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1978年夏天,时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邓华将军特意找到驻扎在冀北的“红一师”。原来,1933建军时,“红一师”有三个团。邓华是红三团政委,后来成为师政委。
他向“红一师”的干部回忆说,1937以后,“红一师”开始被称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和晋冀鲁豫第一军分区。他曾分别担任师和师的政委、政治部主任。
在残酷的战争中,部队的整编、撤销和合并经常发生。从成立到全国解放,红一师的编制换了8次,红一团和红三团两个主力团也调了,但这支部队顽强地延续了下来。
随着邓华的到来,“红一师”的“血缘”和脉络沉重而清晰,这支部队在革命军中写下了历史悠久的一页战史。
6月7日,1933,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红军第7、9师,红22军军部,第66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第1军第1师。
时任该师参谋长的耿飚后来回忆说,“红一师”成立后,有两面旗,一面叫“决胜千里”,一面叫“牺牲必胜”。
“红一师”最著名的战役是1935年5月的大渡河战役。当时红一师师长杨得志率一营冒雨赶往大渡河安顺场。一支由17官兵组成的敢死队分两次乘船渡河,即“大渡河17勇士”。
长征结束后,“红一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后升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1937 11年6月,军队改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杨成武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1939年底,他们开枪打死了“名将之花”安倍。
1941年,晋察冀军区第1师7连6班5名战士撤退掩护群众和主力,将敌人引到河北易县附近的狼牙山,最后跳崖自杀,为“狼牙山五壮士”。
解放战争时期,“红一师”参加保卫张家口、绥远、石家庄,进军察南、热西,转战冀东、平绥路,抗击平金、太原,解放西北。当时是华北军区的主力。
1951年,“红一师”入朝参战,死伤俘虏9000余人。
1984年,“红一师”以两支反坦克导弹方队参加国庆35周年阅兵。
队员通过了四级选拔和四级联考。
“红一师”上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们完成了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的6项演出和保障任务。
接下来是国庆60周年阅兵。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红一师”就完成了摩托化改编。战时四次立下大功的“三连”,现在都属于装甲兵。
据该师介绍,步兵徒步方队经过9次选拔,于2008年底开始组建。
联合阅兵指挥部制定了六大类13标准,“红一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脸型、脚长等测量检验指标。
全集团军基层单位推荐基本符合条件的官兵1000余名,按照个人申请、营连推荐、团审查、队核实四级程序遴选。
政治上,不仅由部队审查基层党支部、团党委、师党委、党小组政治考核领导小组,还通过地方村委会、学校、派出所、武装部进行“双向四级联审”,并向所有队员家属所在的武装部发出协查函。同时派新兵到原籍和入伍地逐一走访调查。
最终选拔的约400名队员,不仅包括“红一师”所在集团军的士兵,还包括其他部队的官兵。
据介绍,该队年龄最大的教练35岁,年龄最小的战士17岁。2人参加过维和任务,13人参加过国庆50周年阅兵,137人参加过奥运任务。
此外,还有少数民族官兵24人,其中藏兵1人。
约400名官兵将以14排行进。为保证训练,该队购置了军姿固定架、量角器等6大类980余件装备。
其实军姿固定架就是一把十字尺,插在后腰的臂带里,保持背部的光滑挺拔。
《凝视王者》
据“红一师”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参加这次阅兵的目标是争做最好的徒步方队。
据说阅兵训练以来,352名队员每天出两公斤汗。
“红一师”的训练标准叫“极限训练”。这些内容包括:
练军姿2小时不动,4小时不倒,60秒不眨眼;连续踢腿200次,末端腿10分钟不变形,每天体能训练1 5公里。
另外每天还有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个深蹲,100个蛙跳。
在进入北京附近的阅兵村之前,队伍已经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在河北北部进行训练。“你训练的时候,汗流浃背。只要你停下来,你就是冷的。”一名士兵向本报记者回忆,当时冻伤的皮肤很多。
经过严格的训练,这支“红一师”的队伍中,很多人都被称为“踢王”、“大步王”、“军姿王”、“瞪眼王”。
“凝视之王”穆姚橹说,当他刚开始训练时,他几乎每五六秒眨一次眼睛。后来我按照中队干部和教练的要求,有意识地控制眨眼的频率,坚持顶着风沙练习,在阳光下练习,每次都泪流满面。后来在团体赛中,他最终以40分钟的成绩胜出。
据统计,集训期间,17名官兵亲属患重病去世,家属因重大变故未能回家探望,3名官兵妻子分娩未回去照顾,9人推迟婚礼。此外,全队还有21名官兵自觉放弃考试、读研。
但是,严格中也不乏温暖。5月底,队里组织70名4、5月出生的官兵,集体过生日。
截至目前,阅兵指挥部和徒步方队指挥部已经进行了多次考核,包括方队和单队列。“红一师”不仅获得了队内第一名,还包揽了单排前三名。
和战争的那些年一样,他们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