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第二,从小钟到怀表的过渡。
第三,从怀表到腕表的发展。
每个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技术发明。
公元1088年,我国宋代科学家苏颂、韩公廉制作了水运仪像台,是一种由浑天仪、大象和机械计时器组合而成的装置。
它由液压动力驱动,具有科学的擒纵机构。高约12米,7米见方,分为三层:上层装有浑天仪,用于天文观测;中间层可以模拟天体进行同步演示;下层是仪器的心脏,定时、报时、电源的形成和输出都在这一层。
虽然几十年后毁于战火,但在世界钟表史上意义重大。
因此,我国著名钟表大师、古代钟表收藏家焦大愚先生提出了“中国人创造了钟表的历史”的观点。
14世纪,钟出现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高楼上。钟的动力来自于用绳子挂一个重锤,利用重力产生的重力。
15年底和16年初,出现了铁发条,给了钟表新的动力源,也为其小型化创造了条件。
1583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时性理论,这是摆的理论基础。
1656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第二年,在他的指导下,年轻的钟表匠S.Coster成功地制造了第一个钟摆。
1675年,他用游丝代替了原来的钟摆,从而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钟表,同时也为制造便携式怀表提供了条件。
18世纪期间,发明了各种擒纵机构,为怀表的进一步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人Ge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I轮擒纵机构,与之前发明的立轴擒纵机构不同,所以怀表机芯比较薄。
此外,1757年左右,英国人托马斯·穆奇(Thomas Mudge)发明了拨叉式擒纵机构,进一步提高了怀表的计时精度。
在此期间,直到19世纪,大量的手表制造商被生产出来,这促进了怀表的发展。
19世纪下半叶,部分女性手镯上镶有小包手表作为装饰。
当时人们只是把它当成一件首饰,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实用价值。
直到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制表技术的提高和科技文明的巨变,才有可能确立手表的地位。
20世纪初,护士们为了掌握时间,把小包手表挂在胸前。人们非常重视它的实用性,要求方便、准确和耐用。
尤其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怀表已经不能满足作战士兵的需求,生产手表成为大势所趋。
1926年,劳力士手表厂做了一个完全防水的表壳,申请了专利,命名为oyster。第二年,勇敢的英国女性梅塞德斯·格莱泽(Mercedes Gleitze)戴着这款手表完成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壮举。
这一事件也成为手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那时起,许多新的设计和技术也被应用到手表上,成为戴在手腕上的真正的计时工具。
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手表的产量大大增加,价格也降低了,这样普通大众就可以拥有它了。
手表时代已经到来!
在数百年的时钟演变过程中,从中国水运仪的发明,到世界各地正在研制的原子钟,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和制表师以他们聪明的智慧和不断的实践,汇成了一条时间的隧道,同时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条时钟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轨迹。
至于中国的钟表历史,还得从三干年前说起。我们的祖先首先发明了“土归”和“日归”两种用泥土和石头制成的时计,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时计的国家之一。
青铜时代,计时器有了新的发展,青铜制成的“漏壶”取代了“土规”和“日规”。
张衡在东汉四年元初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水运象”。后来唐代一批高僧等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水运浑仪”和“水运仪台”。
从元代到明代,计时器摆脱了天文仪器的结构,得到了突破性的新发展。
元初郭守敬、明初詹西元创作了《大灯漏》、《五轮沙漏》。通过采用机械结构并增加表盘和指针来指示时间,其机械先进性得以清晰展现,电的时效性更加准确。
19世纪末,中国的制钟技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南京钟,1875上海“米里亚姆”工坊制造,以造型古朴典雅、民族风格鲜明、时间清脆、走时准确而享誉海内外。1903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特别奖。
中国的手表是天津和上海在1955试制的。
现在比较有名的品牌有东风,上海,宝石花,海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