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名科学家携带两弹一星的信息

1,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26年8月16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1949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在中国氢弹原理的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2.王大珩(1915 . 2 . 26─2011 . 7 . 21),祖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日本东京人。1936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主持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学测量设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

3.王希季是中国卫星和返回技术的专家。1921 7月26日出生于云南昆明。1942西南联合大学学士。1949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硕士。1993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顾问和研究员。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委主任。中国是火箭和宇宙飞船的早期开发者和组织者之一。

朱光亚(1924.12.25 ~ 2011 . 2 . 26),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主要开创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666.1000000006朱光亚毕业于西南联大1950,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

5.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1948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1951年,孙家栋和其他29名战士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理工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1958毕业,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所某分部从事导弹原创工作。

6.任新民(1915 12.05-),男,安徽省宁国市人,航天技术和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我国导弹和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940毕业于重庆军政厅军械学校。65438-0945在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7.吴(1917 —2008),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浙江浦江人。1939毕业于北洋理工学院,1948在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世纪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替代品的研究,为建立中国低合金钢体系起到了示范作用。

8.陈芳允(1916.4.3-2000.4.29),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科学家,中国卫星测控技术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和电子与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1985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9.陈能宽(1923 . 4 . 28-2016 . 5 . 27)是著名的金属物理学家。湖南省慈利县人,男,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历任董事、副总裁、科技委主任、高级科技顾问、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他是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至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0,杨嘉墀(1919 . 7 . 16-2006 . 6 . 11)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化科学家。航天技术与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创始人。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41年(民国三十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2月加入中国,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1,周,1929,15年5月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科学家,世界公认的伪矢流守恒定理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2,周进入重庆南开中学。从65438到0947,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8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粒子的螺旋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80,周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2,钱学森(1911.12.1-2009.10.31),汉族,吴钱柳的第三十三孙。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控制之父”、“火箭之王”,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因钱学森回国而提前了至少20年。

13,屠守一(1917 65438+2月5日-2012 65438+2月15),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1917 12.5出生于浙江吴兴。1940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14,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安徽芜湖市人,我国著名火箭、导弹控制技术专家。1940(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民国三十六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60年2月加入中国,191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5,程贾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技体系的奠基人之一。1965438+2008年8月3日出生,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顾问。1941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6,彭焕武(1915 10 2007年10月6日-2月28日),物理学家。1915 10 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麻城县王刚乡(今麻城市铁门乡王刚社区)。1935清华大学毕业。1940年获得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当选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

17、王(1907 . 5 . 28—1998.12.10),男,江苏常熟人,核物理学家,我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29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独立提出利用激光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8、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我国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24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65438到0935考上了志成中学。求学期间,他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北平沦陷后,他秘密参加了抗日晚会。后来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随姐姐去了昆,1941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1]。1933(民国二十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民国二十七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20.姚(1922 . 09 . 03—1968 . 06 . 08),男,江苏省无锡市人,祖籍安徽休宁,[1]党员,冶金和航天材料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技术研究院主要创始人之一。从65438到0945,姚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

21,钱骥(1917.12.27—1983 . 08 . 18),男,江苏省金坛县人。党组成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委副主任。

22.钱三强,1913.10.16-1992 . 06 . 28,中国原子能科学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开国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北京大学预科学院毕业。1936,清华大学毕业。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巴德微观物理学奖。

23.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 65438+2月5日),男,山东荣成年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即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主任。

扩展数据:

“两弹一星”主创人员全部完成本科学业。其中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说明清华大学对“两弹一星”贡献最大。其他大学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交通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Xi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和北京大学。

中国向23名科学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们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的突出贡献。其中,十位科学家自己的回忆和杨振宁对邓稼先的回忆被收入《请历史记住他们》一书。这本书由中国科学院规划,科学时报编辑,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仅包含了杰出的指挥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著名科学家的个人经历,还包含了已故开国元勋钱三强和王留给国家历史和档案部门的珍贵资料。

中国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撰写回忆录《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一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一大批经历过“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和科研管理领导干部,纷纷回忆起当年的史实。中国科学院军事史办公室拿出科学家们多年编纂的内部史料,精选其中一部分审定出版,使《请历史记住他们》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两弹一星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家首次公开“两弹一星”研制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