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
一、地震知识
地震是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动,古代也叫地动。就像风、雨、闪电、山体滑坡、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球表面的振动有很多原因。根据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1.根据地震发生的原因,目前世界上发生了哪些类型的地震?
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震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
位置、震级和发生时间。
3.震源、震中、震中距是多少?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地球可以分为几层?哪层楼经常地震?
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据统计,约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其余发生在上地幔。
5.地球上一年能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大约500万次。大概5万次人能感觉到;可造成伤害约1000次;平均每年有十几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
6.根据地震的起因,地震有哪些类型?
按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沉降地震。人为因素直接引起的振动就是人为地震,比如地下核爆引起的振动。我们通常所说的地震,多指自然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特殊表现。
7.焦深是多少?什么是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和中源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震;震源深度为70-300公里的地震为中源地震。
8.什么是近震、近震和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近震;震中距100 km-1000 km,称为近震;地震是那些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的地震。
9.量级是多少?影响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震级是地震本身的震级,与震源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能量越大,量级越大;震级差一级,能量差30倍左右。
10.地震可以按震级分为哪几种?
按照震级,7级及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5级及以上地震称为强震或中震;5级以下、3级以上的称为小地震;弱地震和微震是3级以下,1级或1级以上的地震。小于1的震级称为超短地震。
11.世界上有记录的最大地震的震级是多少?
8.9级,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是多少?影响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为地震烈度,简称烈度。一般来说,震级越大,强度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时烈度高,反之烈度低。影响强度的因素除了震级和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有关。
13.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
震级反映了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用“量”来表示;烈度表示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度”来表示。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其强度因地而异。
14.什么是等烈度线?等强度线图的作用是什么?
等烈度线是地面上所有相同烈度点的连线。等烈度等值线图绘出了地震影响的大致轮廓,为我们快速评估地震灾害和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什么是地震序列?什么是主震、余震和前震?地震序列一般分为哪些类型?
在一定时期内,同一震源区发生了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其孕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具有相同的孕震结构,称为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后,发生在同一震区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主震前发生在同一震区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地震序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几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
(2)孤立型(单一地震)——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前震,几乎没有余震。
(3)主震型——主震震级高且突出,主震释放的能量占整个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可分为“主震-余震型”和“前震-主震-余震型”;
17.什么是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
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事件。
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救助行动的地震事件。
18.什么是城市“直下型地震”?城市最典型的「直下型地震」有哪些?
大城市及其周边的地震被称为城市“直下型地震”,这是日本学者提出的一个术语。这种地震经常给城市造成巨大损失。
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是1976年的中国唐山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
19.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哪一年?
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侯丰地动仪)是由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陇西地震记录于公元132年。
20.中国最早的地震台网和地震遥测台网建于何时何地?
1930年,在李善邦和秦新玲的主持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震台——北京西山九峰地震台。1966北京遥测台网建成8个子站。1975海城地震后,第一次扩建,21变电站分布在京、津、唐、张地区。1980进行第二次扩容,实施加密工程。1990大同地震后,进行了第三次扩容,实施了“华北网联网”工程。
21.地震横波和纵波有什么区别?
横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而纵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进入地下,横波是左右摇摆的,而纵波是上下跳跃的,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另外,横波的振幅比纵波大,具有破坏性,横波的水平摇摆力是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22.什么是地震带?世界上有多少个主要地震带?
地震发生频繁且强烈的地区称为地震带。世界上有两个主要的地震带:
(1)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中国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跨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释放了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4%。
(2)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和日本诸岛,向南至中国台湾省Province,然后转向东南穿过菲律宾诸岛,直至新西兰。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76%;
23.为什么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据统计,中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部分地区是这两个地震带的一部分,广大地区受其影响。
24.中国哪些省(自治区)地震较多?
中国地震多发的省(区)依次是台湾省、西藏、新疆、云南、四川。
25.什么是「南北地震带」?
从中国宁夏开始,经过甘肃东部、四川西部和云南,有一条地震密集带以大致南北方向贯穿中国大陆,称为中国南北地震带。该带可向北延伸至蒙古,向南延伸至缅甸。
二、地震灾害知识
1.地震灾害有什么特点?
地震灾害是所有灾害之首,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发生频率高,并产生严重的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影响地震灾害震级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震发生时间、地震发生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区域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明程度等。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
3.地震的直接灾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了建筑物的破坏、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沉降、喷砂、突水和其他地表破坏和海啸。
4.什么是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造成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包括火灾、洪水、煤气和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和辐射的传播、瘟疫等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灾害。
5.次生灾害的来源是什么?
次生灾害源是指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储存设施,以及因地震可能引发洪水、火灾、爆炸等灾害的堤坝。
6.地震造成的最常见的灾难是什么?
各种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7.地震引发的常见次生灾害,哪种最严重?
着火了。
8.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灾发生在何时何地?
1739银川8级地震引发的大火持续了5天5夜。
9.为什么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如此突出?
城市是各种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的地区,地上地下有各种管网,次生灾害来源集中,地震次生灾害突出。
10.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和洪水发生在何时何地?
1933年四川叠溪7.5级地震引发的洪水。地震时,山体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堰塞湖。地震后四十五天,湖水体决口,引发下游洪水。洪水泛滥了一千多英里,淹没了两万多人,毁坏了五万亩良田。
11.影响伤亡的因素有哪些?
(1)地震烈度(震级和烈度);
(2)震中距;
(3)地震区的人口密度;
(4)建筑的抗震性能和密度;
(5)地震的季节和时间;
(6)是否有地震预报;
(7)是否有地震应急预案;
(8)救援速度。
12.在世界地震史上,哪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最多?
1556 65438+10月23日,中国陕西省滑县发生8级地震,死亡人数约83万人。
13.为什么中国是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我国地震以板内地震为主,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点。中国人口众多,建筑抗震性能差,所以灾害率高。(板内地震是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
第三,地震预报的知识
1.什么是地震前兆?有哪些常见的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中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称为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体和宏观前体。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动物的异常反应、地壳形变、小地震活动、地声、地光、地磁、重力变化、地电变化、地应力变化、地下水中氡含量或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2.地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变化?应该消除哪些干扰?
地下水位波动、变色、变味、开花、冒泡、温泉水温突变都可能是地震前兆。但地下水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水(雨、雪)、干旱、河流涨落、积雪融化、人工抽水灌溉、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干扰。
天气突变有必要地震吗?
不会的,确实有一些大地震前气象异常的记录,但是气象和地震的关系很复杂,即使有一定的相关性,也是间接的,只能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起作用。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天气变化经常发生,但破坏性地震很少发生。有些人一看到天气变化就认为会有地震。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4.动物不正常的生活习性是否意味着一定会有大地震来临?
不一定。因为造成动物生活习性异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天气变化、生活条件变化、生物干扰、饲养条件变化、环境污染等都有可能造成动物生活习性异常。此外,动物生理状态的变化和人的观察错觉都可能被视为异常。在确定这种异常是否与地震有关之前,我们应该识别真假动物异常。
5.什么是地震预测?地震预测的三要素是什么?
地震预测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影响强度和破坏损失的预测。地震预测三要素仅指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6.地震的长期、短期和临震预测是什么?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是什么?
预测某地几年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可能发生的地震,称为长期地震预测。预测某个地方在几个月到几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称为地震中期预测。地震的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统称为中长期预测。对某地可能发生的地震进行几天到几十天,甚至几个月的预测,称为短期预测。对某地几天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测,称为临震预测。年度地震趋势预报是中国地震局每年组织专家对下一年度中国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地方作出的一年尺度或稍长一点的趋势预报。
7.世界上对地震预测研究较多的四个国家是什么?
中国、日本、美国、前苏联。
8.中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如何?
以目前的科学水平,预测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不可能的。但在充分合理应用已有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在某些有利条件下,对某一类地震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是可能的。
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仍处于低水平探索阶段,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地震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而中国在震例数据积累和现场预报经验方面有优势。中国频繁的中强地震为中国地震学家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进行试验和预测。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成功预测了破坏性地震,如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共发生4次5级以上地震,分别是云南孟连7.3级地震、新疆伽师6.3级和6.4级强震群、云南丽江宁蒗县6.2级地震、1938+065438+10月6.3级和6.4级地震、18。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总的来说,中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四、地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我国防震减灾政策
1.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工作中的个人防护?
在办公室,地震发生后要迅速躲在办公桌下,迅速从楼梯上撤离;正在工厂工作的工人应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然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对于特殊部门(如电厂、煤气厂、钢厂、核反应堆等。),按照专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地震发生时,如何在公共场所进行个人防护?
在公共场所,剧院、体育馆内的演出或比赛应立即停止,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内,地震发生后组织观众有序撤离;正在进行比赛的体育场要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恐慌和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撤离到开阔安全的地方;正在上课的学生应该迅速躲到课桌下。地震停止时,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迅速离开教室,到附近的空旷地带做好防范,以免拥挤或跳楼。
3.地震时,城市居民应该首先做什么来防止次生灾害?
切断电源和气源,防止火灾。
4.如果发生地震,人们应该疏散到哪里?
高楼、窄巷、高压线、变压器、陡坡、河岸。
5.地震发生时,如何在家中进行个人防护?
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捷的反应是确保安全的关键。在家中,应就地躲避危险,不要急于逃离,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或桌下)逃生;住在单元楼里,可以选择开一个小卫生间、厨房、储物间、角落逃生;同时,要关电源、关煤气、灭火,防止火灾和煤气泄漏;高层住户往下搬的时候,一定不要跳楼,不要坐电梯。大地震发生后,利用两次地震的间隙快速撤离。
6.什么是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区划、场地及其周围地质稳定性评价、震害预测。其目的是为工程抗震确定一个合理的设防标准,达到抗震安全和合理建设投资的目的。
7.联合国发起国际减少自然灾害十年的目的是什么?
把减灾纳入政府职能,把政府权力变成人民行动。
8.1994联合国大会什么时候决定6月的第二个星期三10?
国际减灾日
9.地震发生时,如何在户外进行个人防护?
保持头脑清醒,反应敏捷。
在室外,汽车司机应选择安全地带制动,火车司机应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缓慢渐进制动;待在空旷的地方,远离高楼和高压线;注意山坡上的滚石,同时远离陡峭的悬崖,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10.什么是生命线工程?
主要指维护城市生存功能和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工程,主要包括给排水系统;电力、天然气和石油管道等能源供应系统工程;电话、广播、电视等信息通信系统工程;大型医疗系统工程和公路、铁路等交通系统工程等等。
11.1996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什么?
预防和减轻城市化灾害。
12.总书记是如何论述减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的?
答:1993年6月25日,总书记在给中国国际灾害管理大会的贺信中正式提出,“中国将继续坚持经济建设与减灾并重的指导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继续贯彻预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的基本方针,加大投入,加强防灾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3.中国地方地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原则是什么?
地方地震工作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直接领导,主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和地方财政预决算管理。属于地方社会防灾公益事业,承担区域防震抗震工作。地方地震工作致力于地震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高全民防震意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14.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任务、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传播防震减灾工作信息,增强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动员公众参与防震减灾行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应当遵循“积极、审慎、科学、有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常抓不懈、科学求实”的原则。
15.中国农村抗震的长远目的是什么?
(1)逐步改变农村建材构成;
(2)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建筑习惯,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形式、结构措施和施工工艺取代不利于抗震的传统结构形式、结构措施和施工方法;
(3)加强地震和抗震知识的普及,使抗震防灾成为农民的实际行动和自觉需求。
16.本世纪中国第五次地震活跃期始于哪一年?中国在防震减灾方面将采取哪些对策?
1988.基本对策:预防为主,综合防御,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有八项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全国各省防震减灾体系;
(2)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法律体系;
(三)将防震减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4)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和快速反应能力;
(5)努力做好基于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抗震设防工作;
(6)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7)增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
(8)提高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
17.如何识别地震谣言?
(1)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省级)
你要完全相信!
因为它是地震监测预报部门的科技人员通过收集和监测大量的地震异常信息,经过认真全面的研究,并参考以往的成功经验,非常慎重地提供给政府决策部门的,是政府根据防震减灾的有关法律法规,符合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作出的。
(2)不是政府发布的,但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预测准确。
不可信!
地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尽管科学家们在地震预测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地震的成因和规律仍缺乏科学的揭示。目前地震预报还只是在探索阶段,不可能很准。所以,时间精确到某一天,甚至精确到某时某分,位置在小范围,震级也很精确的地震预测,是超出目前科学水平的。
这是一位专家预测的。
不可信!
根据我国《地震预报发布管理条例》,任何个人,无论是谁,都无权擅自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意见或消息。因为地震预测处于探索阶段,科学家的预测意见只能提供给地震部门参考。向社会传播个人预测本身就是违法的。
(4)外国科学家预测中国地震。
不可信!
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中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地震预报方面,国外水平并不比中国高多少。外国科学家预言,中国的地震必须按照中国法律进行。除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外,任何个人、组织和外国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5)看到或听到地震部门在做地震宣传或其他相关工作,是不是要地震了?
不要!
让广大公众了解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减灾意识和能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在任何时候都是地震部门的神圣职责。
我从亲戚朋友那里听说要发生地震了。
不可信!
他们听谁的?所以一般社会上的地震谣言都不要相信,否则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破坏社会稳定。听到传言后,要联系当地县地震部门。
(7)有感地震后还有更大的地震吗?
是否有,要听政府公告。
(8)关于地震的迷信或不可告人的消息。
不仅不相信,还要向公安机关举报。
18.我国防震减灾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按工作内容和时间顺序特点可分为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和重建四个环节。
(1)地震应急是指为应对突发地震事件而采取的震前应急准备、临震应急预防、地震应急指挥、地震应急救援等应急响应行动。
(2)地震灾后救援和重建是指地震紧急情况发生后立即开展的全面救灾行动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
(三)地震监测预报包括对未来地震进行监测预报的科学技术工作和对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的管理工作。就科学技术的内容而言,是指为获取与地震发生有关的信息而对地震活动和地震前兆进行的信息探测、传输、处理和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时间域、区域和强度的预测。地震预报的发布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基础环节,它为其他环节提供地震风险的背景和三要素信息,以便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四)地震灾害防御是指地震发生前所做的防御工作,包括工程防御措施和非工程防御措施。工程防御措施主要是指在工程建设地震区划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的抗震设防,包括新建工程和设施的抗震设计和施工,以及已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抗震加固。非工程防御措施主要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社会组织及个人采取的工程防御措施以外的合法减灾活动,包括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制度,制定防震减灾规划和计划,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习和科学研究,推进地震灾害保险、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等。
19.中国抗震救灾工作的方针是什么?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20.中国抗震救灾的原则是什么?
地方为主,国家补贴为辅;保险赔偿;以及中央企业、事业单位主要由主管部门负责的原则。
21.什么是地震应急?
是指为了减轻地震灾害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抗震救灾和地震救援行动。
22.「防震」是什么意思?
地震防灾是人们为预防、减轻、避免和抵御地震灾害而采取的社会行动,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而确立的以预防为主的长期战略手段。
23.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中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
24.地震活跃期防震减灾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中的职能作用,推动地震科学进步,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坚持预测为主,预测与防救结合的原则,走综合防御之路,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
25.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减轻地震损失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各级领导迅速上岗指挥救灾,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果断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有效组织救灾。
26.中国抗震救灾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1)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救灾体系;
(2)按行政区域实施组织指挥;
(3)充分发挥军队、民兵和各种专业救灾队伍的作用。
27.地震灾情报道的四个方面是什么?
人口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
28.如何调查、评估、报道地震灾情?
在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地震部门牵头,会同有关行业部门按照* * *规定执行。
29.抗震救灾的原则是什么?
(1)快速反应原则;
(2)实行就地就近自救互救的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积极合作的原则;
(5)主动举报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