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实验小学的发展历程

学前小学,现常熟市实验小学,是江苏省首批94所实验小学之一。位于薛倩街盘宫旧址,是常熟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小学之一。

回顾学校的历史,有两个起源:

明德小学(1907-1912)于海第三初级中学(1912-1928)

香河女校(?-1914)于海市立女子学校(1914-1928)

到1984,于海市立女子学校成立正好70周年。(按:学前小学的历史一直是从于海市立女子学校成立算起。民国18年1月《常熟县教育行政月刊》第七期记载:“该校已出书5、10、15周年纪念,其过往历史有记载。”如果说明德小学创建于1907,那它已经有77年的历史了。

清末民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阶段总结如下:

一、晚清(1907-1911)

1907年,、彝族袁、赵、曲、发起创办明德小学。校舍是从龚雪滨兴局借来的,校长是袁景绍。1907开头,一教室。次年,两人1908毕业。1909年,校址迁至龚雪礼器图书馆,仍设教室。在1909、1910中,校长是屈,其次是。除了赞助商,还有许和颜春福。

二、中华民国(1912-1949)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常熟恢复,行政组织更加统一。陈璧仍然是明德小学的校长。1965438+2004年下半年,更名为于海第三小学。学校搬到了盘古的尊经阁。1915,更名为于海第三民族学校。1924年更名为于海市第三小学,1928年前校长仍为陈璧。明德小学从于海市第三小学合并到现在,已经建立了21年。建校之初,校址在龚雪炳兴局,后迁至礼器库。搬迁至至尊经阁后,校门向西,在周淼寺龚雪西北角进出。

1927年,北伐胜利,废除于海城建制。次年,于海第三小学和于海女子小学合并,更名为常熟县第一学区学前小学。就是把我们学校命名为“学前小学”的开始。

1933,民国二十二年,同事为纪念邹连芬长校五周年,撰写《五周年纪念碑》,在幼儿园后面、西教室前面的校园内建碑塔。有姜、张荫才、陈其森等26名教职工签名。此后,关一民、钱、张子材、颜锦如、谢梦石、曹翠娥等先后在该校任教。抗战前夕,1937上半年,教室19间,教职工28人,学生907人。

1937,抗日战争打响。“八个?3·13事件后,学校被关闭。常熟成立抗敌后援会,借用学前小学的教室,成立后方医院。我们的老师积极投身抗日救国热潮,参加护理工作。

1938年8月,学校开学,仍命名为常熟市学前小学,校长为季家声。1939年8月更名为常熟市模范小学,姚中图任校长。1940年8月,更名为常熟市实验小学,周洽寿任校长。8月,1941,更名为常熟县潘公中心小学,校长赵·。1945年8月,接任校长王。抗战胜利后,10月,1945,出任校长黄。1949年4月,常熟解放,学校事务暂由周德安宗镇主持。1949,新中国成立,学校走向新生。学校名称,随区域建设变化,原名常熟市学前中心小学,1958更名为常熟县虞山镇(公社)学前小学。1962直属县行政,至文革前更名为常熟市学前小学。文革期间,改名为文革小学。“文革”结束1977,更名为学前小学,被定为县直属小学,苏州市重点小学。1981年2月,被省里评选为江苏省实验小学之一,更名为常熟县学前小学。

1983,更名为常熟市实验小学。进入90年代后,学校努力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坚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第二,坚持从重点小学向实验小学转变。1998 65438+2月,苏州市教育局代表省教委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评估验收。1999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确认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并授予金光闪闪的校牌。同年2月,经检查验收被命名为“江苏省示范学校”。

世纪之交,追溯百年历程,在常熟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接下来,学校正以“敢于攻坚、勇于创新、齐心协力、雷厉风行、精益求精”的精神,制定新世纪的发展规划:实施研究型学校战略,推进三大工程(名师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素质教育工程)建设,打造一流、知名的真正小学校,努力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为庆祝盛世,常熟市委市政府投资5000多万元将学校迁至环境优美的新城区。新学校占地65亩,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它拥有一流的教学环境和高科技设备。是一所集书香校园、数字化校园、生态校园、双语校园、活动公园、生活家园于一体的新型学校。它既有历史底蕴,又有现代气息。在这里,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优质教育;每个孩子都能领略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教学,聆听到学者型教师的谆谆教诲,体验到生活化课堂的真谛。

学校秉承“务实求真、开拓创新”的校风,发扬“勇于攻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雷厉风行、精益求精”的实干精神,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一流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