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生于乱世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正月,新郑一个中小官僚家庭,是一个儒生。白居易出生后不久,家乡爆发了一场战争。李藩镇,分河南十余州,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白居易两岁时,任公贤的祖父在长安去世,祖母紧随其后。白居易的父亲白,初为徐州彭城县知县(780)松州司授。一年后,白和徐州刺史李延坚持徐州有功,被提升为徐州特驾。为了躲避徐州的战乱,他把家人送到苏州府里过太平日子。白居易得以在苏州富力度过童年。而白居易却才华横溢,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嘴都酸了,手都长了老茧。年纪轻轻,头发全白了。

官方生活

806年,白居易上学当书商。同年四月,授郭县(今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蓟县校尉,授翰林学士。在808年,他被留下来收拾遗体,并欢迎杨雨晴的妹妹成为他的妻子。810年,调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0年,母亲陈去世,留下丁酉,回到岗位。814年,回到长安,授太子左赞善为大夫。

白居易以为自己得到了喜欢文学的皇帝的赏识和提拔,所以希望以尽官员之责来报答他。所以他频繁写作,写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希望能弥补时局,甚至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的话被接受了,但他言语的直接让唐宪宗感到不快,向姜立抱怨:“白居易的小子把我捧上了天,却对我无礼。我真的受不了了。”姜立认为这是白居易的忠诚,并劝宪宗开诚布公。

被贬江州

815年,宰相吴遇刺身亡,白居易主张严打凶手被认为是越权。后来白居易被人污蔑:母亲为看花掉进井里死了,白居易却写了“赏花”“新井”的诗,有损名教。所以为此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健去江州见白居易。白居易被任命为中州刺史时,白行健也随其弟溯流而上。途中在黄牛峡遇到了元稹,他们三个一起游泳的地方叫三游洞。白居易在中州任职期间,在中州东边的山坡上种花,并将此地命名为“东坡”。同年冬,任中州(今重庆忠县)刺史,819上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外臣。

虽然白居易的母亲是因看花而死的,但白居易有很多关于花的诗,而且根据宋代的记载,新景诗写于元和元年前后(新景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降职的主要原因大概和他写讽刺作品,得罪当权者有关。降江州是白居易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济困”为目标,希望为全国人民做出有益的贡献;从此,他的行动逐渐转向“独处”。虽然他仍然关心人民,但他的行动已经没有过去的火花了。不过,白居易在江州虽然失意,但总体上还是能够过得很平静。他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与当地僧人交朋友。

在苏州和杭州工作

820年冬,调任主宾,博士。821年,大夫贾朝三开始正式穿五级猩红袍(猩红是朱砂的颜色,五级以上官员用)。转到朱郭,再转到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当时在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纳,请求到外地工作。7月任杭州刺史,65438+10月走马上任。在任期间,修建西湖大堤,疏浚水井六口,均有建树。824年5月,他被任命为太子左书的儿子,将首都划分为东方,并于秋季前往洛阳,在洛阳买了一所房子。825年任苏州刺史,五月就职。826年因病离职,后随刘禹锡游扬州、滁州。

他在杭州刺史任上,看到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就主持疏通这六口井,解决杭州人的饮水问题。看到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于是筑堤蓄湖水,以利灌溉,减轻干旱带来的危害,并制作了《钱塘江石头记》,将湖水治理的政策、方法、注意事项刻在湖上,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湖水治理影响很大。白居易离任前,在国库中留下一笔官俸,作为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官俸周转的资金,事后再补足原值。基金运作到黄巢叛乱时,黄巢到了杭州,文书被烧丢了,基金也消失了。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柳。后人误以为这是白居易修建的大堤,称之为白公堤。其实这个“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就有了,当时叫“白沙地”,在白居易的诗里就有。

白居易在杭州的时候,元稹也是从宰相调任浙东观察员,浙东和杭州相差不太远,所以还给了他们很多诗。白居易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自己的全部作品,编成《白居易长庆集》五十卷。

白居易在苏州任职期间,挖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长门的七里山塘河,并在山塘河以北修筑了一条道路,简称“七里山塘”或“山塘街”。

老年生活

827年,白居易到长安任秘书监,配以紫鱼袋,换上紫宫廷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穿的衣服)。八二八年,调任刑部侍郎,公驻晋阳郡。829年春,因病与太子客同被授师,回洛阳在道观演出。65438+830年2月,任河南尹。831元稹死于七月。832年,为元稹写墓志铭,袁家给白居易六十万办笔,白居易全部交给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后任太子客司。835年,他被任命为同州大臣,并辞去了他的职务。后被任命为少府太子司的东都,又被任命为凤仪郡侯,留在洛阳。65438+839年10月,得了风疾。841年,太子被革职,停薪。842年,他成为刑部尚书的官员,领半薪。

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大多以一种“闲适的生活”来体现他“清贫孤独”的哲学。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资对龙门周边的石滩进行了发掘,并在工作完成后,写下了《龙门八段石滩二首》一诗作为纪念,至今仍体现着他“济世而达目的”的人生观。

白居易晚年大部分时间在洛阳度过,与刘禹锡同唱,经常游历龙门。自述《池上章》《醉音先生传》。845年,74岁高龄的白居易仍在露蒂召开“七老会”,参加会议的有高虎、吉焦、郑智、刘真、陆臻、张混和白居易。同年夏,七老和尚李汝满和联合起来画了一幅《九老图》。白居易晚年信佛,被封为香山佛教徒。他是僧侣鲁曼的弟子。

洛阳安详辞世。

白居易于五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九月八日)病逝于洛阳,享年75岁,受尚书右仆赐,谥号,葬于洛阳香山。白居易死后,唐玄宗·陈丽写了一首诗悼念他,诗中说:“谁教明路做了六十年的诗人?”浮云不出名好住,自然是幸福的。男生演绎《长恨歌》,胡二会唱《琵琶行》。文章满行人耳,我一度心酸。”他著有《白长青集》,共7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