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写意
文字:李行义
一座城市,一个传说,一个童话.....徜徉在蓬莱这个充满了璀璨山海的世界,总有一种旷达写意的国画意境来唤起我们心中的骄傲。看着岁月和千年涌动的大海,青春和情感在凌波飞扬。蓬莱是我美丽的宿命,带着前世等待的歌,带着三千年的痕迹,在这里浪漫起舞...
站在童话般的丫蛋岸边,多少激情飞扬的回忆像调皮的小鱼,像闪电一样吸走你的思绪,锦瑟的岁月突然随着历史的波涛从容铺开。
是一个帝王的浪漫成就了真正的蓬莱。当我想起金戈铁马,虎口吞万历的时候,为什么在崎岖的蓬莱水滨上,踏着脚印,凉风就能融化坚硬的心?既然黄海渤海不可征服,神秘的天空也不可征服,但一个皇帝的浪漫天性,被传说激活后,依然可以震撼人心。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攻占了人间稍纵即逝的海上城市,蓬莱傲然屹立在中国的版图上。人间蓬莱的根基是皇权之城,皇帝的旨意是让我们住在海上城市。城市的基因决定了蓬莱的血液对中央的亲切服从。神奇的自然被物化为理想的城市,应该是一种时空上的瑰丽意境。此刻的美洲大陆还是一片远离文明的荒野,而宣扬因果循环的佛教即将入主中原。从同一时期起,蓬莱将作为中国本土神仙文化的旗帜,与释迦牟尼一起为众生带来美好的愿景。
其实,蓬莱的精神境界从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沐浴在浪漫的滋养之中。这里,曾经是一个浪漫的齐国,一个春秋时期的谜仍然埋在蓬莱南部山谷。曾经被钟鸣繁荣过的春秋时期的齐国古县,正在这里静静地做梦。在春秋时期的古墓里,蓬莱的先民们显然在沉睡。在山川、风和浪之间,他留下了穿越三千年的生命讯息。他缓缓地唱着有质感的清哨,给蓬莱披上了一层简单厚重的薄纱。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浪漫的国家。山脉,平原,海洋,
丰富的资源给了齐的人格最大的张力。多少神奇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多少美丽的生命在这里流传。诗情画意的姜太公,想必在蓬莱的山海之间,留着飘逸的白胡子,而气场十足的管仲,似乎也在不远处笑着。原来齐国的岁月和我们重叠的步伐是一样的。在浪漫的眼里,三千年并不遥远。
传说蓬莱是一座山,一座悬浮在汪洋中的仙山,但蓬莱在人间更像是一个寓言中的精灵。“沧桑”的失意,“精卫填海”的励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张骑着驴倒着走,回眸万物”,“一条狗咬了,却不知善解人意”都植根于蓬莱,让蓬莱因其文化而充满了灵性的戏谑。
蓬莱不拘泥于城市体系。邓州与蓬莱的隶属关系,几千年来跌宕起伏。古蓬莱所在的疆域,是齐国统治的筋骨大半。曾登州,辖千里之海,威镇北海。今天的登州只是蓬莱的一条中心街道,这一切在蓬莱从未不习惯。城市的魅力与行政级别无关。
中国北方的海滨城市,就像南方的水乡一样,是北方比较阴柔的城市,所以北方的蓬莱总是呈现出一种美丽而水乡的南方风情。这个海湾如此精致,这个城市如此优雅,就像吕洞宾一样。吕洞宾,一个英俊迷人的仙女,已经被凝聚成蓬莱三千年的灵魂!旅游景点的通病就是山水优越感。生活在全世界人的注视下,蓬莱总感觉像一场舞台表演。蓬莱永远是主角,从来不缺观众。
“东方云海空,神仙无暇明中”,“官来蓬莱五日,三山万古长”。一千年前的北宋,蓬莱终于为自己的本土文化找到了一个绝妙的代言人。因为“苏轼来过”!东坡不是来求仙的。作为一个贬谪的官员,他没有秦皇汉武指点江山的豪情。他更喜欢用“文章太守”的眼光去看神奇的蓬莱。“所知所见皆是幻象,敢扰耳目。”一千多年前,北宋时期,人类的科学观开始萌芽,充满智慧的苏轼用大胆的诘问刺穿了它。
就在苏东坡来蓬莱之前,他已经写出了《赤壁赋》,一江春水的豪气顿时在美丽的蓬莱海滨化为泡影。在蓬莱历史上,朱楚岳和苏轼是其生前死后声名鹊起的领军人物。两人都是从北宋来到蓬莱的。一个为蓬莱留了千年亭,一个为蓬莱留了玉宇琼楼。到了北宋,走向成熟青春的是蓬莱这座城市。
上世纪蓬莱的军旅作家杨朔也写过一篇名为《海上城市》的散文,代代相传。杨朔的散文以其对人性的抒情和哲理关怀而著称。它是在当时严酷僵化的文化环境下,中国第一篇既背离政治又大胆宣泄人文情怀的浪漫主义散文,凸显了蓬莱文化的浪漫主义和情感化特征。蓬莱的名作为什么要以“海上城市”为背景,以梦境和理想中的仙境来激励人们直面人生,呼唤美好的哲理?看来对于文化来说,蓬莱真的是一方放飞思想的天堂。一杯一杯,一醉方休,一山一沟各有各的浪漫情怀。
海洋文化的属性也赋予了蓬莱海滨城市一些特质。它历经沧桑却不惊,知道有包容就很棒。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的铁骑从这里被召回,蓬莱见证了军事强国的历史。
渡海去东北作战的解放军,也是从这里昂然远征的。辽沈战役三分之二的新兵都是从蓬莱栾家口港运过来的,蓬莱见证了多少热血奔涌。
石奶奶来了,传教士来了,基督耶稣带着慈悲来了。八仙来了,妈祖也来了。神仙从海城飞进红尘,飞进蓬莱街头。
佛教也在海边敲响暮鼓晨钟,接受整个人生...
每一个思想都能在蓬莱找到自己的知音,蓬莱是一块圆润美丽的玉石,没有倔强。
只可惜齐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邻国,但也是势不两立的对手。虽然唇齿相依,但也将山东的人文思想隔出了千年的鸿沟。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在崇尚自由的蓬莱遭遇尴尬。邻居孔子的生日,在蓬莱被忽略了,而千里之外的圣诞节,却能拿下这座城市,一起喝醉。孔子为蓬莱人规范了有序的生活,但蓬莱人总是向往轻松的心情。
在时间的眼里,300年只是一场春梦,但对于蓬莱来说,300年可以上演两场惊心动魄的吴京大戏。戚继光和吴是明朝以来让蓬莱一统天下的两位军事奇才。虽然他们的生命相隔两个朝代,但他们的灵魂分明是携手同行,形神合一。齐和吴的旧居都在蓬莱城内,传说犹存,遗迹犹存,只是隔着一条街,窃窃私语之声不绝于耳,炊烟之气带着* * *,英雄豪气如虹,弥漫着城市的气息。
在吴出生的那一刻,他那骄傲的父亲,正在经商,当他看到大英雄戚继光骑着白马跃入家门时,真的是出神了。也许这是一个心理暗示,或者有一个超自然的轮回。蓬莱真是一个传奇的家园。从此,吴就跟随着戚继光的脚步,他的人生经历就如同血脉一样。两人的名声彻底改变了世人对蓬莱这个女人味多于男人味的仙境的认识。两个人各自肩负着沉重的历史,用同样的思想诠释着生命的密码。修身、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士人的追求。用鲜血和头颅把灿烂的诗篇挂在刀刃上,更是迷人和光荣。蓬莱居然为中国历史贡献了两个儒家美男子,让文章闪着刀光。戚继光和吴成为国家的脊梁,戚继光北防匈奴,南防倭寇,明朝岌岌可危。于是吴鹰击长空,龙翔中原在列强的狰狞面目面前傲然硬起了中国的骨头。他知道自己是戚继光的转世,他和日本强盗是血仇的天敌!呵呵,没得商量。
也是恪守礼教的君子,从不与花柳共眠。他们重情重义,从未有过统治天下的野心。
戚继光说:“封侯不是我的本意,希望它和平。”
吴道:“真是复员了。”。
但两人的南北驱只是为了维护中央意志,“报答主子之情”。其实以两人当时的势力,抱着百万英雄的气势,就算想当皇帝,也是势不可挡的!我走了,只留下一声千年的叹息!蓬莱地域忠诚的基因也限制了蓬莱人才的成功标准。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判断力,谁不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会变成相反的,当高震当家的时候,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自下而上,来纠正胜利者的脚步。逆水行舟的故事,不进则退,因为蓬莱事业的成功自古以来都是以不落俗套来衡量的。
“古代会在哪里,一堆杂草就没了?”当所有的辉煌都散落成泥,永恒的精神只有无尽。我曾经站在山治山顶上,茫然地环顾四周。这个齐家公墓展示了一个英雄家庭!萧瑟的风在山谷间吹过。是他们劝诫不要说话吗?
吴和冯玉祥在直接战争期间有过你死我活的世仇。如果冯将军没有背叛吴大帅,吴大帅还有机会用他的书生理想重新勾勒中国的历史。也许日本人不会有机会侵略中国。那个!蓬莱的回忆可以更厚重。然而,历史正在不可逆转地滚滚东去,岁月无法假设。如今,蓬莱英雄吴孤苦伶仃,葬于北京玉泉山下。曾经代表中国尊严的蓬莱精神,已无魂归故里。而与他共赴水火的安徽巢县英雄冯玉祥,却被平安荣誉地供奉在碧海丹崖。“碧海单鑫”的崇高骄傲象征着蓬莱的骄傲!在他的脚下,明明是吴的旧居,却早已被香火、历史所遗弃!太薄情了!
蓬莱的人文性格很耐人寻味,应该是神仙文化中道教的自然熏陶,引发了任性的情绪,使之成为蓬莱的生存法则。现在,在这个美丽的小城市,人们理解并崇尚妥协,向世俗人情妥协,向崇高妥协,但同时也接受向邪恶妥协。向虚幻的预言和冷酷的现实妥协。蓬莱喜欢和八仙喝酒的激情。蓬莱人作为一座有着千年记忆的中心城市,充满了醉八仙的意境,传奇的魅力赋予了蓬莱非凡的情感。
这里,海城以前来过,要等,烟花会感谢我才走。蓬莱总会有波澜壮阔的等待,不远处生机勃勃。这种等待,属于蓬莱特有的心情。
蓬莱流行一句话“三山不显,七桥不露”,令人惆怅。其实所谓的三山不过是蓬莱市的三个小山头。它们具有山的基本特征,但并不陡峭。随着城市的变迁,山峰早已夷为平地。所谓七桥,是指过去邓州府所辖的名为付雪桥、仙学桥、庙学桥的七座旱桥,这些桥都是建在平地上,用雕花栅栏和玉石建成的。桥下无流水,真名应该是“三山不危,七桥不流”。从这个角度来说,蓬莱人愿意化腐朽为神奇,化正统为幽默,化平凡为神秘……也许别的城市的平凡,在蓬莱总会有新的生命。
当代蓬莱有两座发人深省的桥,是蓬莱精神的纽带。一座是蓬莱阁下的邓英桥,另一座是八仙过海前的八仙桥。看啊!从人间仙境,从现实到传说,从平凡到陌生,它需要的就是这样一座引渡老百姓的桥梁。在桥的两边,人们心灵的距离和意识形态存在的重量都是寓言化的。蓬莱就是这样一座无与伦比的写意之城。他浪漫了三千年,就是为了给这个世界一种超越事物的感动!让我们知道生活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