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区的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当周宣王是申伯国的一个封地时,它被称为申伯国。

春秋时,楚灭原称万,战国属朝鲜。

周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设宛县,辖南阳郡。

西汉时,因旧秦制,改宛县为“前队”(队音颠倒),改宛县为宛县。

东汉恢复了西汉的旧制度。称万县,仍属南阳郡管辖。北周万县亡于奇地,称上万。

文帝三年(583),改上湾为南阳郡。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建万州,属宛县。武德八年(625),万州废。

晋爱宗三年(1226),建立深州,建立南阳。

盛远深州是宛州府。

明清仍设府,南阳郡由府治。

摩登时代

辛亥革命时期,南阳县团成员徐万年、王鹤年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推翻了清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1913年,白朗(河南人,曾领导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起义,在全国影响很大)造反时,南阳县人民响应起义军攻克南阳。

摩登时代

1919年,南阳青年学生积极响应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掀起革命浪潮。虽然遭到镇守南阳县的国民党反动派吴青桐的镇压,但他们的爱国思想很快传遍全县。南洋商会要求商号停止买卖日货的决定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4月1923河南省五中(南阳一中前身)、英资专门学校、县一中、学生社团、教育协会、商会等学校或团体。冒雨集合游行,发传单,呼吁北京政府保护我们的领土。

1925年,南阳市各校学生一致罢课,发起成立南阳上海案例支援会。

宛城区建的比较早。民国三年(1914),南阳府废弃,改为南儒路。后一条路是省里的。21 (193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南阳县于1948+01年解放。

南阳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于1949年3月,隶属河南省南阳地区。同年165438+10月22日,分县市,建立南阳市。

当代时期

1960 6月16南阳县并入市场。

1961 7月26日县市重新划分。

65438-0994南阳市新设宛城区、卧龙区。宛城区辖南阳市及周边城乡新华、东关2个街道办事处,南阳县白河、瓦店、官庄3个镇和新店、红泥湾、高庙、茶庵、李和、汉中、黄家岗、金华8个乡镇,区人民政府驻东关街道办事处修路;卧龙区辖南阳市梅溪街道办事处和齐一、金刚、卧龙三个乡镇,南阳县蒲山、漳河、石桥三镇和小寨、辽河坡、谢庄、安高、王村、清华、陆营、英壮八个乡镇,区人民政府驻齐一路梅溪街道办事处。南阳市辖桐柏县、方城县、淅川县、镇平县、唐河县、南召县、内乡县、新野县、七社县、西峡县和新设立的宛城区、卧龙区。

2012 8月17日,河南省民政厅(豫民行批[2012]第5号)正式批复: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南阳市宛城区官庄镇牛庄、田李庄2社区和公营、岳庄、高笑、乔虎、田店、钱莹、乔虎,

宛城区辖4街3镇5乡:东关街道、新华街道、汉冶街道、仲景街道、瓦店镇、红泥湾镇、黄台岗镇、李和乡、汉中乡、金花乡、茶庵乡、高庙乡。东关街道区人民政府建设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