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历史沿革

1927年4月,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为了公布时间,教育行政委员会下设时事委员会,并任命临时政府秘书高露主持该委员会。中央研究院成立后,时事委员会改名为天文台筹备委员会。

1928年2月,天文台筹备委员会分为天文和气象两个研究所,高露被聘为天文研究所所长。同年4月,高露请南京工程局工程师李宗侃设计天文台建筑图纸,并亲自带助手到紫金山第一峰查看测量。

1934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终于落成,并于1年9月举行了落成典礼。

1935年5月,紫金山天文台首次发现一颗小行星,国际行星中心根据紫金山天文台的意愿将其命名为“中国”。

1937年8月23日,受日军侵华影响,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被迫撤离南京,后转战长沙、桂林、昆明。

1950年5月20日,中国科学院接受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正式成立。

1953年,天体物理组成立。

1957年,天演论组成立。

1961年,恒星室成立,主要从事恒星物理和演化研究。

1958年,太阳物理实验室成立。

1982 165438+10月16,中国第一座太阳塔在紫金山南麓建成,这也是中国唯一的塔式太阳望远镜。

1997,成立天体物理系。

1999年3月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2009年,中国第一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在紫金山天文台运行。

2011成为“创新2020”首批支持的研究机构。

2014年7月,国家紫金山天文台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