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琉璃厂5元钱买了一块“抹布”,63年后卖了3.08亿元。这是假货吗?
马未都所说的琉璃厂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从清朝初年到民国,这里都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琉璃厂有很多故事,现在马未都对它们都很熟悉。例如,当马未都谈到法治时,当他谈到琉璃厂时,他总是谈到抹布。其实这个“抹布”真的有些来历。上世纪建国前,琉璃厂有个古玩爱好者在四处游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文物被大大贬值了。所以,要想吃饱,就得便宜卖文物。
所以,有这样一个来源。文物爱好者看中了那块抹布,店主一开始不想卖。但是,在那个年代,买个馒头比留个抹布强。毕竟,吃饱肚子是人永恒的主题。他们见面后,看了很久,然后问了价格。根据马未都的说法,当你问价格时,意味着你想要它,而且很难反悔。所以买卖双方的言语交流是很精彩的。店主要价十元,但买主认为很贵。他没说那么多,做了个小计划,转身就走了。
店主见买家要走,觉得手里的假货不是问题,一咬牙一跺脚就答应了5元的价格。于是,买主兴高采烈地拿着抹布走了,这就是王羲之著名的《快雪中艳阳帖》。在那个年代,王羲之的书法遇到真迹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这完全是假的。基于收藏视野,马未都认为隋唐以前的纸质书法作品难以传世,纸张的保存期也不会那么长。
而且王羲之的作品,天灾人祸基本都失传了。不是王羲之的原作,是宋人的仿制品。对王羲之来说,这不是他的真迹,自然是赝品;对于后人来说,这幅书法作品虽然是赝品,但属于赝品中的上品,更接近王羲之的神韵。无论如何,这幅书法作品时隔63年重现江湖,并以3.08亿元成交。买主是刘益谦。关键是这四行只有28个字,一个字就是天文数字。
谁也想不到,当年在琉璃厂5块钱买的一块抹布,63年后居然卖到了3.08亿元。关键是它还是假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测的,尤其是当它缺失的时候。马未都总是谈论这件事,并羡慕地看着它。事实上,马未都不必羡慕别人,所以他留下的好东西不止一个。真正好的东西,那么马未都不会给别人看。这就是马未都的精明,他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