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第二中学的历史功绩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全面废除科举,全国各省、州、县普遍设立大学、中学、小学。规定:从高等院校(大学)到小学,督学、校长、教师都是由(省)提拔任用和约束的。这一年,四川秀才派员视察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立案。富顺县官小学正式更名为富顺县中学,学制五年,翰林洛神任校监。
民国2年(1913)颁布各种补校令,富顺县立中学更名为富顺县立中学校。
民国8年(1919),留法勤工俭学在中国兴起。从富顺县中学赴法留学的徐祖雄、祎凡、徐兆玲,在赵世炎、周恩来、蔡和森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爱国活动,与欧洲青年一道,成为中国早期党员。
民国l4年(l925年),富顺县中学在川主庙开办女校。
民国15年(1926),学校更名为富顺县初级中学,简称“富中”,从上学期开始实行新学制,即三年毕业;同时,在市内原江阳学院设立了女子部。
民国22年(1933),富顺县乡村师范学校并入富中,总招生四年。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下期,学校招收高中班,男女同校。班级设在内城寺,更名为富顺县中学。同时初中将招收男生1班到2班,女生1班。
民国26年(1937),城隍庙女子班迁至罗浮洞“建立新的文艺社”,高中班迁回十字岭学校,设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富顺县立中学在毕成寺有一个分校,以容纳每所初中的第二个班级的学生。
接下来的34年(1945),两个班的简易师范学校被分配到新成立的抚顺简易师范学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438年2月5日,抚顺县解放。
1950,学校更名为富顺县中学。
195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命名为四川省富顺第二中学。
1953-1957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学校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体系,建国后出现了第一个优质教育时期。
1957年学校开展反右整风运动,五位老师错划为右派。50年代末,由于“左”倾错误,教师中“打白旗”、学生中“对立”、学生中“社会教育”,造成80多名师生受伤。“大跃进”运动导致过度劳累,生活困难,师生体质下降,影响了学校各方面的教育质量。
1980,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四川省首批42所重点中学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抚顺二中各方面发展迅速。学校占地面积扩大到208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投资达到200多万元。办公楼、实验室、教学楼、宿舍楼相继建成,添置了各种教学设备。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齐全。校园花草树木环绕,环境幽静,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96年来,抚顺二中培养了27000名高、初中毕业生。其中清末旧制中学生300人;民国时期,初中生5800多人,高中生1200多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时期,有9,800多名初中生和65,438+07,000名高中生。大学和中专新生5000多人,其中新中国成立后4500多人。
从1982开始,已经有2000多名学生加入了共青团。80多个班级被评为省市县先进集体;30余名学生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15名学生获得党的荣誉。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三等奖及以上的有431人,其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及以上的有136人。学生的体育成绩率每年都在85%左右,高考率每年都在70%以上。今年99级一次上线318人。
1989 10,学校被列入《中国著名中学》一书。1996年被评为全省首批重点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卫生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省校风示范学校,省艺术教育先进学校;1998年被评为四川省绿化百强单位、市园林式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常规管理合格学校、优秀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