木与新材料,古人与现代人,故宫一成不变的外表背后,是物与人之间永恒的接力。故宫600年,不仅仅是一草一木,更是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与坚持。它让古老的宫殿在接下来的600年里延续青春,也让手艺代代相传。
让老宫的故事有意义的,是关于传承和记忆。在故宫,我们看到的是建筑,岁月藏在建筑的背后。600年的建造和每年的修缮,随着历史的积淀,成为层叠的建筑,把每一代人的故事留给今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