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大国际战略机遇是什么?

在中国近代史上,伴随着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第一个战略机遇期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以1500年为分界线,以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为标志。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此,欧洲进入了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的活跃期,创造了“欧洲奇迹”。欧洲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接下来的两三百年里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欧洲第一次领先于东方。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出现在19世纪末,日本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成为唯一搭上西方工业革命快车的幸运儿,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改变了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局面,在与中国的竞争中战胜了中国,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强国,也是唯一的非西方强国。第一个战略机遇期,中国的条件还不错。郑和下西洋是在15世纪前期,比欧洲大航海早,航程更长,仪器更先进,船只更大更强,人员更多。但是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发展中国的绝好机会,最后以圣旨收场。在第二个战略机遇期,以洋务为中心力量的改良派也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当时北洋水师的总吨位、装甲装甲的厚度、配备的大炮都不比日本水师逊色,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模式,并没有触及腐朽的封建专制的根本。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使中国失去了一次赶超世界列强的难得机遇。第三个战略机遇期是二战后,世界进入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与苏联结盟,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了中国的工业体系,成功地发展了自己的核电,发射了卫星;70年代与美国改善关系,开始利用美国和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发展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然而,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六七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开始向“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这为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香港、台湾省、新加坡和韩国实现了经济腾飞,逐渐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但是,我们把大量精力浪费在内乱和闭关锁国上,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发展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