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有什么野史秘笈吗?
由于牛女神话与天上两颗著名的星星有关,而且故事本身生动可爱,所以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诗品·潇雅大东》云:“有汉于,有光于狱。三个中的三个,维加,一天七次。即使织女很忙,她也织不好一条条纹。给他一头牛,而不是一个盒子。”正是抓住了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天河),抓住了两个女人的主要“职业特点”(女织布,男扛牛),才能看出故事的端倪。今天可以看到最早的天河牛女的文字记载。
汉代以后,相关记载较多。淮南子曰:“黑鹊填河成桥,渡织女。”《风俗通》说:“织女要在七夕渡河,喜鹊作桥。”这些“黑喜鹊填河过织女”的情节,产生的时间比文字记载要早得多。我觉得可能是商周时期。古人观察天象。七月初的午夜,牛和女孩都出现在子午线上。由于天空效应,两颗星星之间的距离似乎近了很多,所以人们把7月7日作为牛和女孩相遇的日子。此时,正是黑喜鹊掉毛的季节。古人在天河仰望牛郎织女的时候,自然想到牛郎织女可以借助黑喜鹊这个桥梁相遇。宋洛渊《尔雅·史燚鸟》:“秋初七,(吴缺)无故心烦。相传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相会,黑鹊作梁以渡,故发尽脱。”从自然现象来解释“奉黑鹊为桥”的成因是非常合理的。人们于是把七月七日当作牛和女孩相遇的日子。其实牛郎星的大小只有织女星的1/3,质量也只有织女星的一半。真的是一对“姐弟恋”。两颗卫星相距16光年。飞行40万年需要每秒11公里。对方听到电话需要16年。天上的两颗星永远不会相遇。但因为七夕的故事,后来被认为是女人的节日。
我觉得牛女原始神话中的主角是“女织男牧(或农事)”的两个劳动者的“平民形象”,所以虽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但长期以来文献中并没有记载。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帝制的建立反映在天文学上就是把天上看似混乱的星星描述成等级森严的“星国”,包括天帝、帝车、三皇子、九贵胄、将军、皇后、王公、织女星也被描述成天帝的女儿或孙女(见《史记·官书》)。织女因为攀上了天帝的血缘关系,身价倍增。这可能也是“七夕节”不仅民间非常重视,朝廷、官家也非常重视,使之成为“国节”的原因。
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是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乡,是中国爱情文化的发源地。牛郎织女的传说实际上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对星辰的神化和拟人化。
有人认为牛女的故事可能起源于西汉,但完成于汉末至魏晋之间。很多人认为,牛女的故事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但我认为牛郎织女的神话有着非常古老的渊源,是一个原始的神话。它的建立日期应该在公元前2400年以前,当时是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的母系时期。
牛郎织女到底在哪?
这是杜甫的一首诗。他诗中说:“牵牛出河西,织女在东。”清代学者蒲启龙说:“‘牵牛织女’二字要反过来。牵牛三星似载,在河东;织女三星如鼎,在河西。公笔不慎误。”现代人在《中国天文学史》一书中也说:“这里东西方向反了。”从今天的星象来看,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因为织女星在天河的西边,牛郎星在天河的东边。杜甫这首诗的题目是《牵牛与织女》,全诗不长。前两句怎么会混淆两个明星的方位?原来杜甫的诗是经典:金的诗《准远牛郎星》中写道:“牛郎星归西北,织女望东南。”南朝梁宗谷在《荆楚纪年》中写道:“天河之东,有一织女,天帝之子;年年织,织成一件锦裙。上帝可怜他孤身一人,答应嫁给河西的一个牛郎。结婚后,我放弃了编织。天帝大怒,命其回河东,好一年相见一次。”这段话在梁荫云的南朝小说里也有。继杜甫之后,南宋诗人章雷在七夕诗中说“河东之美为天子”,“河西嫁牵牛”。可见,杜甫的《牧牛向西》、《织女向东》等诗,绝非“笔误偶然”,前后都有所用,至少要看杜甫的典故。但是为什么实际的天象与陆机的诗、《荆楚年谱》、殷芸的小说、杜甫的诗、章雷的诗的方向不同呢?郑在《中国天文起源》中说:“据推算,公元前2400年,河鼓(牛郎星)在织女之西。”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一个天象。虽然牛郎和织女是星星,但他们的相对位置并不总是不变的。其实他们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只是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内我们没有察觉到。比如北斗七星,654.38+万年前和654.38+万年后,和现在有很大不同;再比如,被称为恒星王国中心的“北极星”,指的是距离北天极最近的恒星。它在人们的视野中似乎是静止不动的。事实上,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岁差,北天极正在缓慢而安静地移动它在恒星中的位置。对于我们这些北半球的人来说,不同历史时期看到的北极星是不一样的。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公元前2400年以前,牛和Nv这两颗星的方位与杜甫当时和今天的天象并不吻合了。
后世是怎么知道当时的星图的?是如何流传到六朝、唐朝甚至几千年后的今天的?流传到六朝和唐代,我觉得是因为口口相传,可见牛郎织女神话的魅力。至于4000多年前的星图,后人是怎么知道的,早在西汉末年,刘欣就已经把历史上的天象推了回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当时的观测精度和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掌握,这些推测还不够准确;但现在,比如我们使用美国的天空演示软件“天空地图”,它就能立刻演示出我们在那个时间和地点需要的实际星空,包括恒星、太阳、月亮、行星、彗星甚至河外星云等几乎所有天体的确切位置。所以,我们相对容易推断出公元前2400年的牛郎织女星在今天的位置。
在我看来,杜甫诗中牛郎织女的方位与当时和今天都不一样,但与公元前2400年重合,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个秘密:牛郎织女神话的创始时代是公元前2400年以前的时代,与牛郎织女的方位重合。中国神话研究的著名专家袁珂和程强推测,牛女神话的起源非常古老。但“古”起源于何时、为何,很古老,不得而知。学者们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早在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并对天文学有所了解。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3000年),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除了小米,还种了大麻、蔬菜和莲藕。当时,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先民们已经注意观察和了解天象,寻求它们的变化规律。中国的历史年表,现在大部分人认为古代版本的《竹简年表》说夏朝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400年,相当于母系氏族时期。马克思曾说:“古代民族在幻想和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他还说,在人类社会的“野蛮低级阶段”,“创造了没有用文字记载的神话、传说和传奇文学,它们对人类产生了强大的影响”。“野蛮低级阶段”是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的母系时期。我认为牛郎织女的神话起源于这个时期。
织女星是中国祖先所知的最早的恒星之一。
当时的先民已经注意观察天象了。除了太阳和月亮,已知最早的星星可能是北斗、北极、心宿二和织女。夏朝用织女的方位来定四季,可见织女在古人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星。由于织女星是北方天空中的一颗亮星,所以除了大角星之外都算在内。织女星的体积是太阳的33倍,温度比太阳高5000度,光度是太阳的50倍。而织女星就在天河旁边,比大角星更容易辨认,所以先民们把北方天空中的那颗亮星命名为与“女性”有关的星——这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繁盛时期尊重女性的标志和标记。仰韶文化时期,先民已经种植了大麻,这说明母系社会已经可以将大麻织成衣服,而且这项工作全部由女性来操作。
相传黄帝娶了西陵之女雷祖为妻,是中国传说中最早的蚕农,后人尊称她为“第一蚕”祭祀。可见,植桑养蚕业在我国历史悠久。这就是先民尊这颗天河边的亮星为“织女”的社会背景和条件。早在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出现了畜牧业,先民开始驯养繁殖猪和牛。在母系氏族时期,“拉牛驯服”和“驯服牛以供使用”的工作基本上是由男性操作的。随着人们勤奋观测星星的进步,除了北斗、织女等容易认识的星星,我们的祖先也陆续认识了其他星星。于是他选了天河对岸的三颗星(中间的“合谷二”也更亮),取名“矮牵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家畜的驯化。当时社会的发展已经从群婚转变为对偶婚。人们把天上的两颗星描述成一对,这是神话中对偶婚的反映。牵牛在天河西,织女在天河东,东升西落,男跑女追,大概与母系社会女性地位较高,在恋爱中更加主动大胆有关。与这两颗星相比,织女星要比牛郎星亮得多,这说明牛郎织女神话中仍有以女性为中心的对偶婚痕迹。那时候牛女的神话一定很简单,可能只是说这两个明星,一个是织女,一个是佩妮,是恩爱的一对,女织女和男牧羊人(或犁)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这个神话是当时先民生活的曲折反映,寄托着他们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